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一、医学概述
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行、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辩证施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1、中医基础理论
(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础,是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和精气学说。
(2)整体观念:“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应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而应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和预防。
(3)恒动观念:,正常生理状态之下,然界阴阳二气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时刻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正常状态之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治理疾病,主要是纠正阴阳失衡。
(4)中医理论的主要学说如下:
气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构成,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也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和类别。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藏象,也称“脏象”,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统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谷、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先天之气”、“后天之气”。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黄帝内经》分两类;《金匮要略》分三类;宋代陈无择分三类。
2、中医主要诊断和治疗方法
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1)望诊: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色为重点。
(2)闻诊:耳闻、鼻嗅。
(3)问诊:“十问歌”。
(4)切诊:脉诊和按诊。“三部九候”。“28脉”。
辨证施治:又称辩证论治。所谓辩证,就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与否。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临床常用的辩证方法: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病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经络辩证。
中药:种左右,药性的气分为四种:寒、热、温、凉;药性的味分为五种:酸、苦、甘、辛、咸;方剂(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分四项:君、臣、佐、使,剂型有:丸、散、膏、丹、酒、汤等。
针灸:针法和灸法的总称。
推拿按摩:中医外治法之一,又称按摩,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推拿医生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拔罐:“火罐气”、“吸筒疗法”,古称“角法”,是一种以杯罐做工具,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一种疗法。
常用的罐有竹筒火罐、陶瓷火罐、玻璃拔火罐、角制罐、紫铜罐等。
气功:气功是一种以调整呼吸、身体活动和意识为手段的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分动功和静功,大多数气功方法是动静结合。
食疗:又称“食治”,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达到保健、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
二、中医养生学
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养精神、调饮食、服药饵、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
1、概述
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放松功、内养功、空劲攻、形神桩等。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2、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以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二是纠偏。四时养生: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
活动筋骨、开通任督二脉。
恬淡虚无、用神有度、和喜怒无邪念安神定气。
节欲、保精。
保养元气、调畅气机。
“养、治、保、延”。
4、常用中医养生方法
清净养神、立志养德、修身养性开朗乐观、调摄情绪。
和谐自然、起居有常、劳逸适度(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五味入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脾、咸入肾)、归经(茶入肝经、梨入肺经、粳米入脾胃经、黑豆入肾经)
“一要”和“五味”;一要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三要注意饮食卫生;四要因时因人而异。
节制房事、行房有度;独宿。
太极拳练功要领:神静、意到;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沉肩坠肘、体松;全身协调、浑然一体;以腰为轴;连绵自如;呼吸均匀。
琴棋书画、花木鸟鱼、旅游观光、艺术欣赏等。
针刺保健(迎、随、补、泻手法),作用(通经络、调虚实、和阴阳);保健灸法;推拿按摩(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平衡阴阳),熨目、摩耳、按双眉、摩腹、摩涌泉。
应用原则:不盲目进补、补勿过偏、辩证进补、盛者宜泻、泻不伤正、用药宜缓。
功用:补气、养血、滋阴、补养。
下期学习内容《康复医学基础知识》(12)
周小溪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