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之天人相应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7-9-14 16:40:23   点击数:
  

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之间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无论四季寒暑、昼夜晨昏,还是日月星辰、地势高下、社会变化等都会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

自然界四季寒暑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春夏阳气外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毛孔开而多汗;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如《灵枢·五瘾津液别》言:“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春夏秋冬,四季寒暑,气候各异,人体会发生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变化。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因此,不同季节会出现多种季节性多发病,如春季多温病、夏季多腹泻、秋季多疟疾、冬季多痹证等。某些慢性疾病会在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替时发作或症状加重,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而精神分裂症则易在春季发作等。

昼夜晨昏与人体气血阴阳变化的关系密切。白天人体阳气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也指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人体阳气昼夜的周期变化还可直接影响人体的病理改变。如《灵抠·顺气一日分四时》记载:“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所以,如果人们能合理利用阳气变化的昼夜节律来安排生活、工作和学习,不仅可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而且还能激发人体的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工作或学习效率。

日月星辰与人体的气血阴阳变化关系密切。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人体气血的盛衰变化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言:“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月满时,人体头部气血最充实,精力最旺盛,且容易激动。《妇人良方》指出:“经血盈亏,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则盈亏也。”现代研究证实,随着月经的周期性变化,女性的体温、激素水平、免疫功能、心理状态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地势高下不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体的气血阴阳变化。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一旦易地而居,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一旦患病,则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人体体质类型等情况,给予不同的调治方法。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言:“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

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故其民皆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痰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矫。”

人体与社会环境是和谐统一的整体。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其广义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狭义是指家庭、生活方式、学习条件、文化教育等环境。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具有自然属性;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属性。

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动态平衡。一旦人体与社会的稳态失衡,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就会失调,诱发各种躯体或心理疾病。故《内经》主张将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即“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濡備綍娌荤櫧鐧滈
璐甸槼鍎跨鐧界櫆椋?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jkjd/16011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