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阶梯终生自学中医成才的阶梯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8-6-5 19:27:23   点击数:
  

自学中医通信

终生自学-中医成才的阶梯

任智明先生:

来函尽悉,得知你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有一些困惑。为什么有的中医临证水平越来越高,有的人一辈子也学不好中医呢?这个问题主要出在缺乏自学能力,尤其是缺乏终生自学和灵活运用中医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终生自学是中医成才的阶梯,是中医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是炼就中医大家的必由之路。中医学术源远流长,典籍浩如烟海,很多中医自学者或中医人常常感到“摸不着门径”,即或初步入门,想要进一步提高,也会感叹“缺乏阶梯”、“缺乏路径”,因而渴望得到名医名家的悉心辅导。其实,中医入门并不难,自学深造也是办得到的,关键就在于立志坚韧,自学得法,还要坚守一生。为此,我们就一起来商榷如何学好中医,特别是如何在自学过程中学好中医。

1、自学可成才,坚守是关键

古往今来,许多有建树的人都是在自学的崎岖道路上奋勇攀登,终于达到光辉的顶点。瓦特,因家贫不能上学,先在家里帮助父亲干木匠活,以后又到钟表店当学徒,到实验室作修理工,经过刻苦自学和实验,发明了双动式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法拉弟,十二岁时当报童,以后又当了八年学徒,后来在实验室给人做助手,一边自学,一边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创造出第一台感应发电机,提出了电磁感应定律,成为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爱迪生,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只上过三个月小学,他利用赶马车、卖报纸的空余时间,学会了收发电报的技术,后来经过刻苦自学,反复实验,发明了电灯、电影、蓄电池、留声机等一千多种东西,成为举世间名的“发明大王”。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美国物理学家道尔顿、苏联园艺学家米丘林,他们都只上过几年学,但却为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至于通过自学取得成功的文人学者更是屡见不鲜。苏联的高尔基,生于木工家庭,只读过小学三年级,从十岁起就外出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长期过着流浪生活,正是在这所“社会大学”里,他学到了丰富的知识,终成文学巨匠。英国戏剧家肖伯纳,十四岁时因家里贫穷不能继续升学,做过抄写员和会计,二十岁到伦教,想以写作为生,最初九年并不成功,但他毫不气馁,更加刻苦自学,勤奋练习,终于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他如英国作家狄更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无不经过坎坷的道路,终于取得了成功。

在我国,历代自学成才者比比皆是。有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新成长起来的四百名科技人员作过调查,有54%的人没有上过大学,其中有工人、农民、战士、服务员、待业青年和身患残疾者。事实证明,终生自学之路就是成才之路。

纵观古今中外,自学成才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事业,对所学专业具有浓厚兴趣和爱好。如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从小爱好数学,后来他算出了圆周率的值在3.与3.之间,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明代的徐霞客从小就喜欢阅读地理书籍,对游记尤其爱不释手,从中萌发了走遍三山五岳,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他从二十二岁开始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考察了十几个省市的一百多个岩洞,深入地研究了石灰岩的分布和类型,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详细描写石灰岩地貌的光辉文献-《徐霞客游记》。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兴趣爱好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华罗庚之所以告诫自学青年“要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那是因为他对数学的兴趣曾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在他十六岁失学后,就每天站在杂货店的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卖货、打算盘、记帐,顾客一走他就埋头看数学书,演算数学题,有时竟忘了接待顾客。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急又气,骂他念“天书”念呆了。这种入迷的兴趣爱好,无疑是他成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习中医,也要注意培养兴趣,只有对这一古老而深奥的学术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从小就喜欢中医药,也是许多著名医家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对祖国医学的兴趣,有的是受家庭的熏陶,有的是受环境的影响,有的则是经过事实的教育。李时珍的祖父以医为业,父亲是位很有学问的医生,又热心为群众治病,李时珍从小喜爱花鸟虫鱼,对中医药兴趣很浓。后来父亲催促他三进考场,三次落榜,父亲要他再次赴考,他却毅然矢志攻医。著名中医学家赵炳南先生的家里虽然无人学医,但隔壁却住着一位名叫王二大妈的民间医生。赵炳南五岁出天花、六岁得痢疾、七岁患疟症,都是这位土医生治好的。他经常和王二大妈接触,不仅耳需目染,学会了一些简单的验方小药,而且这位民间医生以她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小培养起对中医药的浓厚兴趣,在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强烈愿望。

当然,对中医学术的兴趣和爱好也可以在年长之后逐渐培养。东汉名医华佗,自幼本来喜爱经学,稍长以后才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深钻医学,终于精通内外妇儿及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被后世誉为“外科圣手”。西晋针灸学家皇甫谧,原本是研究经史及文学的,在文学上还很有名气,别人请他给左思《三都赋》写了一篇序文,文词精妙,传抄的人极多,竟使洛阳的纸都涨价了,此即“洛阳纸贵”的典故。这当然主要是因为左思的《三都赋》写得好,但也足见他文学造诣之深。中年之际,因误服五石散得了风痹证,四肢麻痹,耳朵也聋了,使他痛感医学的可贵,于是改钻医学,由于经常接受针灸治疗,对针灸学尤感兴趣,经过长期研究,终于写出了在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的《针灸甲乙经》。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本来也是攻读经史诗文的,并任小学教员,二十五医院就诊,答复是:“肺病已深,非短期可治”。他想,难道医学对肺病真的没有办法了吗?在床第呻吟之中萌发了学习中医的念头,因而一边读中医书一边试着吃中药,肺病竟慢慢地好起来,觉得中医确能治病,增强了学习中医的兴趣。于是立志学习中医,无师指点,就走自学之道,终于学而成功。

即使在中医入门之后,兴趣也往往是促使自己深入钻研的重要催化剂。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先生在博览医书时,对《医宗必读》、《士材三书》、《医门法律》很感兴趣,认为议论精辟,见解独到,极有实用价值,于是深入精读,写下了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从此以这三部书作为业医的蓝本,而且以此为基础,在兼采各家之说的同时专攻脾胃学说,达到了“术业有专攻”的境地。他深有体会地说:“对某种理论、某家学说、某种疾病,乃至某种治疗方法,如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绝不应放过它,而应紧紧抓住它,不断培育它。”

自学中医只凭兴趣还不够,还得有信心、有毅力。岳美中先生曾说:“无恒难以做医生”。只有立下坚韧不拔的志向,毫不动摇,坚守一生,自学自学再自学,自学中医才可能通向成才之路。

2、自学要对路,读书有诀窍

著名中医学家姜春华先生指出:“养成了自学习惯,可自然而然地学下去,不过方向要对头,方法要正确,否则会南辕北辙,或走入歧途。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指出正确的方向、方法”。中医典籍浩如烟海,中医理论枯涩难懂,如果没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不掌握一定的读书诀窍,那是学不好中医的。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则指出自学有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究竟该如何学习中医呢?

宋朝大思想家朱熹指出:“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因此,自学中医,当有系统有步骤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进行学习。如果选用教材自学,可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顺序进行学习,如果选择中医经典著作,则可从《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浅显读物开始。在自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中医药知识不是孤立的,学习新知识必须以旧知识为基础。而且自学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应带着疑问去学,有的放矢。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

孔子治学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李聪甫先生年轻时学习中医,力求“字字吃住,句句吃透”。因此,自学中医时,如果仅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看懂而不进行深钻细研,那就无法吸收其中的精华,所学的知识只能停留于表面。学习中医更要“精思”、“深思”,此为“读书之要”。清朝著名学者焦循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爱因斯坦指出:“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而清代名医程国彭总结自己学医的经验时说:“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大悟,即援笔而识之。”著名中医学家彭履祥先生也指出:“学无捷径,贵在有心”。

自学,还需要选择好的中医书籍。培根说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因此,自学中医要善于选择好的课本和书籍,吃透它,消化它,而后才可兼及其他以资参考比较,切忌朝李暮王的书看了一大堆,但都只是浮光掠影,囫囵吞枣。此外,学习中医还要善于抓其旨意,提纲挚领。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郑板桥认为,一部《史记》一百三十篇中,最精彩的是《项羽本纪》,其中最佳的又是“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几段,只需对这几篇“反复诵读”,而无须篇篇都精。这种说法虽有偏颇之处,然其所体现的原则却值得自学中医者借鉴。

知识的广博有助于增加灵活性和深度,有利于激发创造性思维。中医要自学成才,博学很重要。然而“博”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也不是要博学者成为“样样懂,样样松”的“万能先生”。但中医要成才,一般都是在“博”的基础上求精,求专。如果“博”离开了“精”,就会变成杂,“精”离开了“博”,就变成了“孤”。因此有人把“博”比作弓,“专”喻为“箭”,只博不专弓便无用,只专不博箭飞不远,只有既博又专才能弓响箭飞,准确中的。著名中医学家陈源生指出,学中医应“放眼百家,广开学路,博采众长”。只有博中求精、博专结合,自学中医方可成才、成名、成家。

自学中医,还当“知行统一”,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熟读王叔和,也要临证多”。可见,自学中医,如果选对了书,掌握了读书诀窍,再注重临床实践,则往往事半功倍,在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近。

3、拜师巧取经,临证需悟性

中医理论是一门深奥难懂、知识灵活的学科,如果能够得到名师指点,有的疑惑往往可以迎刃而解。自学中医,有机会一定要多拜名师,如果没有机会拜名师,也可多阅读一些有关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方面的论著。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拜师或阅读名医经验著作,很多自学者都喜欢直接去套取老师治疗某个病证用了什么方、用了什么药,这其实是一种舍本逐末的拜师法。拜师一定要巧取“经”,取什么呢?就是抓住老师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比如病因病机,还有诊疗思路,只有掌握了老师的诊疗思路,万变不离其宗,其处方用药都是可以随时调整、变换的,而不是去死板套用老师的经验方和经验用药。当然,老师临证用药的某些特殊经验,那还是值得我们去好好琢磨、借鉴和发挥的。

有文献记载,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善用地龙治疗下肢溃疡,认为地龙对溃疡病灶有修复作用,触类旁通,其用以治疗消化性溃疡也同样取得了良好效果。受朱老思维的启示,糜烂性胃炎是不是也与下肢溃疡、肌表糜烂机理相似,而下肢溃疡、肌表糜烂一般都与湿热相关,所以可以认为糜烂性胃炎也应包含湿热这一基本病因病机,治疗当清利湿热,可加用黄连等药味进行治疗。那么,妇女宫颈糜烂又该如何治疗呢,就留作中医自学者深思。又如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肺气的肃降有利于大肠的传导,有的老师治疗顽固性便秘时,常在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具有降肺气、润肠通便作用的杏仁、莱菔子、葶苈子等药味,则是这一理论灵活运用的具体体现。当然,要想取到老师的“真经”,还需加强中医基本功训练、培养学习和运用中医理论的悟性,而要培养中医悟性,除了读好书、掌握读书诀窍外,还需要不断进行临床实践和训练。

总之,自学不仅是读书自学,自觉请教名师也是自学;随师侍诊是自学,信函或通过网络请教也是自学。自学者,自觉地主动学习也!然中医自学者要记住,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而应理解记忆;运用不能牵强附会,而应随机应变;悟性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多学多练的结果。同理,中医也不是随着年龄增长就可成才、成名的,而是终生自学、不断修炼成就的。高尔基说过:“学习永远不晚”。只有我们把握当下,循序渐进,终生自学,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年龄阶段都要主动自学,不断充电,自觉地进行继续教育完善自己。只有这样,离成才、成名、成家的路才会越走越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坚持从读书、拜师、临床中不断自学,不断感悟,日积月累,厚积而薄发,临证才会得心应手。这,就是自学中医者的成才阶梯;这,就是一切中医人走向精诚大医的必由之路。

诚祝

学业进步

马有度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北京白癜风哪里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xljk/1601207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