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罗甸县各社区以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通过“建五心创五家”,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幸福新家园。
建日间照料中心创老年康养之家
“只要有时间,我每天早上都会到日间照料中心来,在这里不仅有医生给我们做理疗,还能和老伙伴们聊聊天、唱唱歌。”记者见到已经80岁的刘福琴时,她正在学府家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几个老伙伴唱歌,谈起在日间照料中心的生活,她告诉记者自己在这里很开心。近年来,罗甸搬迁安置社区立足群众需求,统筹协调资金和场地,建立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膳食供应、保健康复、社区照护、休闲娱乐的“一站式”养老服务。
学府家园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我的腿脚不方便,平时走路都困难,在日间照料中心住,不仅有医生和工作人员照顾,吃饭也方便,还有人陪着聊聊天,生活比过去有趣多了。”学府家园安置点陆庆斌老人告诉记者。
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启动以来,深受群众喜爱,为了不断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社区采取“群众点单、中心接单”的服务模式,在社区内收集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送餐服务、医疗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对照居民需求清单,并梳理社区资源清单,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做到精准服务。社区还不断围绕“助老、适老、为老”主题,以“志愿为老”推进“中心养老”,多元化、精细化开展养老服务,贴心更舒心,让搬迁老人晚年生活过得更好。
建就业服务中心创勤劳致富之家
走进学府家园伊伊便利店,便利店老板黎小芦正在整理货架上的商品,当记者问到搬进社区后的生活怎么样时,黎小芦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家里住上了平新房子,孩子们读上了好学校,我也在小区开了一个小超市,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9月,黎小芦一家从茂井镇布苏村上布苏组搬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府家园,一开始大家都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三天两头就往老家跑,而且在县城生活开销很大,连吃根葱都要花钱,感觉生活压力很大。好在社区成立了就业服务公司,鼓励大家到社区扶贫车间去干活或在县城创业,于是黎小芦和丈夫两人商量决定,拿出打工几年的积蓄就在家门口创业,就有了现在的便利店。
黎小芦整理货架上的商品
为了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社区充分利用门面等资源优势,积极引企入驻、引户入企,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建儿童服务中心创未来人才之家
“我有两个孩子,大的上六年级了,小的上三年级。”黎小芦告诉记者,她的孩子们每天放学都会到社区里的四点半小学课堂里写作业,那里有专业的老师看着,孩子们不仅学到知识,家长也省了不少心。
学府家园“四点半课堂”
为了解决社区孩子放学后没有人教的问题,社区充分发挥“关爱一个孩子、温暖一个家庭、帮助一批群众、稳定一方社会”的作用,启动益童乐园项目,创办儿童服务中心,打造儿童第二课堂,开设四点半课堂,为辖区6至16岁留守未成年人提供课后辅导服务与帮助,搭建健康、快乐、益智的儿童服务平台,通过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活动,促进搬迁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建卫生服务中心创全民健康之家
“你们来了方便、省心多了,我就不用去排队了,去医院还要去挂号排队哩。”这是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前往学府家园签约家庭医生时,与社区群众李根妹拉家常时的场景。
家住学府家园的李根妹患有慢性病高血压,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与其签约后,为其进行定期走访,为她测血压、用药指导等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让李根妹省了不少心。
为老年人做理疗
近年来,为狠抓健康扶贫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罗甸县以健康团队为依托,建立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到家,让搬迁群众“小病不愁、大病不怕”,保障群众的身心健康,让居民乐享零距离医疗服务。
建综合服务中心创便民服务之家
“你好,我母亲的社保卡弄丢了,因为她行动不便,我来帮她补办一下,请你看一下我带的这些材料够不够。”学府家园搬迁群众罗小达在社区服务窗口咨询工作人员。窗口工作人员王广达细心地检查了群众带来的户口本、身份证等资料信息,在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内,工作人员就将申请材料审核提交,后续只需要等待办理结果。
学府家园
为了解决群众急事、难事、好事,社区全力打造便民服务之家,深化“以人为贵、为贵人服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实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与社区“两委”合署办公,推行社区服务事项“一次性”办结或“窗口代办”制度,实现社区“一站式”服务,为搬迁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便民服务。截至目前,为群众服务事项累计1万余件(次),为网格内群众解决急事、难事、好事余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