107199中医诊断学绪论一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8-5-13 21:33:23   点击数:
  

|本期音频在喜马拉雅专栏同步更新|

——|知识要点|——

1.诊是诊察、察看、辨证,收集病情资料。断是分析、判断,对病情作出分析判断,诊断两个字合起来,是诊察病情,判断疾病,辨别证候。

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整体观念”,另一个是“辨证论治”,其中,“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3.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历史沿革经历了“原始阶段”、“奠基阶段”、“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阶段”、“丰富发展阶段”和“现代进展阶段”五个阶段。

——|正文内容|——

从本节笔记开始,我们将正式进入到《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我们将通过77节笔记,学习《中医诊断学》的诊法和辨证。在展开“诊法和辨证”之前,我们将通过3节笔记,围绕中诊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概述,让大家对中诊这个课程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同时也对前面的《中医基础理论》部分内容进行一定的复习。绪论部分三篇笔记包括基本概念、研究主要内容、基本原理,这里面有一些内容我们前面已经接触过了,三节笔记承上启下,能为我们后面的学习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下面进入“绪论(一)”的学习:

(一)何谓中医诊断学?

什么叫中医诊断学呢?所谓“诊”,就是诊查、分析;那么什么是“断”呢?断是判断。诊断指的就是诊查、分析、判断,进一步讲,就是诊查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具体而言,“诊”要解决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有什么”,“断”要解决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是什么”。诊断作为一个专有名字,英语叫做“Diagnosis”,对应地,研究诊断的学问叫做“诊断学”,英语叫做“Diagnostics”。我们从本节笔记开始学习的《中医诊断学》,什么叫中医诊断学呢?

中医诊断学它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这些诊察判断,都要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之下,对于病情怎么样收集,怎么样进行辨别,它的疾病和证候里面包含了基本理论。比如我们今后要学到各种病因病机,各种脏腑病证的归属,它实际上涉及很多理论问题。如果没有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我们诊断就学不好。总之,包括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在内的三个部分的内容的这样一门课程叫做中医诊断学。

这门课程,它在整个中医学里面,它是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前面的节笔记内容我们学习了大部分《中医基础理论》,据我所知,有的同学还学了《内经》、《伤寒论》等等,很棒,希望我们共同坚持。学了基础理论,要到临床各科去,应该先有一个诊断打基础,所以《中医诊断学》是一个桥梁课,也是临床各个专科的基础。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我们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身边的中医师,整天忙着的就是忙于诊断和治疗,诊断就占了一半。所以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就可以看出。

(二)中医理论的核心——中医的思维

我们在第22节笔记中阐述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在第70节笔记中学习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整体观念”,另一个是“辨证论治”。实际上,“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过程中的一个具体应用。所以,中医学理论或者中医学思维的核心是什么呢?是整体观念。那么这个整体观念怎么体现在中医诊断学里面呢?

首先,它把我们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人,看做是一个整体的人。这个非常的重要,第二,看做活体的人,同时,又是动态的人,还有,人本身是社会的人,有社会属性,同时,还是个体的人。整体观念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把人看成个体,人和人不一样,才因人而异,这个思维贯穿中医诊断学的始终。

每种医学都有诊断学,中医诊断学之所以单独成为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诊断学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这个“整体观念”。很多人说,“中医和西医研究的对象一样,都是人”,其实,西医研究的“人”和中医所说的“人”涵义上有所不同。西医更多注重人的生物体本身,而中医学注重的是整体观念下的“整体的人”、“活的人”、“动态的人”,因此,“中医西医研究的都是人所以中西医研究的对象是一样的”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亚健康”,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亚健康是疾病的初级阶段,还有一个定义——“慢性疲劳综合征”,我们去体检时,大多数生物指标是正常的,但病人觉得很难受,很疲劳。假设一个人生物理化指标正常,但是他觉得难受,这其实是疾病状态,因为一个人的健康不仅仅要看生理,还要看心理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仅仅是生物体健康,心理有疾病,是病态吗,当然是病态。在中医学范畴内,亚健康其实就是属于疾病状态。“亚健康的中医诊断”这个说法是不存在的。

(三)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中医诊断学这个名词的正式提出,医院校开始教育的几十年时间,时间并不长,但是“中医诊断”体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早产生的“原始阶段”,在我们祖先生活生产劳动过程中,免不了生病受伤,祖先们经历了判断积累的过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经验得以记载,紧接着,中医诊断进入了“奠基阶段”,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春秋战国到秦汉,也就是公元前五世纪,扁鹊是最早的记载,诊病的,辨证的,诊法的。“今天下言脉者,扁鹊也”,是扁鹊发明了诊脉。

我们知道《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医学著作(它不是最早,年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成书时间比《内经》早,但是其对中医理论体系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内经》影响深远,所以我们说《内经》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经典),其里面就有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脉等等内容,特别是它奠定了辨证学的基础。《黄帝内经》既辨病,又辨证,所以病和证是结合的。虽然它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它强调的是病证结合,《黄帝内经》里面有这个。

扁鹊的《难经》把诊法规纳为望闻问切,神圣工巧,特别是重视独取寸口,这是《难经》里面的。西汉的淳于意他创立了“诊籍”,“诊籍”的内容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有记载,里面收集了二十五个病案。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河南南阳张仲景将中医诊断推向了第三个阶段——“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他主要的是在《伤寒杂病论》里面用六经来辨伤寒,以脏腑来辨杂病,是辨证论治的创史人。

在这里还需要强调一下,他对疾病分类有独到的见解,疾病分类我们到现在为止,就是疾病分类模式还是没有跳出医圣张仲景的大框架。三国时期还有两位名医,分别是“华佗”和“董奉”,他们三人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华佗,主要是脏腑辨证。脏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这是华佗的《中藏(zang)经》。后来的阶段就是“丰富发展阶段”。王叔和著了《脉经》,王叔和的《脉经》把脉分为三部九候。《难经》强调了独取寸口,而寸口它又分为三部九候,里面讲到了二十四种脉象。

《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讨论病源和病候的专著,里面有67门,共候,里面对症状、疾病、证候都很详细,这一千多个收集得非常完整,如果大家感兴趣,好好地研究一下,里面有很多内容,我们现在还没有挖掘出来。敖氏的《伤寒金镜录》里面是用图来反映舌诊,三十六个舌诊图。李时珍,他不仅是一个药物学的大家,著了《本草纲目》,并且他著了《濒湖脉学》。

作为教科书,清朝的教科书是《医宗金鉴》。《医宗金鉴》里面讲到诊断的书,当时不叫做《医宗金鉴·中医诊断》,不这样叫的,叫做《四诊心法要诀》,这是《医宗金鉴》里面的。林之翰的《四诊抉微》,这是一本专门讲诊断的专著。还有《望诊遵经》是专门望诊的专著。现在我看到书店里面有《望诊大全》,但是最早的是清代汪宏的《望诊遵经》。清代的叶天士、吴鞠通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当代研究舌诊,很有名的就是陈泽霖的《舌诊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诊断学作为现代中医药主要课程,进入了“现代进展阶段”,通过现代的科学手段,对中医诊断学进行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舌诊仪,脉象仪等。我们现在学习的《中医诊断学》教材,也是成果之一。

——|总结回顾|——

——|今日思考|——

1.中医诊断学发展的标志性成就是什么?

2.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是哪四个部分?

请你静心回顾,认真思考。希望今天是美好的一天,你我都能共同进步一点点,我们明天见!

专栏内容解释权归本平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专家坐诊
白癜风能根治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jkjd/16012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