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健康大讲堂中医话养生之大暑养生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8-8-25 19:23:34   点击数:
  

年7月23日进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酷暑多雨,大暑节气如何养生呢?下面为各位介绍一些大暑养生方法,希望您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安然度夏。

1

良好心境

按照中医“天人相应”之说,气候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异常状态。俗话说“心静自然凉”,所以盛夏季节心态宜清静,越是天热越要“心静”,可采用“心理纳凉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婆娑、飞泉漱玉,使你心旷神怡、心平气和,避免不良诱因刺激。

2

调整起居

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最好每天中午午睡0.5—1小时,因睡眠与情绪和免疫力密切相关,睡眠不足则抵抗力差,容易患病;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讲究饮食卫生。

3

补水食粥

大暑节气养生,重要一点是补充足够的水分。而此时节喝药粥,既能补充水分,又能补气清暑,健脾养胃。

明代医家李时珍提出“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意思是说喝粥能健脾益气、生发胃津以补虚损。大暑适宜喝荷叶绿豆粥、薏米百合粥、菊花粥,不仅益气生津还可清热消暑。老人、儿童、脾胃功能虚弱的人,熬粥时还可以放些淮山药、茯苓等,健脾胃的效果会更好。日常饮食应注意多食用清淡滋阴的食物,如莲藕、蜂蜜、大枣、鸡蛋、木耳、豆浆等。

大暑节气锻炼中或锻炼后尤其应该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如果锻炼者出现头痛、呕吐、眩晕、视觉模糊、虚弱、出汗过多或无汗等症状时,应医院检查。

4

化湿除烦

大暑时节气温高、湿气大,多出现闷热桑拿天。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趋下,重浊粘滞,阻遏气机。胸中气机不展,人就容易心生烦满。进入大暑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也可常喝“三豆汤”,即将绿豆、黑豆、赤豆各等量混合在一起,一份"三豆"加三份水,小火煮烂,每日食用1―2次,每次1碗,该汤具有解暑消热的作用。还可以用新鲜的藿香叶、薄荷叶、佩兰、艾叶等微微水煎,用它来泡澡,不仅可以醒神除烦,还可祛湿解表。同时,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等苦味食物,不仅可以开胃,还可醒脑,使人产生轻松的感觉,从而起到祛湿除烦的作用。

5

冬病夏治

大暑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证等阳虚证是最佳的治疗时机。

“冬病夏治”使用最多的是敷贴疗法,即“三伏贴”,它是利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盛的节气特点,采用穴位敷贴的方法,使用有特殊作用的中药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敷贴的药物最常见的是选用一些辛香、逐痰、温阳、驱寒的复方中药,结合透皮给药技术,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肺俞、膏肓、大椎、百劳、定喘等穴位敷贴治疗。

作者:医院张向群

专家介绍

张向群,北京市名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20余年,师承名家,潜心钻研,耕耘临床,擅长对老年病、消化系统疾病、男性科疾病、皮肤科疾病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常年致力于中国传统医药知识的普及,主持或参与编辑多部医学专著和健康科普读物,发表医学论文数篇。曾在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栏目做专题讲座,在航天科工大讲堂及航天系统各单位做健康养生讲座,受到好评。

喜欢本篇文章的话,记得分享到朋友圈哦!如想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请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北京白癜风医院医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shjk/16012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