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古奇冤:岳飞之死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写怀》
这首词作是宋朝伟大的爱国将领、抗金英雄岳飞岳少保一笔挥就的千古绝唱,是宋词中不可多得的豪迈之作,可谓字字珠玑,不废一言。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每次读这一句,我总会有点儿“一语成谶”的难言之感。
岳飞死的时候,还不到四十岁,这正是一个胸怀大志,心怀天下的大丈夫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候。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读这一句的时候,应该壮怀激烈,但是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愤慨地想起“十年之功,废于一旦”。这似乎是很不合时宜的,可是我总控制不住地将它们联系起来,并且耿耿于怀,遗憾、难受、愤怒、无奈各种情绪纷繁杂陈,久久不能排遣。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舍身救国,这是岳飞的夙愿。
当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坚决主战,收复中原”这条路,哪怕注定是孤身一人,他仍然矢志不渝地走了下去,义无反顾。
即使他在暗无天日的监牢里蒙受着不白之冤,他仍然坚信: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这八个字,是一代名将留给我们的绝笔。
在几百年前的一个年尾,一代忠魂悄然逝去,但是他的传奇,他的冤屈,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无法忘却的记忆。
是谁让岳飞蒙受了千古的不白之冤,是谁害死了一代心怀天下的不世名将?
有人说,岳飞死于秦桧的构陷,也有人说,岳飞死于金人的迫害,还有人说,岳飞死于高宗的猜忌,更有人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总结说:
在金人的迫害下,宋高宗对岳飞越来越猜忌,为了迎合上意,被金朝收买了的秦桧无所不用其极地构陷,将岳飞置于死地。
一句话,在当时所有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一心想要尽忠报国的岳飞岳少保不明不白的含冤惨死。
宋高宗成了只顾一家一姓之天下,不过万家万户百姓之死活的懦弱的无道昏君,秦桧成为了阿谀奉承的卖国奸贼。在昏君奸臣的映衬下,原本就高大的岳飞更加熠熠生辉。
抛开中国人的悲剧英雄情节,和悲天悯人的文学性书写,数百年来有无数人试图努力还原一代忠魂蒙冤受死的真相。有感于古典小说《说岳全传》、影视剧《精忠岳飞》和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基于手头能找到的史料,我也想从一个方面——君臣关系,来谈一谈岳飞蒙冤的根由。
二、君臣关系与岳飞之死
俗话说:“读书先读史,读史先读人”,读中国古代的史书更是如此,梁启超先生曾说,一部二十四史,不过是古往今来帝王将相的家谱。帝王,即君主,将相即臣仆。一言以蔽之,读二十四史的史传,就是在读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记录。说起君臣关系,也许大家会想当然地认为,古代的君臣关系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岳飞之冤,说到底不就是如此吗?
其实,在中国古代君臣之间的关系远没有这么简单,且这句话的立论太过粗暴,它的前提是:所有君主都是不顾臣子死活的一意孤行的暴君或者昏君,所有臣子是不顾自己死活的愚臣。是这样吗?只要大略地阅读过一些史传,稍微用心分析一下君臣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就能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就以宋高宗和岳飞的关系来说,许多人都认为宋高宗是一个只顾偏安一隅的昏君,而岳飞在许多人眼中也是忠过了头的不知变通的“愚臣”。如果仅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来看,是有这种感觉。但是可靠历史记录下来的他们二人之间的君臣关系,是不是这样的呢?
总的来说,从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年)“靖康之变”爆发,一直到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年)岳飞含冤惨死,这十多年间,宋高宗赵构与岳飞关系的发展变化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由此,我做了简要的梳理并将宋高宗与岳飞君臣关系的变化发展,分成了分几个时期:
(一)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年)——建炎四年(公元年)『发展期』
(二)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年)——绍兴六年(公元年)『和谐期』
(三)宋高宗绍兴七年(公元年)——绍兴八年(公元年)『转折期』
(四)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年)——绍兴十年(公元年)『恶化期』
(五)绍兴十一年(公元年)『破裂期』
(一)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年)——建炎四年(公元年)『发展期』
说起宋高宗赵构与岳飞岳少保的关系,就不得不提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但又都不忍回首的一个对宋朝乃至整个汉民族有重要转折作用的历史事件——靖康之变。
宋钦宗靖康二年春,即公元年3月,金朝大军攻破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乘胜利之威的金兵在城中肆意地抢掠后,志得意满地裹挟着已经成为他们接下之囚的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以宫廷后妃、宗室亲王公主、朝廷百官共余人北返。
不久,为了缓冲宋朝抗战势力的威胁,金廷册立北宋宰相张邦昌为汉人皇帝,建立“楚”政权,至此,北宋灭亡。
得知徽、钦二帝被俘后,同年5月,在一部分大臣的拥戴下,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称帝,改元建炎,南宋政权建立。
而此时的岳飞虽然已经因为“敢战”在军中小有名气,并且受到了上级将领的注意,被枢密院的官员刘浩编入河北大元帅府的前军部队,但是毋庸讳言,这个时候的岳飞离南宋朝廷的统治中枢还十分遥远。
可作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即使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也时刻关心着国是天下事。对于康王赵构登基这件关系大宋王朝江山社稷命运的重要时事,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注意,宋高宗登基不久,岳飞上书说:
陛下已登大宝,黎元有归,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虏人之谋。而勤王御营之师日集,兵势渐盛。彼方谓吾素弱,未必能敌,正宜乘其怠而击之。而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六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临,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
在这份上书中,岳飞满怀希望地指出了宋高宗赵构登基称帝对于宋王朝的重大意义:“黎元有归,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虏人之谋。”紧接着他又切中要害地点明:这个时候应该立即转变以往那种消极防御、妥协投降的策略,顺应时势罢免汪伯彦、黄潜善等人的官职,抓住“勤王御营之师日集,兵势渐盛”的千载良机,整顿兵马挥使北上,收复被金人占领的失地。
从这道疏我们可以看出,岳飞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战心,是从来就有,而且最初便矢志不渝。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作为一个军人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遗憾的是,当时的岳飞只是一个从七品的低级军官,这道极具军事远见,和战略眼光的上书,被汪伯彦等人羁押不报,不仅没有上达天听,而且因为这次上书,岳飞被冠以“越职上报”,旋即被削除军职,被迫离开军营。
离开军营没多久,因为“敢战之名”岳飞又相继辗转于张所、王彦、宗泽营中,此间,他颇有功劳。建炎元年12月,金国军队陈兵汜水关,宗泽以岳飞为踏白使与金军交战,一举获胜,岳飞被任命为统领。
此后,岳飞一直保持“每仗必捷”的骄人战绩。
老将宗泽去世,杜充接任东京留守后,岳飞曾经一度被迫放弃对金兵作战,转而维护东京汴梁的治安。
建炎三年(年)正月,接到上级的指令的岳飞开始围剿和清除城内的散兵游勇。在南薰门战斗中,率领兵士斩杀了贼魁。
5月,杜充放弃汴京,向建康撤退,宋高宗在不明是非的情况下,以为杜充留守汴京有功,擢升其为右相兼江淮宣抚使,掌握了长江防务的全部大权。而岳飞只是改任江淮宣抚司右军统制。
11月,全朝又派大军分兵几路南侵,一心想要迅速灭亡南宋政权。
听说了金军大举南侵的消息,杜充急忙派遣陈淬、岳飞等统领两万宋军应战,然而,负责增援的王燮空有1多人马,却不战而逃,致使陈淬“孤军力不能敌”,战死殉国。
岳飞虽然亲临战阵,率军厮杀,也因援兵迟迟不到和粮草接应不上被迫退到了钟山(今南京紫金山)。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岳飞率领将士们于相当困难的条件下孤军奋战,一边走一边打,一直从建康府打到广德军,前后六战,斩敌一千二百余首级。
建炎四年(),金军来势汹汹,一路攻克常州,进逼建康,宋高宗畏敌如虎,认为依靠宋军的战力,建康肯定守不住,便率领一班大臣仓皇地逃到了海上。
岳飞则统兵进驻宜兴,采用恩威并施,剿抚并用的手段平定了宜兴地区为祸已久的土匪之患,收降改编了一部分土匪,不但壮大了自己的队伍,而且由于军纪严明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广泛称誉。
在这不久的常州之战后,岳飞第一次接到了皇帝诏书,诏命改任御营司统制,让他配合扼守镇江的韩世忠,打击金军,伺机收复建康。
岳飞领命以后,在建康城南的清水亭首战告捷,斩敌一百七十五级,从四月到五月,岳飞率领本部士兵同金军战斗几十次,每一次都以胜利告终。尤其是靖安镇一战,俘虏金兵三百余,这次战役之后,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岳飞率领的部队为“岳家军”。岳家军的辉煌战绩不仅使得人民群众欢呼雀跃,为之一喜,更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赞扬。
这一年的5月,岳飞受命献俘越州,到了这时,岳飞已经有资格接受宋高宗的召见,而且因为岳飞的功勋,宋高宗也十分乐意召见岳飞及岳家军其他将领。
后来,张俊打算派岳飞前往鄱阳,可岳飞认为目前守卫建康仍然是重中之重,他在《奏乞益兵守淮略》中指出驻守健康的巨大战略意义
“建康为国家形势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比张俊欲使臣守鄱阳,备虏人之扰江东、西者。臣以为贼若渡江,必先二浙,江东、西地僻,亦恐重兵断其归路,非所向也。臣乞益兵守淮,拱护腹心。”
高宗采纳岳飞建议,并赐铁铠五十副、金带、鞍、马、镀金枪、百花炮,褒嘉数四。这一时期,岳飞因为收复建康,提出了守两淮、拱卫建康和行在的重要战略所以得到了宋高宗的重视。紧接着,岳飞又平定为患江南的游寇,一时声名俱起,成为了南宋朝廷不可多得的一名杰出将领,不少大臣上书,表彰岳飞功绩。高宗下诏:
“迁飞武功大夫、忠州防御使、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
建炎元年(年)至建炎四年(年)是宋高宗与岳飞君臣关系发展期。这一时期宋高宗刚刚登上皇位不久,金朝军队南侵之势与日甚剧,为了稳定自身的政权遏制、金人的攻势,宋高宗本人以及刚刚建立不久根基未稳的南宋朝廷,迫切需要岳飞这样敢于打仗、能打胜仗的军事将领。
而岳飞本人,从编入河北大元帅府前军起,到建炎三年(公元年)之间无论是抗击金人,还是平定叛乱,皆屡战屡胜,不断立功。成功收复建康,取得靖安大捷,得到宋高宗的嘉奖,逐渐被南宋朝廷所倚重。
我们可以相信,如果宋高宗对岳飞的嘉奖、南宋朝廷对岳飞的倚重能够一以贯之,也许岳飞真的能像霍去病驱逐匈奴那样,解除宋王朝的女真之患,
无论今天的我们相信不相信,在君臣关系处于『和谐期』的时候,岳飞始终坚信,他能够驱除外患,收复中原。
(二)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年)——绍兴六年(公元年)『和谐期』
岳飞征讨李成、曹成,平定吉虔叛乱后,绍兴三年(公元年)宋高宗召见岳飞,拜岳飞为正四品的镇南军承宣使,神武副军都统制,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在诏书中宋高宗赞他:
“料敌出奇,洞识韬钤之奥;摧锋决胜,身先矢石之危。”“千里行师,见秋毫之无犯;百城暗堵,闻犬吠之不惊”。
此外,皇帝还钦书“精忠岳飞”四个大字,绣成战旗赐予岳家军作为行军大旗并赐岳飞和岳云衣甲、金带、战袍、弓箭、刀枪、战马等物品,赏白银两千两,犒赏将士。
绍兴四年(公元年)五月,岳飞兼荆南、鄂、岳州制置使首次率军北伐。从五月初五至七月二十三日,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就收复了襄阳六郡的大片地区。战报一传,轰动南宋朝野。宋高宗感慨地说道:
“朕素闻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
不久,朝廷下诏升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后又爵封岳飞为“武昌开国子”。春秋正盛,刚过而立之年,三十岁露头的岳飞已然斩获宋王朝能给予武将的最崇高荣典——封爵建节。
皇帝信任,朝廷倚重,士卒乐战,百姓归心。
这个时候的岳飞比以往或者以后任何时候都更有可能完成他收复中原、直捣黄龙的宏伟抱负。他20岁从军,只用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即走向了一个武将在宋朝那样一个重文轻武时代能够达到的人生巅峰。
同岳飞走向人生巅峰一样,南宋王朝迎来了“靖康之变”以来,首次比较安稳的局面:襄阳六郡收复沉重地打击了金人的嚣张气焰与南侵势力,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抗金的信心与决心,给予了沦陷区中原人民重为宋人的希望。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这句壮怀激烈的诗,这有可能变成现实。
但是苍天好作戏,造化好弄人,或许是盛极必衰,也许是否极泰来。“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规律,不经意间就作用在了岳飞以及他的岳家军。
(三)宋高宗绍兴七年(公元年)——绍兴八年(公元年)『转折期』
绍兴七年(公元年)一次君臣之间看似平常的对话,却使得赵构与岳飞的关系发生不可逆的重大转折。
这一年二月初八,岳飞从鄂州奉召前往平江(今苏州)行在,在他到达平江的第二天,就受到了宋高宗的召见。
见到皇帝,岳飞极为详尽地向宋高宗报告了自己恢复中原的策略。之后,高宗又宣韩世忠来见,其用心是试探诸将对和议的态度。
也就是说,在这次召见岳飞和韩世忠之前,宋高宗已经在酝酿与金国议和了。而岳飞对此毫不知悉,他仍以饱满的战心一如既往地向皇帝宣传自己的理想并极尽可能地向皇帝说明这个理想的可实现性。
一日,宋高宗问岳飞是否有良马,岳飞回答说: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驰;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这篇简短的回答,表面上是在说马,实际上是在论人,论人才。回答中,岳飞以“致远之材”自喻。王曾瑜先生在《尽忠报国·岳飞新传》中分析道:
“岳飞认为自己足以胜任直捣黄龙府的伟业,他希望宋高宗高瞻远瞩,看清金国目前的局势,交付给自己更多的军队和权力,以承担再次大举北伐的重任。
但高宗的意思正如龚延明先生在《岳飞评传》中是这样解释的:
“高宗原想以良马能任重道远,来开导岳飞,希望他能做一匹人主驾驭的良马,顺从和谈,不料岳飞的回答使高宗始料未及。高宗已经全然明白了岳飞坚持抗战,反对和议的立场。”
这次对话反映了宋高宗与岳飞的思想上的分歧。
在宋高宗看来,岳飞并不是“忠臣”,他心目中的忠臣是秦桧、张俊那样善于体察圣意,明白自己之心的人。可岳飞心中所要效忠的是天下社稷。
而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偏安一隅的宋高宗早就没有了“南北本是一家”的天下概念,他所能接受的只是秦桧“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赵氏王朝概念。只要能够他能够做皇帝,即使只有江南一隅,又有什么不可以?这样,连以前的首都汴京都可以弃之不理,遥远的河朔更是毋庸他顾。
战略上的分歧,是宋高宗和岳飞之间的君臣关系出现了无法弥合的裂痕。
或者说,他们两个之间本就存在着裂痕,只是先前政权局面还没有稳定,二人心思多有相同——岳飞想战,赵构需要岳飞去为稳定政权而战。
所以求同存异,君臣之间能相安无事。
然而,随着南宋政权对江南的管控进一步加强,与金朝的议和提上日程,岳飞与宋高宗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那么他们两个之间的裂痕也就越来越大。
这次对话,是宋高宗与岳飞君臣关系出现裂痕的开始,后来,这一裂痕很快随着淮西兵变得爆发而明显化。
(四)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年)——绍兴十年(公元年)『恶化期』
绍兴七年(公元年)高宗自平江(今苏州)移跸建康(今南京)途中与张浚等商议整编刘光世的部队。
高宗率先就想到岳飞,他认为岳飞不仅治军甚,而且骁勇善战,完全有能力承担此项重大使命。高宗到达建康后立即召见岳飞,让他接管队伍,并说:
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
随后为了暂时稳定淮西军宋高宗又亲笔写下御札给刘光世部将王德让其准备接受岳飞号令。
这样看来,岳飞接收淮西军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可就在此时,力主和议的秦桧提出并军不便的建议。
一番考虑之后,决定“不以德、琼军隶飞,诏飞诣张浚议事”。没过多久,朝廷下达通知,让岳飞回鄂州,实际上已经取消任命了。
当岳飞再次见到宋高宗,高宗问岳飞:“何时可毕?”
岳飞回答:“期以三年!”
高宗不以为然,他说:
“朕驻跸于此,以淮甸为屏避,若辍淮甸之兵,便能平定中原,朕亦何惜!第恐中原未复,而淮甸失守,则行朝未得奠枕而卧也!”
话说到此,岳飞已经明白并军已然不可能。皇命难违,岳飞只能去都督府与张浚商议。张浚起初也赞同将刘光世军并于岳飞军,但见皇帝改变了主意,身为宰相的他,理所当然地遵从上意。
二人一见面,就在淮西军的隶属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最后不了了之。
合并军队失败,让岳飞对皇帝和朝廷大失所望。
他递上乞罢军职的扎子,就离开了建康。路过九江的时候,又写了乞罢帅职的奏疏,不等批复,就上了庐山。
高宗看到几封奏对岳飞的猜疑不满加重了。后宋高宗敦请岳飞下山,他上奏说:
“臣妄有奏陈乞骸之罪,明正典刑,以示天下,臣待罪。”
宋高宗回复说:
“卿前日奏陈轻率,朕实不怒卿。若怒卿,则必有行遣。太祖所谓犯吾法者,唯有剑耳!所以复令卿典军,任卿以恢复之事者,可以知朕无怒卿之意。”
这番话看似宽慰,实为训斥。宋高宗对岳飞的猜忌与不满越来越深,岳飞对朝廷和皇帝越来越深,二人的关系日益恶化。
从宋朝建国之初,虽然相继消灭了一些割据政权,但是终宋三百年之世,宋王朝历代君主都没能完成真正的一统。与多民族政权并立,使得宋王朝对外,边境连年战争,于内分化出了主战派和主和派,
绍兴八年(公元年)因为宋高宗和秦桧竭力推行的降金政策,极大的挫伤了和违背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内心。
尤其是岳飞、韩世忠等坚定的主战。宋高宗一意求和,但他不能不重视拥有重兵的武将的态度。岳飞向表明了自己决绝态度:
“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
他又接连上了十多份奏疏,坚持反对和谈,恳求举兵决战。宋高宗为了压制不同政见,他重用秦桧,不遗余力地推进和议。
可是,和议签订不久,绍兴九年(公元年)七月、八月间,全朝主战派完颜宗弼(金兀术)升任都元帅,马上撕毁和议,率领大军南下攻宋。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许多州县。金军毁约南下,宋高宗忙晋升岳飞正一品少保。但岳飞恳辞新命,他说:
“臣闻忠臣之事君,计功而受赏,量力而受官,不为苟得,以贪爵禄。……冀成尺寸之功,仰报君父之德”。
可不久,岳飞于绍兴十年(年)六月开始了他最后一次北伐。取得郾城、颖昌大捷,收复蔡、陈、郑州,以及大片失地,直指金军大本营——汴京(今河南开封)。
岳家军所到之处,“两河忠义百万,闻先臣不日渡河,奔命如恐不及,各赍兵仗、粮食,团结以徯先臣”。完颜宗弼接连大败,叹曰:
“自我起北方以来,未有今日之挫衄!”
然而,面对一片大好的形势,宋高宗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一方面他怕全胜,如果大获全胜,一定会影响影响宋金之间的和议,更重要的是,携胜利之威,岳飞声望定会愈来愈高,如果他稍有异心,后果将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如果大败就会丧失议和的条件。
绍兴十年(年)七月上旬,秦桧看准时机,迫不及待地向宋高宗提出班师建议,宋高宗当即同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遭受到自绍兴七年以来又一次重大打击,他面东朝临安府的方向再拜,说:
“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误陛下也。”
(五)绍兴十一年(公元年)『破裂期』
害怕诸将久握重兵,难以控制,是宋高宗一直以来的心病。绍兴十一年(年)三月二十一日,南宋朝廷发出省扎,“令岳飞先次遣发军马回归”。
四月下旬,岳飞、韩世忠和张俊来到临安,宋高宗在西湖边设宴,发表诏令,韩世忠、张俊除枢密院使,岳飞为枢密副使,解除了三大将的兵权。
绍兴十一年(年)五月上旬,张俊、岳飞受命前往楚州“按阅御前军马”(楚州军队原为韩世忠部属)。临行前,秦桧向他二人传达了皇帝旨意,搜集韩世忠的缺点错误,激起韩世忠部队闹事。
张俊和岳飞出发到了楚州,视察了城墙、军粮辎重储备等情况。张俊对岳飞说:
“当修城以为守备计。”岳飞知道张俊话里有话,他沉默不答。张俊又问了好几遍。岳飞实在不能再忍,他说:
“吾曹所当勠力,以图克复,岂可为退保计耶!”
岳飞戳穿了张俊的诡计,从而保全了韩世忠,但是他却成宋高宗的“喉中之梗”,最终,秦桧及其党羽无所不用其极地构陷中,一代名将岳飞就此含冤惨死……
三、一如既往: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人说,岳飞死于不通人情,不懂世故。
何谓人情?在官场上随波逐流,为自己蝇营狗苟?何为世故?为人八面玲珑,处事左右逢源?
千秋之下,随波逐流者,蝇营狗苟者,八面玲珑者,左右逢源者,多矣。
似岳飞者,万古之后,又有几人?
中国近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曾说:
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实现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巢似的住所!……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
岳飞虽然没有说过这句话,但是他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践行了方志敏烈士的这句话,为了捍卫民族的利益,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解救中原沦陷区的人民,他可以舍弃黄金白银,豪宅良田,红颜美人。
岳飞不是不懂政治,他只是要去完成一个军事统帅该做的事;岳飞不是不通人情,她只是追求了世故人情之上更宝贵的东西——忠义;他不是没有欲望,他只是做到了“无欲则刚”!
谨以此文,在年即将结束,年即将开年之际,纪念岳飞逝世八百七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