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脏腑辨证
三、脾病辨证
脾位居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外应于腹。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水谷、水液,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主统血,能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脾的病变主要以运化、升清功能失职,致使水谷、水液不运,消化功能减退,水湿潴留,化源不足,以及脾不统血,清阳不升为主要病理改变。
由上可见,脾病常见症状为:腹胀或痛,纳少,便溏、浮肿、内脏下垂、出血等。脾的生理功能及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如表10-14所示。
一、脾气虚证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不欲食,纳少,脘腹胀满,食后胀甚,大便溏稀,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面色淡黄或萎黄,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寒湿侵袭;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吐泻太过,损伤脾土;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年老体衰;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所致。辨证时要注意本证既有脾气不足,运化失职见症;又有气虚、功能活动减退见症;也有水湿泛滥见症。辨证时以腹胀便溏、食少及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如图10-21所示。
值得提及的是,脾的其他虚证,均是本证的进一步发展。
二、脾虚气陷证
脾虚气陷证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频,肛门重坠;或久泻不止,甚或脱肛,或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脏器下垂,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或弱。
〖证候分析〗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因久泻久利,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损伤脾气,清阳下陷所致。辨证时应注意本证一方面具有脾气下陷,内脏下垂的见症;另一方面还有脾气虚的表现。辨证时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证并见为辨证要点。如图10-22所示。
本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因此,虽以内脏下垂,清阳不升为主要见症,但气虚之表现亦应是明显的,甚至也可以说,脾虚气陷证是脾气虚证演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病理表现形式(气不升反而下陷)。
三、脾阳虚证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食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白少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溏稀,甚至完谷不化,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过食生冷、外寒直中、过用苦寒,损伤脾阳;一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以致脾阳虚衰,温运失职,寒从内生,水谷失运,水湿不化。辨证时应注意,本证一方面有脾失健运见症,另一方面有水湿不化,阴寒内盛见症。辨证时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与虚寒证候并见为辨证要点。如图10-23所示。
四、脾不统血证
脾不统血证是指脾气不足,无力统血而致血溢脉外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各种慢性出血,如便血、尿血、吐血、鼻衄、紫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久病气虚,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统血无权所致。辨证时应注意本证一方面有脾气虚弱,统血失职见症,另一方面有脾气虚的一般表现。临床以脾气虚证的表现与出血共见为辨证要点。如图10-24所示。
脾气虚、脾气下陷、脾不统血三证,皆以脾虚气弱的表现为基本见症。由于各证的病机不同,故临床表现亦各有不同(表10-15)。即:
脾气虚证以脾气虚弱,健运失职为主要病理变化;
脾气下陷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具有升举无力,内脏下垂的见症;
脾不统血证是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具有统血失权的出血见症。
五、寒湿困脾证
寒湿困脾证是指寒湿内盛,中阳受困所表现的证候,又叫寒湿中阻证。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重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气候阴雨,寒湿内侵伤中,或由于饮食失节,过食生冷,以致寒湿停滞中焦;或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困阻中阳所致。外湿内湿,互为因果,以致寒湿困阻,脾阳失运。辨证时应注意,本证一方面有寒湿中阻,纳运、升降失职的见症,另一方面有寒湿内盛的见症。临床以脾失健运与寒湿内盛共见为辨证要点。如图10-25所示。
寒湿困脾证和脾阳虚证区别如表10-16所示。
六、湿热蕴脾证
湿热蕴脾证是指湿热内蕴中焦,脾胃纳运功能失职所表现的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叫脾胃湿热证、中焦湿热证等。
〖临床表现〗脘腹胀闷,纳呆,恶心欲吐,口中黏腻,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或见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本为脾气虚弱,湿邪中阻,湿郁化热;或嗜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辨证时要注意一方面本证有湿热蕴脾,纳运、升降失职的见症,另一方面有湿热中阻的见症。临床以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及湿热内蕴并见为辨证要点。如图10-26所示。
湿热蕴脾证和寒湿困脾证的区别如表10-17所示。
中西医临床医学
医学知识分享与学习
每天学点小知识
▼点击“阅读原文”,北京请问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呢白殿病初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