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7日,太极拳成为我国第41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的项目,其传递的和谐、统一、包容、刚柔并济等理念更是跨越国别、种族、宗教的限制,与世界人民共享古老中国的智慧。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太极拳。
在匆匆忙忙路过的上班族眼中,太极拳是的老年人的养生之术。
在外国人一瞥而过的眼神中,太极拳是有着东方神韵的中华文化的代表。
在太极拳爱好者的感觉中,太极拳是冷暖自知的一种内在体验。
在一些专业人士的心目中,太极拳则是有着独特风格的内家拳术。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优秀拳种,早期因其动作如长江之滔滔不绝而曾称“长拳”;也有取绵绵不断之意称为“绵拳”;或因含八法、五步而名“十三势”。太极拳综合吸收了明代拳法,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术和中医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太极拳是一项松静自然,正稳细绵的武术运动。是融拳、哲、医三理于一体的一项健身运动,是实现健身、防身、养身、娱身、修身功能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长期坚持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防治疾病,更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轻灵,处处带有螺旋和弧形,运动绵绵不断、势势相连。它不仅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也是一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因为它是练意、练身、练气三结合的运动,使人达到心静气和的状态,调和人体之阴阳,疏通人体之经络,故而是健身强体延年益寿的最佳运动之一。
太极拳强调呼吸。太极拳以“棚、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要平稳。
太极拳的呼吸,概括起来基本上有两种呼吸方法:一是自然呼吸,二是拳式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不要过分注意呼吸和拳架、动作的配合问题,在做好拳势动作基础上,呼吸以自然、舒服为宜,你觉得舒服了,就对了。长此以往,呼吸自然就和动作配合上了,这实际上是以动作来调节呼吸。拳势呼吸就是有意识地将呼吸和动作结合起来,呼吸的长短和动作的过程相联系,呼吸的吐纳也和动作的开合相关联。一般是动作外展为呼,内收为吸;动作沉降为呼,提升为吸;发劲时为呼,蓄劲时为吸。不管哪种呼吸,基本要领都应是细、匀、深、长。
太极拳动作柔和。太极拳要求中正安舒,柔和缓慢,身体保持疏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绵绵不断,轻柔自然。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动作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刚柔相济。
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用意二字,“意”可以理解为理想、想法,而非空洞的意。事实上,任何体育运动以及生活中的任何事,都需意识的指挥,只不过太极拳更强调用意这一点。它要求每一动作、每一套路,自始至终都要在“意”的指挥下运行。如“起势”这一简单动作,也必须在意识轻轻引导下,两臂前平举,沉肩,放松下沉,屈膝松腰,然后下蹲,以两肘下坠带动两手轻轻下按。可以说,太极拳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要神经系统去做“意识锻炼”。
太极拳运动既自然又流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目前,很多科研部门对太极拳正在进行研究。通过从医学、心理学、力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证明,太极拳对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肺病、肝炎、关节病、胃肠病、神经衰弱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1、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采用心静用意,全神贯注,不存杂念的练法,亦即是强调练意、练气和练身三结合。这种意识结合身体锻炼的方法,能使大脑皮质有关中枢神经形成一个特殊的优势兴奋性,而周期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由于负诱导机理,使某些与慢性病有关的兴奋灶加强了抑制,而神经中枢的相互诱导,使病灶得到积极的调理。久之,可修复和改善某些神经中枢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因而病状得到控制、减轻或消失,使机体康复。
2、保养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好的保养作用。太极拳吸气时扩大腹腔;呼气时收缩腹部,运动轻灵,外柔内实,刚柔相济。腹压增大有助于血液循环的通畅。腹压的改变又相应地调节胸压,有利于增强心脏的功能。同时,在练拳过程中全身肌肉有节奏的放松与收缩,起到使毛细血管反射性扩张和血流通畅的作用。从而可减轻心脏的负担,血压也相应有所降低。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3、促进呼吸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的呼吸遵循缓慢深长,其作用是:呼和吸都比较充分,吸足、呼够。肺(血管)内气体交换充分。呼吸肌运动柔和。腹压、胸压的变化平缓、渐进,对内脏起到“按摩”作用,使呼吸器官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从而使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
4、改善消化系统的作用。
太极拳运动讲究松静安舒、通畅气血、阴阳平衡、导引经络、使血脉流畅、循环加强、内脏器官的供血供氧增加;运动时以腹式呼吸为主,对于隔肌、腹肌、肝、脾和胃肠等均起按摩作用,改善了全身循环。因此,消化器官(特别是胃肠组织)得到良性刺激,使胃窦炎或慢性溃疡症状得以改善。
5、增强运动系统的作用。
练拳时要达到“一动无有不动”,要求全身的骨骼、关节、腰腹肌群都要充分调动,从而提高关节的柔韧性、灵活性以及脊柱的活动幅度。肌肉和关节由于血液循环的改善而得到充足营养,增强肌肉的弹性、伸展性和灵活性,发展了肌肉力量。因此,对颈、肩、腰、腿痛和关节等疾病起到防治的作用。
6、疏通经络的作用。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高度统一的阴阳调控系统。太极拳松静安舒、周身协调、通畅气血、阴阳平衡、导引经络、气贯全身、神形合一。从整体上把握人体阴阳的平衡,对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的调整具有功效。
7、调养心的作用。
太极拳的“精神内收”,充分强调人的精神能动性的作用,被誉为“精神体操”,具有提高精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可以淡化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心理感情。而许多生理上的疾患,都与这“七情”有关。太极拳讲究柔化,刚柔相济,随机转化,有利于人们的心态、心理的调整,减少内向性格的负面影响,增进身心的健康。
8、抗老防衰的作用。
太极拳以其轻、柔、平稳,在用力均匀的全身运动状态下,使身体各肌群都能得到锻炼,从而增加了肌力、肌弹性、肌肉的兴奋性,使人精神充沛,不易疲劳。
“太极拳”汇集了中华文化精髓,并将他们有机地运化于一体,是多代人锲而不舍地钻研、实践的结晶。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改善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所以,太极拳健身是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是中国传统养生、医疗、保健运动方法的典型代表。
欢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