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力反应迟钝也是一项能力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7-6-14 5:34:12   点击数:
  

我是一个生性敏感之人,感情有些细腻。

和别人相比,一件小事往往会在我的心里停留更长的时间。因此,我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而感到焦虑。

虽然我也知道,性格没有好坏之分,任何性格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作为一个敏感的人,往往在察言观色、文学创作方面显得更具优势。

但是性格敏感之人,也很容易在生活中活得很累,身体也经常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抗压的能力也会很低。

那么,作为一个性格敏感之人,如何才能活出更加幸福的自己呢?

当我读完渡边淳一写的《钝感力》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中有了答案。答案其实就是“钝感力”这三个字。

那么,何为钝感力呢?

“钝感”是“敏感”的反义词。所谓“钝感力”,就是指一个人在遇到不好的事情的时候,反应没有那么敏感,显得有些“迟钝”的能力。

乍一看,你会觉得“钝感力”这个概念有点荒谬,因为“反应迟钝”通常来说都是一个贬义词。但是认真思考一下,你就会觉得“钝感力”其实是一项非常难能可贵的能力。

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职场、人际关系、身体健康三个方面来看一下,钝感力对我们的生活都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1为了在职场上混得更好,我们应当具备一些钝感力

我的一位朋友万强(化名),最近从单位辞职了。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挺吃惊的。因为万强在一家非常不错的事业单位工作,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最重要的是,万强还经常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为荣。

那么他为什么会说辞就辞了呢?

原来,万强刚刚换了一个新的领导,这位领导对属下要求比较严格。刚刚上任不久,这位领导就开始捡查员工的出勤,结果万强正好在检查那天上班迟到了,被领导逮了个正着。

新官上任三把火,领导不讲任何情面,当众批评了万强。万强可是单位的一名老员工,他自尊心又强,当场和领导拍起了桌子。领导为了树立威信,威胁万强说,“不想干就走人。”

像电视机中的所有剧情一样,万强任性了一把,一怒之下说出了一句:“走就走,谁怕谁!”

后来,万强真的就辞职了。但问题是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这样,万强在家闲了好几个月,我去找他的时候,他显得有些颓废,提不起任何精神来。

万强告诉我说,“想想自己真够傻的,那天早上领导当众批评了好几个人,就我一个人反应最强烈,最终也就我一个人辞职了。如果当时能把领导的话当成是耳旁风,现在就不会沦落到这番田地了。”

万强说得对,人在职场上混,被领导批评一下那是非常平常的一件事情。

面对领导的批评,如果能够有一点钝感力,不要反应的那么过激,那么这件事就会很快过去。假若对领导的批评很容易耿耿于怀,则很容易受到打击。从而影响后面做事情的信心和效率,反而容易给自己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压力。

有时候,钝感力强就指是脸皮厚一点,别太把别人的负面评价太放在心上。

#2为了让爱情更加甜蜜,我们应当具备一些钝感力

我的朋友佳一(化名)是一名大龄男青年,他经常会在下班之后过来找我聊天。

有一次,他在感情上碰了壁,过来找我帮忙分析一下碰壁的原因。

原来,佳一最近正在追求一名女孩,追求好久之后,这位女孩终于答应和他一起共进晚餐。

在吃晚餐的时候,开始两个人还聊得不错。接着,佳一讲到了自己过去曾经出糗的一段经历,把女孩逗得哈哈大笑。

女孩顺口说了一句:“你太笨了,哈哈!”

听到这句话,佳一马上变得敏感起来,迅速收起脸上的笑容。他一本正经的问那位女孩:“为什么你会说我笨呢?我读过很多书,别人都说我是一个很理性、很聪明的人。”

看到佳一变得严肃起来,那位女孩也收起了灿烂的笑容,然后说道:“我只是说你在那件事情上表现的有点笨笨的,但是我并没有否定你整个人都很笨啊!”

佳一有点急了,努力辩解道:“在那件事情上,也并不是因为我笨,而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境下,我只能那样做了……”

后来,那次约会变成了一场糟糕的辩论赛,两个人不欢而散。

这真的是一次非常失败的约会,而约会失败的原因就是佳一缺少一些钝感力。

他对女孩的一句“你太笨了”显得过于敏感,同时对这句话的反应有些过激。其实,当一个女孩说一个男孩“有点笨”、“天然呆”的时候,其实往往还带着喜欢和欣赏的意味。

两个人相处的时候,有的人经常会因为一言不合就和对方吵起来,或者是神经质似的总是担心另一半是否会出轨,不停的检查另一半的手机,这些都是缺乏钝感力的表现。而这种过于敏感的表现,只会加速一份感情的分崩离析。

有时候,钝感力强就是指对另一半多一些宽容,因为这才是美好爱情的题中之意。

#3为了让身体更加健康,我们应当具备一些顿感力

作为一个敏感之人,我深知过于敏感的个性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例如,稍微有点心事,吃饭的时候就没什么食欲。稍微有些压力,就容易睡得不踏实、甚至是失眠。而环顾周围那些吃得香、睡得香的人,往往都是钝感力较强的人,他们的身体往往也会更加的健康。

在中医里面有条养生的秘诀叫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对于一个敏感之人,很容易感受到紧张、焦虑、烦躁、愤怒等诸如此类的消极情绪。而这些消极情绪都会扰乱我们内心的平静,从而导致气不顺、血不畅,生病的概率也大大提高。

一项医学研究发现,导致胃溃疡的重要原因就是精神上所遭受的持久压力。

对于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刚刚工作那会儿,我很容易感到焦虑,很担心自己的工作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也就是在那一个阶段,我经常会犯胃溃疡的病。

然而,自从自己的钝感力增强以后,我很少再为那么多的小事纠结了,与此同时,我也很少再犯胃溃疡了。

有时候,钝感力强就是指不要太把一些小事放在心上,因为这样会损害身体健康。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难得糊涂”,其实和“钝感力”这个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放下那颗过于敏感的心吧,有时候脸皮厚一点、对另外一半宽容一点、不要太为小事纠结,其实也是一件好事情。

愿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当中,都能多一些“钝感力”。

▎?高顿CFA保留其所有权利,作者

小宋老师,80后,处女座,靠谱的文艺青年,出处

小宋老师的幸福课(xingfuke)。如有异议,请回复本   面包财经(   上市银行:四大行人均赚钱能力垫底招商银行(17.,-0.37,-2.07%)绩效降幅最大   四大国有银行员工数量同步减少在今年引发高度   在去年16家上市银行人均利润排行榜中,排名垫底的是四大国有银行与华夏银行(9.,-0.11,-1.09%)。农业银行(3.,-0.04,-1.27%)人均净利润35.9万,是唯一低于50万的上市银行。华夏银行倒数第二,不仅低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还低于除农行之外的所有国有银行。   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多,有7家银行的人均利润水平出现了下降,其中招商银行是下滑最严重的A股上市银行。从年到年,招商银行的人均净利润减少了17.7万元,降幅达到约19%。招商银行是唯一一家人均利润降幅超过15%的上市银行,以人均利润下滑的绝对值计算,招商银行仅次于北京银行(9.,0.00,0.00%),位列第二。   下图是面包财经()根据财报统计的年上市银行人均净利润排行榜:   人均利润的变迁与今年发生的银行裁减员工似乎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年上半年,四大行的员工数无一例的都在减少:工行、中行、农行、建行的员工数分别比年底减少了、、和人,合计减少了近2.5万人。招商银行的员工数减少了人,是员工裁减幅度最大的银行之一。   信托公司:最高人均利润超万赚钱能力爆棚   虽然同属于银监会监管的金融机构,信托公司的人均赚钱能力远胜银行业。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年信托行业人均净利润高达.91万。根据面包财经的测算,这一水平分别相当于去年A股上市券商、银行和保险公司的2.82倍、5.45倍和14.38倍。下图是面包财经(   从年至今信托行业人均年度净利润水平从未低于过万元,年之后维持在万元以上,历年均高居各类金融机构榜首。信托行业的人均薪酬也傲视其他机构,根据安信信托(18.,-0.32,-1.68%)的财报数据测算,该公司年人均薪酬高达万元。   但信托协会的统计数据同时显示出,今年上半年信托行业人均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从去年的.1万元下降到.48万元,降幅超过两成。信托从业人数也首次出现了下降。   信托公司的人均赚钱能力差别相当大。根据wind的数据,去年人均净利润排名前四位的信托公司,人均利润均超过0万,其中重庆国际信托人均利润高达.22万元,位列榜首。排名末位的新华信托,人均净利润只有8.5万元,是唯一人均利润低于10万元的信托公司。   券商靠天吃饭保险行业迅速扩编   券商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牛市与熊市的人均利润有天壤之别。伴随着去年不期而至的牛市,列入统计的27家券商年人均净利润高达万元,以财报数据计算的人均薪酬也逼近8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但去年股灾之后证券交易量锐减,今年证券公司又迎来苦日子。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年上半年,证券行业营收大跌超五成,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超过亿元。绝大部分上市券商半年度净利润腰斩。   保险行业的人均薪酬水平是四个行业中人均薪酬水平最低的,但处于持续的上涨之中。以下是根据财报数据计算的历年上市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人均薪酬水平:   过去历年上市保险公司的人均薪酬水平均低于上市银行。但两者差距正在逐年缩小:年上市保险公司的人均薪酬相当于银行的50.4%,年收窄到61.1%,去年则相当于上市银行的68.6%。   与此同时,上市保险公司的员工总数也在持续增加。去年,中国平安、中国太保(28.,0.06,0.21%)、新华保险(41.,-0.32,-0.77%)和中国人寿(21.,-0.22,-1.02%)四家公司员工数总数首度突破50万人,达到51.80万人。与年相比增加了人。从年以来,四大保险公司员工数增长了接近20万人。   尽管保险行业当前的人均净利润水平远较其他三类金融机构逊色,但保险公司海量的浮存金依然让保险牌照为各路资本所垂青。行业巨头迅速扩张的员工规模和逐渐攀升的相对薪酬,似乎已经预示着保险未来在金融市场的地位有可能继续提升。   年,很多金融机构都面临史无前例的大变迁。当半年之后各大金融机构交出新一年的成绩单时,又有谁在上升,谁在滑落?









































北京哪家看白癜风最好
白癜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jkjd/160118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