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是一种持续良好的心境,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其认识活动、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具有正常的适当的调控能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人生不同阶段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婴幼儿(0~3岁)
主要有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等。可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学龄前儿童(4~6岁)
主要有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等,若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孤僻、不合群等。应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其独立与合作能力。
学龄儿童(7~12岁)
青少年(13~18岁)
主要有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应引导其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
中青年(19~55岁)
主要有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大、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等。应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
中老年(55岁以上)
主要有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等。应了解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的优点,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对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未来的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倾听孩子说话,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鼓励夸奖有方法,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如果父母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
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撰稿:刘芳
通讯员:于昕
审核:郭旭萍
部门:小学学生发展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