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话说:你还在迷信“老中医”?那么你该看看当今的中医学子是如何学习中医的!你还在迷信“越老越香”?请不要为你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中医如何学,中医学子可以达到什么水平,你该好好看看学长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
(友情提示:文章篇幅较长,但读来轻松,请耐心品读)
高中:
高二的一个周末,我从家里返回学校,下午没事而闲逛,在一家书店的书架上,发现封面一红一紫两本书——《人体经络》、《特效穴位》,我的注意力瞬间被这两本书的书名吸引,“经络”、“穴位”这些在电视剧里才有的东西现实中真的存在吗,点穴能不能把人定住,哭穴、笑穴、死穴都在哪,怎么打通任督二脉?出于强烈的好奇,我拿下来翻了翻,书里有很多图,图上的点就是穴位,于是我买了其中一本——《人体经络》准备回去慢慢看。买了这本书十分兴奋,回到寝室就开始翻,却发现书里的内容跟自己想象的不大一样,书里的经络穴位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因为是一本养生书,作者讲的特别通俗,虽然内容陌生,但理解起来不难。就这样一点一点的了解了什么是经络、什么是穴位,也一点一点的对书中的内容着了迷。上自习的时候也经常偷看这本书,对书中很多内容还进行了摘抄和记忆,比如五行的生克、十二经脉的名称和流注次序、一些穴位的定位和功效,兴趣越来越浓。
后来我又买了另一本紫色封面的《特效穴位》,又简单的学习了六淫的致病特点、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变特点、一些粗浅的养生方法。第三本书是曲黎敏的《黄帝内经养生智慧》,书中主要介绍的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养生观念,涉及《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天年》等内容,书中引用了不少《内经》经文,感觉比较有意思的我也背了背。这几本养生书,虽然不专业,后来也被批为不合格的养生书,但对我的影响非常巨大,是我的中医启蒙书,高中从来没有做过一本练习册的我却把这几本书读了好几遍。
高三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收音机里收听到梁冬先生和徐文兵老师的《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两位以对话的形式探讨中医、探讨《黄帝内经》,徐文兵老师对中医的理解非常深刻,他们的对话专业又幽默,那时候的我,晚上回到寝室之后从来不学习,却坚持在每个周六的夜里十一点准时收听这个节目,一直到结束。从他们的对话中除了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之外,还了解到了古脉法、裴永清、《伤寒论》、《濒湖脉学》等新的人或书,真的是收获良多。
我们高中的附近有一个诊所,诊所的大夫和我是老乡,高中时我经常为了逃课请病假去他的诊所,虽然是个西医,但也学过一段时间中医,在他那也听到了不少东西,像方剂的君臣佐使、针刺的得气等等,还送过我两根艾条。
初中高中我一直都是学渣,上课不听课,课后不学习,中考考了两次才考上我们县的重点高中,上了高中也一样是混日子,醉生梦死,根本不爱学习。快到高考的时候听说大学可以学习中医,我就想,大学一定要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再学数学、物理、化学这些东西光想想就崩溃。第一年高考填报志愿,我只报了辽宁中医药大学二本的中医学,别的都没报,我知道以我的成绩根本走不上,那一年的高考我只考了分。
第二年的高三,也并没有努力,晚自习还经常逃课,和同学出去吃饭、闲逛,晚上经常去网吧,白天上课睡觉。这一年我又陆续买了几本书:《不生病的智慧》、《图解本草纲目》,地摊上买过盗版的《黄帝内经白话解》、《本草纲目》,经常去附近的药房,买一些中药饮片,人参、当归、茯苓、黄精等等。第二年高考填报志愿,医院校,对于院校和专业的选择极其简单,选择辽宁中医因为离家比较近,当时的专业只有本硕中医后面没有括号,应该比较纯正,就选择了这个专业,也如愿的被录取。当时很多人说中医越老越吃香,老了才能挣钱,虽然家里支持,我还是能感觉到他们的顾虑。
高考之后的那个假期,我开始琢磨着学点什么,忘了当时从哪里听说学中医要学习《伤寒论》。于是我跑遍了县城里几乎所有的书店,可惜并没有找到一本《伤寒论》或者相关的书,但是我遇到了另外一本书,是一本盗版书,是三本书的合订本,包括《中医入门》、《濒湖脉学》、《针灸歌诀》:《濒湖脉学》我在梁冬和徐文兵的节目里听过,是徐老师评价很高的一本书,里面还有注释和译文;《中医入门》是秦伯未先生所作,里面是一些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学知识,简明扼要;《针灸歌诀》里有《标幽赋》、《百症赋》、《玉龙歌》等很多有名的针灸歌诀。那个假期,我时常翻阅这本书,背了一部分《濒湖脉学》,虽然是盗版的,却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专业中医书,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有了一个稍完整的认识。那时我还经常看电视里的养生节目,也学到很多东西,看过罗大伦的《百家讲坛》,看过傅杰英的《体质养生》,这些零散的知识对我来说十分难得,我也从不舍得错过。
大一:
我们专业的大一是在大连理工读的,开学报到的前一天,我带着我的盗版书,带着我的中医梦,踏上了我的求学之路,也兴奋,也忐忑,终于能学自己喜欢的专业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学好。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努力过,也没有体会过努力学习的感觉。因为不爱学习,我初中复习了一年,高中复习了一年,比一开始同届的同学晚了两年,又选了一个七年制的专业,时间我再也浪费不起,我暗下决心,曾经浪费的时间,我一定要追回来。来到大连理工,我以为我终于可以和一群同样热爱中医的人一起学习中医的时候,却发现我们在大连理工的这一年根本没有中医相关的课程,而是和我们所在的化工学院一样,学习化学、高数、英语这些课程,对本来就不喜欢这些课程的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上大学的第一感觉就是失望。后来我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我们大五下学期开始实习,大一又没有专业课,那么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只剩下三年半,而这三年半的时间要学习中医、西医、还有一些英语政治之类的课,真正学习中医的时间只有一年多,这么短的时间能把中医学好吗?时间宝贵,大一这一年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打算利用这一年的时间自学。
我和同学一起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中医理论精要》,里面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和针灸学,一有空我就学习这本书,尤其是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的部分,反复的看。没事儿的时候就去新华书店买中医书,后来买过一本《火神派临证指要》,火神派是我接触的第一个学派,书里面有火神派各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案,那时候买书没有什么标准,有人说好就买,或者看着不错就买。除了买书还在网上收集了很多学习资料,像《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太素脉法》等等,全部都打印出来。
大连理工大学的附近有一个中医诊所,借着同学生病的机会,我们寝室的同学一起来到这个诊所,看一看传说中的老中医。这位老中医,六十多岁的样子,满头白发,微胖,先是给同学扭伤的脚踝扎了针,烤了灯,然后跟我们聊天,大概就是关于学校、专业一类的问题,过程中来了一个患者,找老中医把脉,大夫一边诊脉一边继续跟我们聊天,有说有笑,诊完脉,对患者的脉象也没有什么解释,又看了看舌头,也没说什么,患者问大夫我的舌象脉象怎么样啊,大夫说了两个字,寒大,患者说大夫我看电视上说我这种情况应该吃玉屏风散,你看行不行,大夫说行,于是从抽屉里拿出了一本书,翻到了玉屏风散,抄了一份,患者说我在电视上也抄了一份,量跟你这个不一样,我应该吃哪个,大夫说都行,患者说我家里有人参我放点一起吃可不可以,大夫说可以,患者又问大夫,我弟弟给我拿了点西洋参你说放哪个好呢,大夫说哪个都行。看到整个过程的我,对这位老中医是非常失望的,如果说年纪大了记不得玉屏风散的几味药倒还可以理解,诊脉时不严肃不专注,如何能仔细体会指下的脉象,对于患者的身体状况没有什么把握,选方用药全凭患者意愿,离我想象中的名医似乎有点远。从此我对“老中医”这个词有了重新的认识,也有一点反感,郭德纲说得对,唐朝的夜壶也是盛尿的。
大连理工大学附近的黑石礁考试书店,也是我常去的地方,在那里也买过一些书,其中有一本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在这本书里的好几个地方,徐灵胎都对李东垣的学说大加批判,但是我在罗大伦的《百家讲坛》听过李东垣,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家,为什么会遭到徐灵胎的批判呢,到底谁对谁错,中医有没有标准,标准又是什么,中医应该怎么学?初学中医的我一度很困惑。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图书管里,我看到一本《名老中医之路》,里面是很多位名医的治学方法和经验,我发现虽然每位名医的成长历程各不相同,却又惊人的相似,他们都对中医经典特别重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这些书名反复出现在他们的书目中,很多名医都是在不断专研中医经典,并验之于临床的过程中成为一方名医的。那时的感觉就是,想学好中医,中医经典是必读而且要精读的。关于如何面对中医学术流派间争鸣而产生的分歧,如何判定谁是谁非,我在《医学源流论》的《千金外台论》中找到了答案,“故读《千金》《外台》者,必精通于《内经》、仲景、本草等书,胸中先有成见,而后取其长而舍其短,则可资我博深之益。否则反乱人意,而无所适从”,我想中医经典大概就是我要找的标准,也坚定了我要学习中医经典的信念。
除了看书学习之外,我还经常上网去中医吧浏览关于学习中医的帖子,中医吧虽然鱼龙混杂,也不乏真知灼见,除了收获了一些学习方法之外,也看到了学院派中医的不足,中医教育的失败。没有家传、没有师承、学校中医教育失败的情况下,想学好中医,自学是我唯一的出路。
我买了一本《黄帝内经》,是原文加译文,特别厚,也看不懂。《伤寒论》内容要少一些,看完一遍《伤寒论》比看完一遍《内经》用的时间应该少得多,于是我决定先学《伤寒论》。我买了一本《伤寒论》的原文,和一本七版的《伤寒论》讲义,打算两个对着看,可是教材虽然有注解也有条文分析,还是看不懂。我又在网上搜索关于《伤寒论》的视频,刘渡舟的视频资源少,又只讲了一部分《伤寒论》的内容,而且又有方言,听起来有困难。后来又发现了郝万山的《伤寒论》视频,内容全面,讲的又特别通俗易懂,我如获至宝,下载了所有的视频,转换成音频格式,放到手机里,用手机听,认真的做笔记,没听明白的地方就反复的听,然后整理下来。听到第十二讲的时候,我发现这样太慢,索性将视频的字幕全都打印下来,直接看文字,可以标记,学起来省力的多,为了省钱,我特意调小了字体,打印出来的讲稿至今还保留着。每天看讲稿,背诵《伤寒论》原文,坚持晨读。初学《伤寒论》的时候,听郝万山老师讲五苓散证,我想起了我奶奶在世时的症状,不正是一个水气凌心证吗,不由得心生遗憾,学医恨晚。如果我能早一点学医,早一点接触《伤寒论》,也许能避免一些遗憾。
除了《伤寒论》之外,我又买了其他的书,像《医学启源》、《本草问答》、《时方歌括》等。每天需要大量的时间看书,又实在不喜欢化学高数这些课,于是我毅然决定逃掉了所有的课程,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中医上,我每天都去图书馆自习室自习,英语课是小班课逃不掉,我就在课上学。而那时的其他同学都在按部就班的上着规定的课程,看着该看的书,也有人质疑我,《伤寒论》这门课程以后也要学,为什么现在要着急学它,能看的懂吗?当时的导员也找我谈话,你们以后要学七年的中医,还学不够吗?医院实习的学长来大连理工大学看我们,看到我在学《伤寒论》,也是一番嘲讽。我知道我在干什么,这些质疑也丝毫没有动摇我学习中医、学习《伤寒》的信念。大一的两个学期,我考了两次全班倒数第一,挂了很多科目,无机化学,高数,分析化学,实验,c语言,体育,计算机……大一下学期的暑假,我还是坚持每天看讲稿,诵读原文,做笔记,终于在大二开学之前,完整的学习了一遍郝万山的《伤寒论》,而这一次学习之后,我感觉我的中医知识像爆炸了一样,丰富了很多,现在看来,也是皮毛。曾经我一直抱怨学校为什么要把我们送来大连理工,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晚学了半年专业课,后来回想起来,对我最重要的就是大一这一年,感谢这一年自由的时光,让我一点一点的摸索出这条适合自己的路。
大二:
大二回到辽宁中医,开学的前两周是疯狂的补考。我们学习的第一门中医专业课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样一部分内容,我在大一已经看过了,学起来不难,尤其是学过一遍《伤寒论》之后,对其中的一些理论认识更深刻了一些。在大连的时候听说我们学校可以考《伤寒论》的等级考试,就一直打听着,什么时候考,怎么报名,后来也顺利地通过了《伤寒》一级的考试。下学期的《中医诊断学》在大连的时候我也自学过,无论是四诊还是辨证,学过《伤寒论》之后都容易的多,戴阳证出自《伤寒论》的条,迟脉主病出自条,往来寒热出自小柴胡汤证……辨证部分也容易很多,学习《伤寒论》时的条文分析无意中培养了了辨证的能力。
我们的《中医诊断学》有一节实习课,我们组来到医院的某某科。带教老师先是在走廊给我们讲了一下中医舌诊脉诊的操作,又讲了一下某某病,走进病房,面对患者之后,就再也没有中医的内容。虽医院西化严重的问题,但亲眼见到之后,还是失望了很久。真的像某位老师跟我们说的那样,西医是饭碗,中医是特色。书上看到的那么多有效的医案,像神话一样,离我很遥远。
课余的时间除了学习《伤寒》之外,我还开始学习《金匮要略》、《内经》,背条文、背方歌这些基本功,我一直都在坚持。后来又陆续的买了很多其他的中医书。大二的下学期参加了《伤寒》、《金匮》、《内经》、《方剂》四个等级考试,顺利通过。
大三:
大三上学期,我们本硕中医开展了经典晨读,是大三的学生带大一的学生读《黄帝内经》,那时的我们刚上过《内经》课,根本达不到能给别人讲的程度,况且大一的的学生还没接触过中医,就来学习庞杂的《内经》是不合适的,而且我们带领诵读的内容,正是我们学校《内经》等级考试的条文,一点都不系统,我并不看好这个活动,也没有主动要求参加,可是后来因为缺人,被强行拉了过来。既然来了,就不能对不起大家每天半个小时的时间,我和我的室友(也带领晨读)每天都认真的查资料,认真的准备,买了很多中药饮片,希望我们组的同学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这学期刚好我通过了《伤寒》三级,拿到了第一名,会有三百元的奖励,在晨读结束的时候,我还认真挑选了很多医论、医话、医案,用这三百元的奖金,打印出来,装订成了一个小册子,送给我们组的同学,每人一本,还给那些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同学送了不同价格的笔记本,作为鼓励。这次晨读,虽然打乱了我原来的学习计划,却让我遇到了很多同样热爱中医的朋友,原本是一百个不愿意,结束的时候却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大三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药学》,教材里的很多中药,我在《伤寒》、《金匮》里都见过,中药功效后所列举的代表方也有很多是出自这两本书的方子,除此之外的很多名方,我也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过,所以这门课,学习起来并不难,很多药知道它的功效是如何总结出来的之后,也不用去刻意的背功效。
下学期的《方剂学》也是如此,很多方子都出自《伤寒》、《金匮》,其他的很多方子平时也都在各种各样的书中接触过,像逍遥散、补中益气汤、玉屏风散等等。除了方子的功效和主治,方剂的配伍我在学习郝万山的《伤寒论》的时候也学习过,所以即便是没有接触过的方子,学习起来也不难。
从大连回来的这段时间,一开始还是十分期待上中医课的,后来却发现教材没有老师讲也一样能看懂,而且教材的东西有限,慢慢的对上课也越来越不期待,课后才是我真正学习的时间,对经典的学习从来没有停止,我所会的这点东西,也基本都来自自学。
大三的寒假和暑假,除了学习之外,我身边的人开始陆续的找我这个学中医的诊脉。那时候对于脉诊,虽然看了一些书,但也只是掌握了一些理论上的东西,纸上谈兵而已,没有一点实战经验,只能硬着头皮去摸,慢慢的竟然也能摸出一点东西,对于脉诊的体会一点一点的多了起来,也开始试着给别人开一些中成药,用参苓白术丸治疗过便秘,金匮肾气丸治疗过水肿,加味逍遥丸治疗过口苦,桂附地黄丸治疗过面部灼热……取得了很多很好的疗效,慢慢的找我的人越来越多。第一次开汤药是给我的母亲,治疗不宁腿综合征,开的是芍药甘草汤,晚上服了一次,没想到竟彻夜安眠,没有因为腿不舒服而像以前一样睡不着觉,让我很是兴奋。第二次开汤药,是给我的父亲,治疗他的眼睛畏光胀痛,是自己组的一个小方子,六味药,一副药不到五块钱,只吃了三副药就好了。找我开汤药的第一个患者是腿疼,我用的独活寄生汤合附子汤,因为之前看过“火神派”的书,细辛附子这样的药用起来并不害怕,没想到患者吃了十剂药,竟然腿疼减轻了一大半,患者十分高兴,每次我去他家的小卖部,都要送我雪糕。回想一开始学中医的时候,让我着迷的是中医神奇的理论,并没有想到还有这么好的疗效。
大四:
大四上学期学习《中医内科学》,更感受到在学习中医经典的优势,并不只在于那两百多首经方,更重要的是辨证分析,是中医的思维,从课堂上我能感受到,辨证分析是同学们的弱项,作为中医专业的人,不能像中医一样思考,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这一学期刚好赶上“三北大赛”的选拔,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同学,可以进入“中医励志班”学习,而“中医励志班”我之前也听中诊老师说过,虽然不太了解,但一直很向往,好像可以学到很多中医知识。我报了名,也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进入中医励志班,可上了第一堂课之后,让我很失望,并没有想我想象的那样,有那么多好老师讲课,更像是划重点和背书,而且背的都是教材,这是一个为了三北大赛而设的培训班,和我们平时的考前突击没什么区别。时间有限,我不能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死板的背书上,于是上了几次课之后,我写了申请,退出了中医励志班。很多人劝我坚持下去,但我知道在这里我学不到我想要的东西。退出之后,我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坚持学习经典。我们这学期刚刚开《伤寒论》,讲的还是教材上的那套,没什么新意,没什么独到的见解,这门课我也没听。
大四下学期,我们上了针灸课,针灸学我迟迟未学,是觉得还没找到合适的方法,像学习处方用药要学《伤寒》、《金匮》,学习针灸我却一直没找到门路,虽然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针灸的书,但是总觉得书中写的都是一些经验性的东西,尤其是一些针灸歌诀,没有什么理论性,很多医家给我的感觉就是掌握了很多经验,然后一种一种的去试验。摸索了好久也没有找到能让我满意的答案,一度想要放弃针灸,做一个专门开药的医生,直到我读到高树中的《一针疗法》,别名《灵枢诠用》,我欣喜若狂,如果说“方书之祖”是《伤寒杂病论》的话,那么“针书之祖”无疑是《灵枢经》。在这之前我也曾反复阅读过《内经》,因为对针灸不了解,就把书中关于针灸的部分都掠过了。
真正喜欢上针灸是在大四下学期的那个暑假,一个亲戚患有肩周炎,肩关节活动受限,疼痛,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我说可以扎针试试,针灸的那套东西,我是随身携带的,我给他扎了两针,双侧条口透承山,得气以后,边行针边嘱患者活动肩关节,没想到刚刚还不能抬高的上肢竟然慢慢的抬高了,这一幕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尤其是我,毕竟这种事儿比电视上的虚假广告宣传的还吓人。
从那次开始,针灸越来越受我身边的人欢迎,只要我一回家,就会有人来找我扎针,主要是一些头晕头疼,颈肩腰腿痛,小小的银针,却解决了不少问题,虽然不收钱,我依然乐在其中,对针灸也越来越喜欢。
大五:
大五上学期是我们理论课的最后一学期,这学期依然是读书临证,没有什么不同。上大学的这几年,我买了几百本书,以经典为中心,兼涉各家,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好书我都要读,对经典的学习从未间断,流水的医书,铁打的经典。
实习之前的那个寒假,每天有人接我去我们的邻村为他们扎针,从早上九点一直到下午三点,中间不休息,这样坚持了半个月。后半个月在我自己家,每天也是这样扎针、开药,有时候患者来的比较早,常常吃不上早饭,就这样一直扎到除夕,大年初一我去亲戚家拜年,歇了一天,初二开始恢复到正常。虽然比较忙,但看着患者在自己的治疗下一点一点好转,我找到了作为一名中医的价值。我喜欢这样的假期,医院里的大夫那样有那么多的规矩和顾虑,只是单纯地想如何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治好他们的病。患者从开始的家人或亲戚到村里的乡亲,再到他们的亲戚和朋友,外村的人越来越多,再到别的乡、别的县的人。在这些病例的得失中总结经验,每一天都有新的收获也慢慢的改变了周围人对中医的看法,中医看病并不慢,常常几剂药就能甚至一针就能见效,中医也并不一定非得老,年轻的中医一样能治病,虽然我开的方子也常受我们当地的老中医诟病,说我的方子药味少,剂量小,甚至好几次改过我的方子,但是我的患者多数是要坚持按原方抓药的。
实习:
我们专业的本科实医院,我们实习的科室都是西医,没有中医的内容。而我本科阶段的精力都放在了中医上,西医基础薄弱,也不感兴趣,在科室里实习的时候,多数时间也都在自习,看自己带的中医书,背经典。跟其他的实习生比,看起来比较另类,也是因为这样科里的老师们才感觉出,我与其他实习生的一些不同。跟我们在一起实习的,除了我们辽宁中医的学生,还有大连医科大学的学生,带教老师跟我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和学西医的学生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实习的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西医老师和学生,也了解到他们对中医的认识,有不屑,有质疑,有敬畏,也有热爱。实习还是比较轻松,但中医的部分除了自学之外,靠实习,是没有什么收获的。为了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我们附近的一个公园,带着桌椅,进行中医义诊,免费给公园里的人诊脉、扎针。开始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去,患者也不多,只有零零散散的几个人肯坐下来让你诊脉,听我分析他的身体情况,围观的人感觉我说的还不错,也纷纷想来试试,反正不花钱,很快,人就多了起来。后来我和同学们一起来义诊,那时候刚好是夏天,从晚上五点到八点,来诊脉、扎针的患者有时能达到三十多个。后来公园装修,义诊被迫停了三个多月。这期间我逃了一个月的岗,回到家里,给家那边的人开药、扎针,一个月,忙碌但是开心。公园修好之后,我们又坚持了一段时间义诊,后来天变短了也变冷了,就不去了。那段时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也了解了他们对于中医的看法,对于脉诊的收获也是很大的,在那里我还第一次摸到了芤脉,清晰的取得脉象已经不难,却发现脉诊真正的难在脉理分析。
规培:
回到沈阳,十一月份开始了规培,虽然医院,但是在科室里,也没有我想要的东西,这里的中医西化严重,中医的四诊、辨证论治水平极差,用的多是科室里的协定方,查房时中医的内容也不多,医院实习的感觉差不多,尤其是危重病人,中医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在这里中医只是一个配角,或者是特色而已,拄着西医的拐太久,早就忘了一个中医该怎么走。能学到的东西依然少之又少,经历这几年的自学,对老师、对学校、对医院都已经没了期望,只是和从前一样,读经典、做临床。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计划,还是按着原来的节奏,不断地去完善自己。
刚上大学的时候,很多人说,上大学要进学生会、要参加社团、要入党,这样找工作比别人多一些资本。我心生疑惑,难道单纯靠中医就找不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我什么都不想靠,我就想看看,单凭靠中医能不能混到一口饭吃。我的大学,我从没进过学生会,没进过社团,没参加过任何活动,只是一点一点的摸索,按照适合中医,适合我自己的方法,一点一点的前进,默默无闻,无功无名,在读书和临证中思考,在我认为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这六年,习惯了一个人的思考,不会因为别人的质疑而动摇,也不会因为别人的鼓励而有一丝兴奋。但平静的内心也有自己的波澜,是读书和临证中的困惑,是读书时的豁然开朗,是看到患者康复的喜悦和满足,是中医。
对中医还有太多的未知等待我去探索,我的中医之路,刚刚启程。
范继东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