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是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导致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的疾患。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格拒,指饮食不下。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前驱表现,故临床往往以噎膈并称。根据噎膈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食管癌、贲门癌、贲门痉挛、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憩室、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狭窄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膈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云:“三阳结,谓之隔。”《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这些论述对后人探讨噎膈的病因病机、立法处方启迪很大。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噎膈分为气、忧、食、劳、思五噎和忧、恚、气、寒、热五膈,指出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影响甚大。宋·严用和《济生方·五噎五膈论治》认为:“阳气先结,阴气后乱,阴阳不和,脏腑生病,结于胸膈,则成膈气,留于咽嗌,则成五噎。”其同时提出了“调顺阴阳,化痰下气”的治疗原则。元·朱丹溪《脉因证治·噎膈》云:“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名之曰膈。”其提出“润养津血,降火散结”的治法,侧重以润为通。
明·张介宾对噎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指出噎膈与反胃是两个不同的病证,认为脾主运化,肾为化生之本,运化失职,精血枯涸为噎膈病机所在,从而提出温脾滋肾之治疗大法。清·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中指出“脘管窄隘”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这一观点对现在的临床治疗仍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认为,噎膈“不论何因,其贲门积有瘀血者十之七八”,强调活血化瘀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指出预后与“瘀血之根蒂未净,是以有再发之”有关。
噎膈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久病年老有关,致气、痰、瘀交阻,津气耗伤、胃失通降而成。
1.情志失调恼怒伤肝,肝失条达,忧思过度,脾伤气结,均可导致气滞、血瘀。
2.饮食不节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恣食辛辣,损伤脾胃,脾阳亏虚,健运失职,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气交阻或痰瘀互结,可使食管狭窄,胃失通降。
3.年老体弱年老肾虚或他病日久耗伤精血,不能濡养咽嗌;若阴损及阳,肾阴亏虚累及肾阳,肾阳亏虚不能温运脾土,温煦失职,气不化津,津液干涸失濡,而成为噎膈。
本病病位在食管,属胃所主,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基本病机为气、痰、瘀交结,阻隔食管、胃脘所致。
本病初期,以痰气交阻于食管和胃为主,病情较轻,多属实证,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三者交结,进而化火伤阴,或痰瘀生热,伤阴耗液,则病情由轻转重。病之晚期,阴津日益枯槁,胃腑失其濡养,或阴损及阳,脾肾阳气衰败,而致气虚阳微,不能蒸津、化津、运津,痰气瘀结益甚,发展成为虚实夹杂之候。
(一)诊断
1.轻症患者主要为胸骨后不适、烧灼感或疼痛,食物通过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咽部干燥或有异物感。重症患者见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咽下梗阻,食入即吐,吐出黏液或白色泡沫黏痰,严重时伴有胸骨后或背部肩胛区持续性钝痛,进行性消瘦。
2.常伴有胃脘不适、胸膈疼痛,甚则形体消瘦、肌肤甲错、精神疲惫等。
3.患者常有情志不畅、酒食不节、年老体弱、进食霉变食物等病史。
4.体格检查轻症患者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病程较久者可出现消瘦、上腹部压痛等非特异性阳性体征。
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内窥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食管脱落细胞检查及胸部CT或MRI等有助于病变的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反胃因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于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致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为主症。本病病位在胃脘部,病情较轻,预后良好。
2.梅核气以自觉咽中有异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咽下顺利,无噎塞感为主症。因气逆痰阻结于咽部,是为无形之邪。如《证治汇补·噎膈》云:“梅核气者,痰气窒塞于咽喉之间,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梅核。”
1.痰气交阻
临床表现: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或疼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代表方:启膈散。
本方由丹参、沙参、川贝母、茯苓、郁金、荷叶蒂、砂仁壳、杵头糠组成。嗳气呕吐明显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泛吐痰涎甚多者,加半夏、陈皮,或含化玉枢丹;大便不通,加生大黄、莱菔子;若心烦口渴,气郁化火者,加山豆根、栀子。
2.津亏热结
临床表现:吞咽梗涩而痛,食入即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皮肤干燥,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如羊粪;舌质光红,干燥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生津。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
本方由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生扁豆、冬桑叶、生甘草组成。胃火偏盛者,加栀子、黄连;肠腑失润,大便干结,坚如羊矢者,宜加火麻仁、全瓜蒌;热盛阴伤者,症见烦渴咽燥,噎食难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热,苔黄燥,舌质红而少津,脉大有力等,可改用竹叶石膏汤加大黄。
3.瘀血内结
临床表现:饮食梗阻难下,食不能下,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或便血,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形体羸瘦;舌质紫暗,脉细涩。
治法:破结行瘀,滋阴养血。
代表方:通幽汤。
本方由生地、熟地、当归、桃仁、红花、升麻、炙甘草组成。瘀阻显著者,酌加三棱、莪术、炙穿山甲;呕吐较甚,痰涎较多者,加海蛤粉、法半夏、瓜蒌;呕吐物赤如豆汁者,可另服云南白药。
4.气虚阳微
临床表现:吞咽受阻,饮食不下,泛吐涎沫,面浮足肿,面色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
代表方:补气运脾汤。
本方由黄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砂仁、半夏曲、生姜、大枣组成。若中阳不足,痰凝瘀阻,可用理中汤加姜汁、竹沥;胃虚气逆,呕吐不止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阳伤及阴,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者,可加石斛、麦冬、沙参;泛吐白沫,加吴茱萸、丁香、白蔻仁;肾阳虚明显者,可用右归丸或加附子、肉桂、鹿角胶、肉苁蓉。
(一)辨证要点
1.辨病性的虚实病之初期,多以实证为主,有情志失调和饮食不节之别。久病多为本虚标实,虚中夹实之证。本虚与脾肾亏虚,津液枯槁,不能濡养有关;标实为气滞、痰凝、血瘀阻于食管和胃,致使哽噎不顺,格塞难下或食而复出。
2.辨病邪的偏重大凡由忧思恼怒等引起,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胸胁胀痛,情志抑郁时加重,属气郁;如有吞咽困难,胸膈痞满,呕吐痰涎,属痰湿;若饮食梗阻难下,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者,属血瘀。
3.辨病变的预后若病情始终停留在噎证的阶段,不向膈证发展,一般预后尚好。由噎转膈者按其病发展快慢之不同,其发展快而治疗效果差,可在较短时间危及生命。如病情发展慢而治疗见效者,可延缓生命,少数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古代文献对本病危重证候皆有描述。如《景岳全书·噎膈》谓:“凡年高患此者多不可治,以血气虚败故也。粪如羊矢者不可治,大肠无血也。吐痰如蟹沫者不可治,脾气败也。腹中疼痛,杂如刀割者不可治,营虚之极,血竭于中也。”
(二)治法方药
噎膈初期重在治标,宜理气、消瘀、化痰、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法。噎膈为病渐积而成,阴津亏耗为本,即使病处初期亦需顾护阴津。后期津液枯槁,阴血亏损,法当滋阴补血,可选沙参、麦冬、玉竹等,少用生地、熟地之辈,并配合白术、木香、砂仁健脾益气,以防腻胃碍气。若胃气一绝,则诸药罔投。
痰气交阻证若兼脾胃虚弱者,症见胸膈痞满,情志抑郁时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者,可用木香顺气散。若痰热郁结,症见吞咽梗阻,胸脘痞闷,按之疼痛,舌苔黄腻,脉滑而数等,治宜清化痰热,方拟小陷胸汤。若痰瘀互结,症见吞咽困难,泛吐黏痰,胸背疼痛,固定不移,形体消瘦,舌质紫暗等,治宜化痰软坚,活血散瘀,方拟桃红饮加川贝、昆布、海藻等以助化痰软坚之力。瘀血内结症见吞咽困难,胸膈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或痛引两胁,嗳气不舒或食入即吐,舌质紫暗,脉弦涩,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若血瘀津枯症见食入即吐,饮水不下,大便干结,咽喉干燥,胸膈刺痛,舌红少津,或舌色青紫,脉细涩等,治宜活血消瘀,养阴润燥,方以桃红四物汤去川芎,加沙参、麦冬、石斛。若中气不足症见噎食不下,肢体倦怠,动则气喘,脉大无力,舌淡苔薄等,治宜健脾益气,方拟补中益气汤。若脾虚血亏症见胸脘膈塞,饮食不下,面色萎黄,心悸不寐,舌淡苔白,脉沉细等,治宜健脾补血,方拟归脾汤。对于气虚阳微证,临床需强调气虚不一定阳微,气阴两虚均可见到,要注意灵活运用。
1.噎膈之病,症状表现与西医的食管癌、贲门癌相似,但二者不能完全等同。因噎膈是根据症状命名的,故噎膈的范围广,病机复杂,多兼有顽痰、瘀血、气滞、热郁诸多因素,少有单一证型,应及早做相关检查,明确疾病的性质,在治疗时应通权达变,灵活遣方用药。而食管癌、贲门癌是根据局部病理命名的,临床表现虽类似于噎膈,但只是噎膈范畴中的一个西医病名,故食管癌、贲门癌的范围较窄,属于恶性肿瘤,早期无转移及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配合中药益气扶正、化痰活血、解毒散结。食管-贲门失弛缓症则属于功能性疾病,食管炎、贲门炎属于炎症性疾病,这三种疾病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不同,预后转归也不同,应把握病性,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2.祛邪应重痰瘀气热毒结。噎膈之病病机复杂,多兼有瘀血、顽痰、气滞、热郁诸多因素,阻碍胃气,单一证型出现的机会很少,所以在治疗时应统筹兼顾。若久病瘀血在络,化瘀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宜配合虫类药物搜络祛邪,方中可加用全蝎、蜂房、蜈蚣、壁虎等,搜剔削坚,散结避恶解毒。若顽痰凝结,宜咸味药,可加用海藻、昆布、海蛤壳、瓦楞子等以化痰消积。若气机阻滞,胸膈痞满者,可加用枳实、厚朴、柿蒂、刀豆子等开胸顺气,降逆和胃。若津伤热结者,可加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半枝莲、山豆根、白英等清热解毒、和胃降逆。
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戒烟酒,避免进食烫食、吃饭太快、咀嚼不足及喜食酸菜和泡菜等。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注意饮水来源。加强营养,多食新鲜水果。避免经常性的情志刺激,如忧思恚怒,以防气血的郁滞和痰浊的滋生,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结合现代检查手段,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疾病,如食管炎、食管溃疡等,防止癌变。加强护理,嘱患者每餐进食后,可喝少量的温开水或淡盐水,以冲淡食管内积存的食物和黏液,预防食管黏膜损伤和水肿。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戒烟酒。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帮助病人克服悲观、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关心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病后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助于尽早康复。
噎膈之病以吞咽困难,甚则食而复出为主要表现。病因虽有多端,但主要责之于情志内伤、酒食不节等因素,致使气、痰、瘀结于食管,阻塞不通,故饮食难下,吞咽梗阻。继则郁火伤阴,生化乏源,而成阴津枯槁之证,病情由实转虚。终则阴损及阳,气虚阳微,病情危笃。本病属本虚标实,辨证时当分本虚与标实之别。初期属实,症见痰气交阻、瘀血内停、火郁热结,久则以本虚为主,见阴亏、气虚、阳微。若病情只停留在噎的阶段,其病轻,预后良好。若由噎致膈,其病重,预后皆为不良。在治疗方面,应根据具体病情立法遣方,并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情绪,少思静养,避免不良刺激,禁食辛辣刺激之品等。
当代治疗噎膈的临床经验当以解郁化痰、降逆养阴为主。清·吴静峰在噎膈专著《医学噎膈集成》中认为,噎膈强调肝郁津亏气逆,治疗重在解郁降逆养津,提出“首在解郁,次在补水,三在引上焦之液以下行”。解郁重在疏肝郁,养津重在补脾阴、滋肾水,降逆气重在救胃阳、降冲气上逆。书中记载了不少开噎验方,如开噎启闭膏(川木瓜、皂刺、千公猫儿眼草)。关于调摄,吴氏提出“节饮食以调脏腑,戒酒色以养精神,消烦恼则气自平,谢事物则心不劳”,颇具现实意义。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可以看成是饮食调养,如服竹沥汁、藕汁、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汁、白果汁、蜂蜜、牛羊乳等。
清·王旭高认为,由于七情郁结或饮食不节,导致痰气交阻于胸膈胃脘,气机不利,是导致反胃或噎膈的关键病机。因此,化痰镇逆是证治之策。就镇逆化痰而言,镇逆为标,化痰为本。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为生痰之源,因此噎膈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脾胃气虚,痰饮内生,遂致升降失司,气逆以重坠之品降之,痰饮以温药和之,从长远看治本尚需温脾和胃,补益中气。在选方用药上王氏首选经方旋覆代赭汤化裁,并常合用理中汤、四七汤、二陈汤、丁香柿蒂汤等。王氏认为,胃肾阴虚、气火上逆则会出现“咽喉不利,胸痛食噎”“心膈至咽,如火之焚”等症,因此,在治疗上不惟采用苦降之法,还注重滋养胃阴。其擅长使用清润之剂滋养胃阴,并清降肺气,使金水相生,阴液得生而气火自消。王氏认为,噎膈虽病位在中焦脾胃,然而关乎上、中、下三焦。在治疗方面主张“化上焦之痰,运中焦之气,益下焦之火,俾得三焦各司其权”。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其必定反复要求患者注重心理调节,“幸勿躁急”“病关情志,非徒药饵可瘳,宜自怡悦,庶几可延”,表明治疗噎膈应身心并重。
国医大师李玉奇认为:“噎膈为病,病在上焦,气多血少,重在利膈。”如症见咽下噎感,食物通过食管感觉困难,用力方能咽下,此为食管憩室;如咽下缓慢,时觉胸痛,伴反流,多为食管裂孔疝;如症见咽下困难、噎感,食入即吐,多为食管癌;如进食不顺,频频从口中吐出黏液,多为胃贲门癌。故辨证用药首先应查胃镜,以免误诊误治延误时机。经谓,三阳结谓之膈。小肠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便秘,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便秘不通,火迫上行,因而噎膈不下。李老云:“初则养阴清肺,久则滋肾益脾,脾旺则心肾得交,脾健则气生津润。”故本病总的治则为润燥生津,行气化痰,方用五君汤(威灵仙、昆布、枇杷叶、青皮、桃仁)加减,兼顾其气滞、血瘀、火郁、痰凝、食积之偏颇,灵活化裁。
《景岳全书·噎膈》:“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大络布于胸膈;肾主津液,而肾之气化主乎二阴。故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快捷方式矣。”
《济生方·呕吐翻胃噎膈门》:“五膈者,忧、恚、寒、热、气也;五噎者,忧、思、劳、食、气也。其为病也,令人胸膈痞闷,呕逆噎塞,妨碍饮食,胸痛彻背,或胁下支满,或心忡喜忘,咽气不舒。治疗之法,调顺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匀,气顺痰下,膈噎之疾,无由作矣。”
《医学心悟·卷三》:“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饮可行,食物难入,槁在下脘者,食虽可入,久而复出。”
《玉机微义·卷二十五》:“夫治此疾也,咽嗌闭塞,胸膈痞闷,似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运而致者,当补气而自运。大便燥结如羊矢,似属血热,然服通利药过多,致血液耗竭而愈结者,当补血润血而自行。有因火逆冲上,食不得入,其脉洪大而数者,或痰饮阻滞而脉结涩者,当清痰泄热,其火自降。有因脾胃阳火亦衰,其脉沉细而微者,当以辛香之药温其气,仍以益阴养胃为之主,非如《局方》之惟务燥烈也。若夫不守戒忌厚味房劳之人,及年高无血者,皆不能疗也。”
反胃反胃是指饮食入胃,宿食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之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为“胃反”。北宋《太平圣惠方·第四十七卷》称为“反胃”,指出:“夫反胃者,为食物呕吐,胃不受食,言胃口翻也。”后世也多以反胃名之。
本病的临床特征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病因多由饮食不当,饥饱无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中焦阳气不振,寒从内生,致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饮食入胃,停留不化,逆而向上,终至尽吐而出。如《景岳全书·反胃》所说:“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伤胃气而然。”
治疗原则在于温中健脾,降逆和胃。若反复呕吐,津气并虚,可加益气养阴之品;日久不愈,宜加温补肾阳之法。
脾胃虚寒
临床表现: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则舒,神疲乏力,面色清白,手足不温,大便溏少;舌淡,苔白腻,脉细缓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丁香透膈汤。
本方由丁香、木香、麦芽、青皮、肉豆蔻、白豆蔻、沉香、藿香、陈皮、厚朴、半夏、人参、茯苓、砂仁、香附、白术、甘草、草果、神曲组成。若胃虚气逆,呕吐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若肾阳虚弱者,加附子、肉桂;吐甚而气阴耗伤者,去丁香、砂仁、白豆蔻,酌加沙参、麦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