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医堂论文未医学的哲学思想与养生之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8-4-18 12:42:24   点击数: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这里的的“治”,是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治未病”正是未医学的研究中心。

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满状态。那么,当一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处于不完满状态,这个人就处于亚健康状态。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指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这种症状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又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的节奏加快,大多数上班族由于繁忙的工作和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导致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全面健康”被提上工作日程,“治未病”也成为了国家大健康产业战略的关键。未医学就是在疾病尚未产生或爆发的时候调理身体,使其脱离亚健康状态,达到养生、延长寿命目的的科学。未医学思想理论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三层意义,重视个人内因和情志因素的影响,强调天人合一,提倡防治一体。

未医学以“防”作为其理论核心,将“预防为主”作为其理念。强调重视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通过及早预防、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中医“治未病”的医学思想充分体现了目的为“全民健康”的现代健康管理观念。而在贯彻健康管理的实践中,未医学发挥“治未病”思想的引领作用,以“法于自然之道,调理精神情志,保持阴平阳秘”为原则,通过“辨体施膳”、“辨体施养”、“运动养生”、“经络养生”等健康手段,从源头上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与恶化,有效提升生命质量,增强国民身体整体素质。

未医学“治未病”的几大原则,具体分析如下:

一、法于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是中国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哲学思想。宇宙万物,众生灵各有其生存之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不同的道在宇宙中自由的生长,演述其道。法于自然之道,就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衣食住行皆能顺应四时的变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充分体现了天地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法于自然之道”强调个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变化,才能够避免疾病发生。这一原则在做法方面,更是细化到对起居规律性的要求,提倡白天活动,夜晚休息,杜绝日夜颠倒,作息紊乱。

二、调理精神情志。

《黄帝内经》中关于调节精神情志以养生的论述非常丰富,主要见于《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举痛论》,《灵枢》的《本神》、《本脏》、《天年》等篇。抛开理论论述不谈,实践也证明,通过调节精神情志进行神志方面的养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防治多种疾病的实用价值。所谓调节精神情志,主要是指对精神意识、思维、情志进行自我调控,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具体做法包括控制意志,减少嗜欲,使情志适度等。

三、保持阴平阳秘。

《黄帝内经》所说:“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阐明了阴阳的平秘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对于人体来说,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以求其统一,取得阴阳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衡,这就是“阴平阳秘”。“阴平阳秘”中的平、秘都是一个意思,即平衡。“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调和阴阳是未医学最重要的养生原则,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内守,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相反,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身体才会健康。

未医学在“治未病”几大原则的指导之下,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养生健康管理。首先是“辨体施膳”,即所谓食疗。中医文献中早就有关于膳食的记载,认为药膳有助于调理人体脏腑,其完全膳食的观点与现代营养学所提倡的平衡膳食在科学性上也是相一致的。

辨体建立在中医整体观的基础上,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资料辨别体质,从而根据辨体结果择选药食方案。中医辨证与辨体施膳从理论基础来说实属同源,只是辨别方法略异,体质可以表现为某一证候,证候可在不同体质中体现,辨证是为确定施治的方药治疗疾病,辨体则是为择选药食调理身体。

施膳,是根据辨体的结果而施予膳食的改善。《素问·脏气法时论》有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这句话明确说明了食疗的作用。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说:“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表明通过膳食保健的方式养生,可以达到“不遗形体有衰”的目的。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中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句强调了食治为先的理论。

前辈医家对类似亚健康状态施予膳食之法是用食疗“治未病”的最早探索,也是未医学对“治未病”,进一步研究亚健康的重要基础。人体代谢有其所必需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等),这些营养素一旦失衡就会导致某些生理指标产生轻度偏差(如血压、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内分泌等)。这时,人们会表现出诸如疲劳、失眠、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及食欲下降等症状。辨体施膳针对上述表现来辨别人体体质属性(如气虚体质、痰湿体质、痰热、阴虚、阳虚等),再施予相应药食,从而调节气机和阴阳平衡。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通过辨体施膳能够增强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细胞代谢的营养,对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功能和机体防御机制有一定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自稳状态,提高抗病免疫力,改善心肺和造血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辨体施养

未医学健康管理的第二个手段是“辨体施养”。体质一方面禀受于先天父母的基因,另一方面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在个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个性特征。中医体质可分为九种类型,分别为:平和型、气虚型、气郁型、血瘀型、痰湿型、湿热型、阴虚型、阳虚型和特禀型。以上九种类型中除平和型外,其它类型体质均为偏颇体质,属非健康状态。偏颇体质须及时、合理进行调理,以预防疾病。

气虚型:气虚体质的人形体外显为肌肉松软,不健壮。日常生活中常见表现有气短懒言,语音低怯,肢体容易疲倦,头晕,健忘,易汗出,目光少神,唇色少华,毛发不泽,大便或便秘但不结硬,或便后有不尽感。气虚体质的人调理原则是以培补元气,补气健脾为主。应健脾益气,可多食蜂蜜、山药等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少食萝卜、空心菜等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

阳虚型:阳虚体质人阳气不足,易生内寒。多数阳虚体质的人体形白胖,肌肉松软,不健壮。这样的人容易怕冷,手脚不温,喜欢吃温热的饮食,对冷的饮食比较抗拒。平日里常见精神不振,睡眠偏多,面色晄白,目胞晦暗,口唇颜色较淡,毛发容易脱落,爱出汗,大便稀薄,小便清长,不耐受寒冷天气、耐夏不耐冬,容易感受湿邪。阳虚体质的人性格比较内向,沉静。这类体质人的调理原则是补肾温阳,益火之源。宜适当多吃一些温阳壮阳的食品,不适宜吃生冷黏腻的食品,需注重护卫阳气。

阴虚型:阴虚体质的人阴液不足,易生内热,这种体质的人一般体形高瘦,很少有干燥、炎热的感觉,耐冬不耐夏。阴虚体质的人调理原则是滋补肾阴,壮水制阴。应慎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煎炒的食物及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的食物。可多食白梨、冰糖、绿豆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韭菜、羊肉、辣椒等性温燥烈之品。

湿热型:湿热体质的人一般形体偏胖或苍瘦,平时面部污垢、油性分泌物较多,容易长痤疮和粉刺,有口苦口干的现象,身体困重倦怠,心烦懈怠,大便燥结或粘滞,小便短赤。湿热体质的人应注意清热利湿,饮食宜清淡,可多食绿豆、芹菜、黄瓜等清利之品,少吃鱿鱼、韭菜、香菜等辛发之物,并戒除烟酒。

痰湿型:痰湿体质的人一般形体肥胖,胸闷痰多;身重不爽易困倦,喜欢吃肥腻食品和甜食。痰湿质人对梅雨季节及潮湿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容易患湿证。这种体质的人一般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痰湿质人应多食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对肥甘厚味之品,则不应多食。

气郁型:气郁体质人肝气不舒,容易被一些小事影响,导致郁郁寡欢。这类型的人一般形体偏瘦,面貌忧郁,烦闷不乐。经常感到胸胁有胀满的感觉或者喉间有异物感,嗳气打嗝,睡眠较差,心悸胆怯,健忘,痰多,大便干。气郁质人对精神刺激的适应能力较差,不喜欢阴雨天气。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忧郁脆弱,敏感多疑。发病倾向为易患郁证、脏燥、百合病、失眠、梅核气、惊恐等病症。

气郁体质的人应畅达情志、疏肝解郁。常选用具有理气解郁、调理脾胃功能的食物,不可多食冰冷食物,以玫瑰花、佛手花等代茶饮,少喝咖啡、浓茶等催人兴奋扰神之品。

血瘀型:血瘀体质多见于瘦人,脉道不通,多疼痛易生瘀斑,平时常见面色晦暗,皮肤偏黯或有色素沉着,口唇暗淡或紫,舌头颜色较深而且有瘀点、片状瘀斑等,舌下静脉曲张,眼眶黯黑,头发容易脱落,肌肤偏干,或者有出血倾向,女性还多见痛经、闭经、崩漏,或经血中多凝血块。

血瘀体质人不耐受风邪、寒邪,对刮风以及寒冷天气不适应。应适当运动,舒利脉道,使血液得行,不宜长期思虑过重,郁结气机,加重血瘀。出现胸闷、喘憋、脉搏异常时,应及时就医诊治。

特禀型:常指有一些先天性禀赋或者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体质,包括过敏体质、先天性畸形或生理性缺陷等等。这种体质的人生理异常情况多,应查明其生理异常特点,明确过敏原并尽量远离过敏原,必要时可配合药物控制过敏反应。特禀质的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很差,容易因外部环境引发旧病发作。

特禀型人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接触各种致敏食物和物质,减少发作机会。

人的体质不但千差万别,而且在同一人的身上还常常相兼多种体质类型。随着生活环境和季节气候的变化,个人体质的倾向性也会发生变化,故其调摄方式亦千差万别,各不相同。除了要采用上面提到的手段进行“辨体施养”之外,还要注重运动的调节作用。

强健的身体有助于预防疾病,通过五禽戏、太极拳等有益身心的运动调摄,辅之以调息和调神,可实现动静互涵、形神共养的强身健体养生目的。

运动虽是养生妙法,但是根据个体的体质不同,运动的方式和强度也因人而异。气虚质的人运动养生需根据自己体能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选择可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运动,如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传统的健身功法。气虚质的人不宜进行强体力的运动和大出汗的运动,忌用猛力和做长久憋气的动作,以免耗损元气。

与之相反的,湿热质人适合做大强度、大运动量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以大运动量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从而达到清热除湿的目的。

春夏季是阳虚体质人运动的最佳时间,宜选择一日之内阳光最充足的上午,配合天地自然环境的阳旺之时,来强壮人体之阳。运动项目可以选用慢跑、跳绳、散步、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以及其他较和缓的运动项目。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不感劳累为度,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大汗伤阳。此外,还要注意避免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里长期工作和生活。 

同样要避免出汗过多的人是阴虚质人,这类型的人由于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只适合做中小强度的锻炼,适宜经常打太极拳、八段锦、内练生津咽津的功法等动静结合的传统健身项目来养生保健。不宜进行剧烈运动,避免出汗过多,损伤阴液。

痰湿质人平时应多进行户外活动,以舒展阳气,通达气机。但是痰湿体质的人在湿冷的气候条件下,要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受寒淋雨,保持居室干燥。此外,还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可以长期坚持下来的运动锻炼。宜选择中小强度且运动时间较长的全身运动,如散步、慢跑、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等,还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舞蹈。

体育锻炼可以调理气机,舒畅情志,这对气郁质的人尤其重要。气郁质的人应尽量增加户外活动、团队活动。无论是文体、娱乐、游戏都有促进人际交流的作用,可以分散气郁质人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生活的兴趣,达到理顺气机的作用。建议气郁质人不要选择单独一人做运动游戏,而应多和别人一起做运动、游戏,这样更有助于帮助此类体质人情志舒畅。

瘀血质人适合采用一些有益于促进气血运行,小负荷、多次数的的运动项目,并要坚持经常性锻炼,可选择各种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达到改善体质的目的。这些运动能够促进瘀血质人全身气血运行,振奋阳气。

除了要辨体施膳、辨体施养、运动养生之外,经络养生也是未医学健康管理的重要养生手段。经络是网络遍布人体全身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内联五脏六腑,外布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的各部分连接成有机的、与自然界阴阳属性密不可分的整体。

经络穴位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针刺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调整脏腑、疏通经络。

艾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温通经络、调养脏腑。按摩法则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使气血运行、健身祛病。这三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但是人体穴位内容丰富,针刺、灸法、按摩等操作手法复杂,对操作人要求很高,非经专门学习训练者,不宜草率施行。

《黄帝内经》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段话论述了长寿之人的养生之道,其中精髓正暗合未医学的养生方法。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治未病健康的试点工作,未医学通过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实现治未病的目的,将中医思想与当代健康管理理念完美融合。通过前两章的分析已经可以知道,中医和西医各有长处,而这长处恰好又是对方的短处。西医的还原论缺乏从整体上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思想,这一点中医的整体论恰好可以弥补。而中医的整体论缺乏对局部精细的分析,这一点西医的还原论恰好可以补缺。

中西医发展到今天,秉承同样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总之,双方在方法论上相互学习,优势互补,不但可以促进两种科学的进步,而可以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加强未医学的发展提供基础。而未医学也恰好就是基于双方优点,在构建新型的统一医学体系上发展起来的。

转载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可能您一个小小的分享动作,就可能照亮无数人的命运!感谢您的支持!这就叫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传播正能量,拥有正思维,正能量!

想了解更多未医学知识请







































四川治疗白癜风医院
儿童白癜风饮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jkjd/16012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