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遗忘了广东音乐
广州有着深厚的音乐文化的传统和基础。“广东音乐”作为一种地方音乐早巳蜚声海内外,并深入地影响着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文化,曾培养出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等闻名中外的音乐家,可以说,近代中国民族音乐发展最好的就是广东;广州的大众一向有组织音乐演奏、歌曲演唱活动的传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在广州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展开。广州市文化局局长陶诚作为国家级最高奖项,中国音乐金钟奖从今年(2004年)开始永久落户广州,金钟奖可以说得到了广州市人民群众的认同,产生了亲和力,赛场观摩席济济一堂,这么大的热忱、这么大的亲和力,这样的认同感,一方面表现选择广州办金钟奖是对的,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广州人民乃至广东人民的素质和对音乐的酷爱。金钟奖将来要在广州长时间办下去,办得越来越好。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傅庚辰由“金钟奖”引发的疑问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于2004年11月19日至28日再广州成功举行。广州市副市长李卓彬在其间表示,金钟奖要一届比一届办得好,要逐渐把广州建设成为音乐圣地。金钟奖这一中国音乐界综合性专家大奖,从第三届开始便永久落户广州。该奖不仅是对中国音乐一年成绩的检阅,还将对广州市建设文化强市,培养市民音乐兴趣起到积极作用。近日访问了颁奖场地。现场《步步高》等广东民乐的响起,使我想起了小时候过节的感觉。在很多广东人的心里,这类过节的感觉是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的。广东音乐以流畅优美的曲调,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被广为流传。它融广东地方音乐精华于一体,音色圆润、曲调婉转。幽雅缠绵时如阳春白雪,明快婉转时如行云流水,委宛清新时如绕指微风,激越奔放时如龙腾虎跃……早在上世纪30年代,广东音乐的许多著名曲目便已众所周知。40年代,广东音乐由于广为大众所爱好而被誉为“国乐”……2001年1月7日,被称为“中国的拉德斯基进行曲”的广东音乐代表作《步步高》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现场所有听众为之震动,全场3次起立热烈鼓掌。应该说,广东音乐最初的发展是顺利和光辉的,这正是来源于它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国粹的1支,广东音乐成为全部岭南文化体系中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但是,如果不是金钟奖让我们把眼光再次投向这略有些暗淡的光荣,谁还会站起来为广东音乐呐喊?当大部分年轻的广东人已叫不出几个广东音乐的名字时,在北京却出现了这么一群人:他们自小听着大鼓琴书京剧相声长大,却自发组织了一个团体逐一“北京广东音乐研究社”。并且开门见山:他们要尽自己所能,抢救广东音乐。历史与现实出现得如此反差,使人不由要问:广东音乐曾脍炙人口而光辉已极的历史真的只成为过去了吗?它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那些担当着广东音乐承前启后重担的音乐界人士,他们是如何实行文化守护者的职责呢?……广东音乐,亦称粤乐。富有民间生活气味和地方特色,格调清新浓郁。初期主要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发源于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后逐步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称为“过场音乐”、“过场谱子”和“小曲”。因流传到外地而得名为“广东音乐”。现在所指的广东音乐专指丝竹音乐。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发展,为适应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前后就有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诸省的昆腔、弋阳、秦腔、徽调、汉剧、乱弹、祁阳等众多戏曲班社人粤演出,在这些外省戏曲班社人粤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古乐、扛南小曲小调和昆曲牌子等外省音乐文化,并传人民间。这些外省音乐文化在流传进程中,受本地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并和本地民歌民谣相结合,约于1860年左右,开始构成特有的风格特点,出现出严老烈、丘鹤俦、何博众等一批多才多艺、既是演奏家又是作曲家的代表性人物,也出现出《旱天雷》、《连环扣0、陨乐升平》、《雨打芭蕉》等一批具有浓有6地方色采的创作曲目,这标志着广东音乐作为一个独立乐种已成熟。从20世纪20年代起,广东音乐更有了奔腾的发展,充分显示出广东音乐作为新兴地方民间音乐的旺盛生命力及其特点。首先,这个时期不但出现出被誉称为“四大天王”的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被称作“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还有易剑泉、陈德钜、陈文达等众多著名人物,都对广东音乐的成熟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其次,是这个时期创作繁华,不断地有新创作乐曲问世,广东音乐是以其创作乐曲获得人们的认识和承认,有乐谱可稽的创作乐曲,累计达千首,演奏曲目十分丰富多彩。再者,广东音乐富于革新创造,不但善于从兄弟艺术中鉴戒吸收养料,而且一样善于鉴戒、吸收西洋音乐某些可为我所用的东西,使本乐种曲式、调式和调性多样,旋律新颖流畅,富有浓郁的时期气味。在广东音乐的发展史中,最值得―提的是与刘天华、华彦钧(瞎子阿炳)齐名的民族音乐大师吕文成。他出身在广东中山县的贫苦农家,幼年随父到上海谋生。他从小就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后经历多年的熏陶和积淀,从而开广东音乐之新气象。据不完全统计,他终生创作的作品近200件,经过他创作、演奏、灌录的唱片共270多张,其中《步步高》、《平湖秋月0、《醒狮》等是他的代表作。20年代早期,上海成立了“中华音乐会”,吕文成是该会最早的会员,他和几位在上海谋生的广东音乐家,成立了“俭德储蓄会”粤乐队,灌制了大量的广东音乐唱片。他在音乐界崭露头角,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但是真正奠定他为粤乐宗师地位的却是他对二胡的创新改造。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影响,吕文成将二胡引进广东,并改用钢丝琴弦,移高定弦,成为发音响亮明亮的高胡(又称粤胡)。高胡琴筒比二胡略小,定弦比二胡高四度或5度,有效音域可达两个八度。?演奏时用两腿夹持琴筒下半部,以抑制噪音。为丰富对乐曲的表现能力,后加入洋琴、秦琴,并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称为“3件头”,又称“软弓”。后来又在“3件头”的基础上加入洞箫、笛子、椰胡等丝竹乐器,乐队又有了扩大。大约在1930年左右乐队才得以完全定型。真善美:音乐的至纯境地著名广东音乐高胡演奏家甘尚时先生教我们这样认识音乐:艺术是共通的,所有艺术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美,一种形而上的止于意会的美。音乐亦是如此。它同文学、美学互为一体,当你晓得文学的美或美术的美时,你便晓得了音乐。甘先生已过古稀之年,曾在星海音乐学院任教。他创作的广乐《花市漫步》、《珠江月》、《轻舟荡月》、《湖光春晓》等十余首作品,大部分被音像公司录制发行于国内外,并取得有关奖项,成为名作。甘先生性情恬淡冲和,率真旷达,对音乐始终怀有赤子之心。几十年来,他以一种一以贯之的执着精神为广东音乐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当谈及广东音乐与粤剧的渊源时,甘先生说:“许多媒体都喜欢发掘广东音乐的出处,究竟是先有粤剧还是先有广东音乐。在我看来,这无异因而在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重要吗?即使能找到答案又能说明甚么问题呢?对广东音乐的发展有帮助吗?媒体应当让大众熟习广东音乐,应当多了解它本身的艺术魅力,和现在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前景,这样才能为振兴民族文化起到一定作用。”甘先生酷爱广东音乐,他对广东音乐的理解总是十分新颖的。他认为,广东音乐流传到今天,从来没有经过人为刻意的炒作及宣扬,它以一种宠辱不惊的豁达态度,将本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每一名爱好它的听众。在甘先生的心中,广东音乐仿佛不是能用语言描写的,只能用心灵去感知它、领略它。用心凝听广东音乐,宛如霎那间就被带人一种情绪、1幅画面、一个境地,所有的语言将变得过剩。事实上,广东音乐的精神只可心照不宣,而不能口表言传。甘先生谈论音乐之时髦致高昂,神采飞扬,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拉高胡的姿式。兴之而至,索性抱着高胡即兴演奏了几段小曲。演奏之时,甘先生的脸庞上有一种近乎神圣的神情,而典雅的广东音乐,在他的弓下更具优雅而华丽的格调。不知是音乐感染了他,还是他为音乐赋予了自己潜伏的品质。一时间,他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浑然无私。他就是音乐,而音乐就是他。甘先生既是著名的演奏家又是杰出的教育家。在他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胡演奏人材。有许多外国籍学生也纷纭慕名上门求学,凡真心求学,酷爱中国民族音乐的学生,他一概免收或下降学费,乃至接待学生饮食。他说了一则小故事:一名日本姑娘从日本给他寄来一封态度恳切的求学信,希望向甘先生学习广东音乐。甘先生问她为什么要学中国音乐,她回信说道,广东音乐是东方音乐,我是东方人,有传承和发展东方音乐的义务和。广东音乐如此之美,美的东西,我自然喜欢。甘先生深受感动,立即应允收她为徒,并减收她的学费。“善哉!从国外学生让人赞叹的求学精神可以看出,广东音乐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占有一定重要地位。既然是为了宏扬东方民族文化,我为什么不支持呢?这也正是我终生的心愿。”甘先生这样说。而教授广东音乐并非易事,它和其他音乐不同,若仅仅依照乐谱弹奏是出不了韵味的,这是广东音乐独具的韵味,也被称为“广东味”。用甘先生的话说,便是“有音未必成乐”。所以,还要求对乐曲有深入的理解和纯熟的演奏技能。而广东音乐的每首乐曲的演奏技能的方式又是不尽相同的,并不是一通百通,每曲都需要老师手把手亲传。但是学生是不是能真正掌握其精华,也得随天分而定了。由此可以了解,广东音乐的内涵不沾丝毫匠气,是一门灵气充盈的艺术。或许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宏扬民族文化是一种对真、善、美的寻求,我们音乐工作者一定要严于律己,虚怀若谷,诲人不倦。我们背负的是承前启后的重任,所以我们除精深的艺术功底以外,还需要不断提高本身的品质,正如孔子所说‘得才兼备’的两全修养。而目前看来,我们国家的这类人材还是太少了。”甘先生最后神色凝重地说,“严格地说,广东音乐发展到今天,面临的不再是如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而是能否立足和生存的问题,等待和观望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现在真正关注、爱好广东音乐的人愈来愈少,基本上可以说处于被社会主流文化生活遗忘的状态。要改变现状,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共同推动。”广东音乐缘何不再“步步高”?广东音乐缘何不再“步步高”?甘老先生的耽忧不是没有道理的,目前广东音乐几近已从广东百姓的主流生活中完全退出。街头巷尾、电视广播、文艺演出等种种大众场合已很刺耳到欢快高昂、委宛动听的广东曲调。有一名老广东这样说道:“如今不管在广州或在深圳,广东音乐的声音是一点儿也听不到了。这和我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时进驻广州城期间是全然不同了。记得那时,大街小巷大商店里播放的不是广东音乐就是广东粤剧……几十年过去了,这次我来广州和深圳,感受全然变了,听不到一点广东音乐的声音了。收音机里没有,广东电视那么多频道也没有,听到的是与北方一样的流行歌曲。一个属于广东自己的东西不见了。难道广东音乐也像我一样‘退休’了吗?是不是广东老百姓都不喜欢而抛弃它了吗?我不理解。我不敢希望广州再现解放早期那样的情形,我也不反对流行音乐。但是我为一个有民族传统特点的乐种如此逐步消逝感到痛惜不已。”这位老广东所说的就是广东音乐在民间的现状。难道这块土壤居然真的将生于斯擅长斯的广东音乐抛弃了吗?难道它曾光辉灿烂的历史已成为“去年红花”了吗?今天它在广东遭受的冷落境遇与40年代初它已奠定的不可替换的艺术地位相比较,之间的落差该如何丈量呢?深究广东音乐“失宠”的缘由,北京广东音乐研究会的孙广安先生直言:“近年,港台流行音乐、西方摇滚音乐仿佛成了音乐的主流,在这类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下,加上原创音乐的重心移师北上,许多广东本土的创作、演奏主力均纷纭出走。曾作为“国乐”的广东音乐,即便是在广东,也很少有人坚守阵地了。当年广东音乐圈子里的人物大都下海经商去了,目前只有余其伟、甘尚时等少数民乐家在坚守广东音乐这块阵地。使人惊讶的是现在广东音乐在广东的普及程度还不如北京。1998年,吕文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余其伟等人本想弄一场记念演出活动,但乏人支持,也缺少资助经费,最后只好放弃。所幸北京广东音乐研究社得知此事,在北京老舍茶社的支持下,举行了吕文成先生百年诞辰的记念演出。此举也算是振兴广东音乐的一个出发点。不过,振兴广东音乐并非易事。”一名广州籍的音乐系学生这样说:现在广东音乐很难跟流行音乐、流行歌曲的号召力相比。最简单的一点:社会上很少有人喜欢这样的乐曲演奏,大部分人没那个心情坐下来渐渐欣赏这里面的韵味。这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也是所谓的文化快餐年代。我们学音乐的也要找市场啊,否则将来生存发展空间很小。我们大部分的同学都是选择西乐,器乐演奏也以西洋乐器为主,这样将来出去比较容易找到门路。另外一位爱好音乐的广州白领谈到,音乐歌曲的主要市场就是年轻人。目前的年轻一代受港台、欧美音乐潮流的影响很深,对中国传统音乐基本上都没什么兴趣,更谈不上有欣赏能力了。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1支,广东音乐恐怕处境更艰苦吧。现在市面上买歌碟、欧美音乐碟很容易。这些光盘包装精美,销路好,更新非常快。但是地方戏曲,地方音乐的光盘很少,也都是老样子。为何呢?由于没有市场,买的人少,唱片公司、影视文化公司都不愿意投资做宣扬、做设计,不会主动发掘和创作,也不太关心市场前景。这样下去的话,以后要想找这些传统音乐恐怕只能去上下载了。这的确是现实状态。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传统文化在整体衰落。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广东音乐正在被日益衰微的阴影所笼罩。作为省内唯一演奏广东音乐的广东音乐曲艺团正面临“青黄不接”。而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来团的年轻人中,有的连广东话还不会讲。说起广东音乐近些年的式微,广东音乐的“看守”艺术家余其伟感触很多:“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编制不全,创作气力单薄,缺少专门的演出场地,生源和观众日渐流失等等,都是广东音乐目前面临的困难。”广东省粤剧院副院长、政协委员梅小萍则另有见解。他特别认同只有大力培养人材,才能使粤剧复兴的观点。“就从事粤剧的专业队伍来看,编剧的紧缺无疑是最为突出的。”梅小萍说,“别的困难我咬咬牙想办法都可以办到,没有编剧我是解决不了的。”老一辈编剧大多退休不再创作了,高素质的粤剧编剧人材今天可选择的前途又很多,人材大量流失,而再培养一个成熟的编剧最少要花费10年工夫。目前,广东粤剧编剧的专业人才不超过4人。“没有一个好的创作剧本,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戏剧艺术的成功发展。”梅小萍总结道。除去编剧人材的奇缺外,演员、音乐、舞美都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只不过表现出的结果没有编剧那样明显。梅小萍告知,其实粤剧人材面临的是一个“物种群落”的数量危机,这是决定粤剧兴衰的关键。那末广东音乐的未来到底如何?我们怎样才能保住这笔丰富而又沉重的文化遗产?如果广东音乐真的从此衰落隐退,广东文化乃至岭南文化的振兴又从何谈起?中华文化的版图又谈何完全?对此,各界人士都表达了自己的关注和建议。广东省政协委员潘伟文认为,目前,广东已有一批宏扬岭南文化的传人,有一批很有成就的专家学者。现在的目标是:要培养出更多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大家、名家,出更多有影响的、可传世的大作、名作。他建议,岭南文化研究所归人省社科院的建制序列,省里每一年拨给一定经费,由该所牵头,做出研究计划,整合教育、理论、文化、、出版界等的气力,进行研究工作。要培养和发展广东音乐的生态环境,在各中小学校音乐课增设三大乐种的内容,从小培养国民对传统音乐的酷爱。这方面,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均有成功经验;我国福建省规定各中小学设立奏唱南音课程,泉州师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范大学设南音系。香港规定中小学生均要选学一种民族乐器,香港演艺学院增设粤曲奏唱课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经验。广东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广东音乐曲艺团原团长黎田先生认为,广东音乐如果可以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将会是其发展的重要契机。余其伟先生援用了“礼失求诸野”这句哲语。他说,如今都市专业舞台的广东音乐活动寥寥无几。对乡间的、业余的发烧友,应当给予热忱的关注。广东音乐的根在民间,只有走向民间,才能“把根留住”。余先生还认为,作为岭南文化遗产的精华,广东音乐的原生状态值得保存,而现在却遭到冲击与破坏,这是广东音乐和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的―个突出危机。“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不应当抛弃。这与发展其实不矛盾,不能让山东孔林孔庙惨遭‘水洗翻新’的悲剧重演。‘出新’不一定要‘推陈’,应提倡‘保陈出新’:一方面可以结合时期特点创新,但传统的文化精华还是应当保持其原生态,使之成为我们永久的精神家园。”希望广东音乐能够早日恢复昔日的生机与活力,重现“步步高”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