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习近平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活动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主要包括以下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识良好;思维和行为协调一致;人际关系融洽;适应能力良好。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许多自身独特的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我们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所以说,心理健康是我们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我们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我们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我们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我们难以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我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我们心理上产生困惑。因而,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我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个体一旦遇到重大的“生活事件”,个人的心理通常会处于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不平衡状态。这时我们应积极合理地去对抗这种负面情绪,运用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自我缓解安慰、积极调节心理状态;或者向相关老师寻求帮助,进行心理咨询,获得专业的援助;也可以向父母、朋友倾诉,得到安慰,用积极健康的方式进行排解。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同时应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真诚、宽容待人;在挫折中磨练意志,不断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不屈不饶的向上精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