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家夏日中医养生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7-3-8 21:47:43   点击数:
  

佛山电台顺德《医家有嘢讲》

节目主持:碧云

主题:夏日中医养生

嘉宾: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麦绮红

夏日养生之道(麦绮红供稿)

目前正值炎热的夏天,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此时高温多雨,我们每天都能明显感受到酷暑的闷热和潮湿,这时人们大多处于烦躁、易疲劳的状态,稍微动一动就大汗淋漓。但三伏天也是补充人体阳气的最佳季节,祛除体内的风、寒、湿等邪气,让阳虚气虚之人增强免疫力,轻松治疗疾病。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季节,即所谓的初伏、中伏、末伏,具体到今年,7月13日为初伏,7月23日为中伏,末伏为8月12日。在这一个月里是自然界阳气全年里最旺的一段时间。虽然酷暑难当,但却是养阳气的最佳时机。最适合阳虚和气虚体质的人补阳气。阳虚和气虚体质的人,较常人更容易怕冷,平时穿的衣服比别人多,四肢怕吹风扇、怕吹空调,吃生冷的东西容易腹泻,胃肠功能不好,还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如果你是以上这两种体质的人,别忘记抓住机会补补阳气。医院里常表现为慢性、虚寒性疾病。如慢性风湿性疼痛,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腰痛、腰椎、胸椎、颈椎骨质增生和腰肌劳损等,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鼻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胃肠疾病、因寒所致的痛经病证。如果你不是这种体质的人,特别是热性体质的人,就不适合在这个时候过分的补阳。

1养阳气

1、三伏补阳的方法有很多,医院里三伏天天灸是运用得最广泛的,而且效果也很明显。医院都在贴天灸,不少人就是因为坚持天天贴而治好了自己长久以来的顽疾。像虚寒证的支过敏性鼻炎、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痛经、颈肩腰腿痛等多种疾病是三伏贴的主要适应证。

2、适当运动不可少:《黄帝内经》里说,夏季养生“使气得泄”,是指人的气息要向外宣发,最好的办法就是适当运动排汗。另外,运动还可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增强体质。还需注意的是,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出汗过多,反而损伤人体的阳气和津液。可选择慢跑、打太极等方式。

3、夏吃姜:补阳宜用温阳的食材。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姜具有温补的作用,它是生活中最方便使用的补阳食材,夏季吃姜有助提升人体脾胃之阳,可开胃健脾、增进食欲,防止病邪侵犯。阳气不足的人用生姜、红枣和红糖一起煮水,每天上午喝一次,也是三伏补阳的有效方法。还有韭菜是非常好的温补阳气的蔬菜,能补肝肾不足,祛风除寒。肉类则建议羊肉、鸡肉等。

4、夏天还有一种最方便的补阳方法就是晒太阳,早上7、8点钟背对太阳晒20分钟腰背部,人体腰背部属阳在晒太阳的过程中同时可以舒展四肢,以利于体内阳气运转,促进气血运行。是一个男女老少皆适宜的运动。

2避免损伤阳气

1、注意空调温度:夏日大家都喜欢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并且将温度调得比较低、甚至有些人喜欢开着空调盖棉被睡觉,这些习惯都很容易让阳气受损。夏季阳气外散毛孔开泄,无异于门户大开。当从较热的环境进入空调房,风寒之邪就会侵入身体,而阳气不足,寒邪之气就容易侵犯六腑五脏,引发疾病。建议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要超过5

度。

2、进食生冷要节制:为了消暑,年轻人爱饮冷饮,冰冻啤酒、冰淇淋、生冷菜等。这些寒凉之食直入体内,很容易损伤脾阳,致胃肠道方面的疾病。还要注意的是夏季水果丰富,有的偏寒凉如西瓜,吃冰冻西瓜虽然消暑,但进食的量也应该适当控制,别损伤了脾胃。

3、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现代社会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容易导致阳气亏虚。如果还不注意休息,通宵玩游戏、熬夜看电视……导致睡眠严重不足,那么身体就难以自我调节,最终导致失眠、神经衰弱等。

3夏日的饮食要点

夏日的气候特点是暑、湿、热,暑湿交蒸之下,人们常有口渴身热、心烦气躁、身重困倦、食欲下降、大便稀溏等不适症状,加上出汗较多,又易伤津耗气,这一时期的调养当以解暑祛湿、敛阳固表为重点。

在酷热的天气里,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打开冰箱,拿起一瓶冰镇饮料大口大口地喝下,顿觉透心凉。但冷饮冷食过多,寒邪直中,脾阳受损,从而导致各种胃肠疾病,夏日腹泻多数是因饮食不节或饮食不洁所致。盛夏细菌等微生物容易滋生,食物保存不当极易变质。吃后容易引起腹痛、腹泻。盛夏尤其要注意饮食卫生,以熟食、温食为主,隔餐食物应彻底加热;少吃或不吃生冷、冰镇食物。若发生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症状,轻症可服藿香正气丸等药物,。如果症状较重或伴发热,应及时就医。”

夏天暑湿较重,导致脾胃功能相对减弱,常会出现食欲不振、消化功能下降等问题。,若此时吃太多肥甘厚腻的食物(如烧鹅、猪蹄、红烧肉等),会困胃伤脾,化热生风,外加暑热汗出伤津,让人容易出现咽干口燥、食欲不振、大便干燥、小便发黄、口腔溃疡、痤疮等“上火”症状。加上暑热汗多,伤津耗气,使人精神倦怠、身体疲乏。调治当益气养阴、消暑利湿,重点调理脾胃,恢复肠胃功能,以利消化吸收。夏天适当多吃粥。粥品清淡,又容易消化,同时具有益胃健脾、补虚养人的功效。暑天熬粥可适放些淮山、芡实健脾益气;或加入百合、莲子除烦安神;或添加薏仁、赤小豆、绿豆、荷叶解暑利湿。不同体质、不同症状可添加不同的食材。夏日养生粥能助清暑热、防上火,平安度夏。

吃点酸,开胃生津

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出汗。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黄帝内经》言“汗者,精气也”,说明汗液其实是人体的精气所在。大量出汗会使气随汗泄,伤及心气而导致气津两伤、疲倦少气、食欲不振。因此,出汗多者在饮食上要注意益气生津、养阴润燥。可适当吃味酸的食物,如番茄、苹果、柠檬、猕猴桃、草莓、橙等。酸味食物能敛汗止泻、增强食欲。

当然,要补充水分可以多吃粥,这也是中医养润疗法的最佳选择。

加点“苦”,健脾燥湿

高温多雨,湿热是当下最显著的气候特点,也是南方人夏季食欲不佳的根源之一。根据这样的气候特征,夏季应时不时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而像苦瓜、莲子、芥蓝、荞麦、莴笋等,味道清新且略带苦味,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增进食欲。同时,苦味食物还有清热、燥湿之功,尤其在出现上火症状时(如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干口渴、大便秘结、舌尖变红),更应多吃苦味食物。

值得提醒的是,如果平时脾胃偏弱,则苦味食物不宜过多,否则会伤了脾胃,导致胃口更差。

夏日食疗方

夏季天气炎热,消化功能本来就较弱所以,夏日饮食最好清清淡淡,适当选用绿豆、白扁豆、莲子、荞麦、甘蔗、豆浆以及鸡肉、鸭肉、鸽肉、鱼肉等性质平和或偏凉的食物.

1合赤豆粥

材料:白米50克,小米30克,赤小豆20克,百合10克,莲子20克,冰糖适量。

制法:白米、小米淘洗干净,赤小豆、莲子、百合洗净后浸泡1小时,然后与白米、小米一同熬煮1小时,加入冰糖调味。

功效:益胃健脾、利湿除烦,适合暑天汗出较多、脾胃虚弱或兼心烦多梦之人。

2绿豆薏仁芡实粥

材料:绿豆30克,薏仁20克、芡实20克、小米30克,冰糖适量。

制法:小米洗净,绿豆、薏仁、芡实洗净后浸泡1小时,与小米一起放入煲中,加水适量,煮约1小时,加入冰糖调味。

功效:消暑利湿、健脾养胃,适合暑湿互结、脾胃虚弱之人。

3酸梅陈皮饮

材料:乌梅10克,山楂10克,甘草10克,陈皮3克,冰糖适量。

制法:将乌梅、山楂、甘草、陈皮一起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大火煮开,改用小火煮30分钟,加入冰糖,再煮5分钟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醒脾开胃,适合汗多口渴、食欲不振之人。

4薄荷五豆汤

材料:绿豆、赤小豆、黄豆、黑豆、白扁豆各20克,薄荷5克。

制法:以上五豆清洗浸泡后加水适量,煮1小时左右,加入薄荷再煮5分钟,放温后代茶饮。

功效:解暑利湿、健脾益肾,适合平素身体偏虚、暑热夹湿之人。

5排骨苦瓜汤

材料:新鲜苦瓜克、黄豆克、猪排骨克、生姜3~4片、新鲜鲍鱼带壳(石决明)或蚝豉7-8只(坠火)

功效:苦瓜黄豆排骨汤气味苦甘、清润,具清暑除热、明目解毒的功效,是夏日解暑的汤饮,民间上亦常用以治疗感暑烦渴,暑疖,痱子过多,眼结膜炎等症。

6冬瓜水鸭汤

材料:水鸭一只,冬瓜克,生姜5片,调味料适量。

制法:水鸭去皮及内脏,洗净;冬瓜去皮、切块,与生姜片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1.5小时左右,调入食盐等调味料即成。

功效:鸭肉味甘、性凉,有健脾、益胃、滋阴、利水的功效,为清补常用食物之一;冬瓜味甘、淡,性凉,利小便、止烦渴;生姜健脾、和胃、祛湿,可减水鸭及冬瓜的寒性。诸味合用,共奏滋阴清热、健脾开胃、解暑利尿之功。

7荷薏茶

材料:荷叶(干品)10克,薏苡仁10克,炒山楂3克,冰糖少许制法:将上述药材洗净,放入瓦锅内,加入适量水,煮10分钟左右,加少许冰糖调味,即可饮用。

注意:虽然荷薏茶较平和,但仍属凉性,故体瘦、气血虚弱者及孕妇慎用,体弱小儿也不宜多饮。

荷叶及薏苡仁同时具有清热、祛湿、利尿作用,可用于清暑利湿、利水消肿,特别适用于痰湿体质人群及肥胖人群,对于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有一定效果。荷薏茶制作简单,口味清香,性质较平和,配合炒山楂,健脾消滞。

荷叶,既能观赏也能入药,它的药用价值有很多。荷叶一般夏、秋两季采集,既可干燥后入药,亦可鲜用。中医认为,荷叶味苦辛微涩,性凉,归心经、肝经、脾经,具有清暑利湿、清心去热、止血利水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暑热烦渴、身体水肿、头痛眩晕、食欲缺乏、腹胀泄泻、脱肛出血等。《本草纲目》言其“生发元气,裨助脾胃,涩精浊,散淤血,消肿痛,发痘疮”。荷叶既能清热解暑,又能升发脾阳,对暑热泄泻,常与扁豆等配伍应用。对脾虚气陷、大便泄泻者,则可加入补脾胃的药材同用。

8鸡蛋花

鸡蛋花冠白心黄,形似鸡蛋白包着蛋黄。鸡蛋花不仅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也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它是广东著名凉茶“五花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鸡蛋花,别名蛋黄花,为夹竹桃科植物鸡蛋花的花朵,主产于广东、广西、台湾、海南、福建、云南等地。中医认为,鸡蛋花味甘微苦、性凉,归肺经、大肠经,有很好的清热、利湿、解暑、生津止渴等作用,尤适用于暑热季节养生保健。其药用部位为花朵及茎皮,常于花开后采摘晒干备用。《岭南采药录》说它能“治湿热下痢,里急后重,又能润肺解毒”。

时下正值夏令,暑热夹湿,人们易受暑邪侵袭,出现胸闷、烦躁、食欲不振、精神欠佳等状况。中医认为,香气为人间正气,可去秽浊,这时用新鲜的鸡蛋花泡茶喝,其特有的香气沁人心脾,可使烦躁郁闷之气一扫而光。若无鲜品,也可用干品代之。

药理研究表明,鸡蛋花含鸡蛋花酸、甙类及挥发油,茎皮中还有鸡蛋花素。其中,鸡蛋花素具有抗真菌作用,对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以及结核杆菌都有明显抑制效果,可用于部分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此外,鸡蛋花甙还有通便作用,适用于暑湿泄泻、通便解毒。鸡蛋花还可以拿来煲汤,最常见的有鸡蛋花苦瓜煲瘦肉,此汤苦中有甘,甘中清润,最适合夏日消暑之用,而且能缓解夏日口干的症状。

9五花凉茶(一人份)

材料:鸡蛋花、菊花、木棉花、金银花各3克,槐花1.5克。

制作:将上述五花(干品)用水清洗浸泡5分钟,放入煲中用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约10分钟,去渣后加红糖或蜜糖调味饮用。

注意:鸡蛋花性偏寒凉,素体虚寒之人或由于寒湿引起泄泻、咳嗽者都应慎用,或按医嘱配伍其他药物使用。

鸡蛋花是广东著名凉茶“五花茶”中的五花之一。芳香之气可去秽浊,用五花泡茶,特有的香气可改善夏天烦躁郁闷的心情。鸡蛋花清热解暑,配合金银花、菊花效果更加明显,可用于预防夏季风热感冒及流行性感冒;槐花凉血止血,性寒凉;木棉花清热利湿,解毒止血。五花茶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泻之功,尤其适合夏日饮用。

评论功能已开通,欢迎在页尾写评论。

近期节目预告

??8月7日(周五)专家门诊-颈肩腰腿痛康复

嘉宾:医院康复医学主任医师谭炎全

??8月10日(周一)谈谈儿童抽动症

嘉宾:顺德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杨翠萍

??8月11日(周二)







































身上有得了白癜风怎么办
白癜风的治疗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jkjd/160117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