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点学中医之家庭实用经典方剂第二讲
方剂大则及群方之组
提要:
课程重点:1、组方规则;2、一个处方的完整过程。
课程收获: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课前科普。
五月。古称“五毒(蛇、蝎、蜈蚣、蟾蜍、壁虎)”月,为毒物频出之季。故这个阶段的节日“端午节”素有“驱虫避邪”之习俗。其道具,多用香囊、艾草、菖蒲,取其“异气相斥”之异“气”,以“香”克“毒”。
入静。
入静时,头脑中会浮现各种声音和情景;不随波逐流、也无需刻意抑制(这是孙老师的原话),不受诱惑、也不被困扰(哈哈哈,这是我的理解),即会自然消失。
复习。
上次课旷课,(听不懂的)此处略过1万字。
拣听得懂的,记下来。
如何对待中医各家学派的不同?
医学观是哲学观的延伸。每个人的哲学观不同,因而医学观也不同;各家学派的不同,是一件正常而合理的事情。
也因为各家学派在医学观上的不同,所以与其博采众长、取百家之好,不如认定一家、选好一个点、一口气往深里走。
以下是新课。
1、何谓方剂?
如何全歼“山崎大队”?策略。
翻医书、找出所有能对症的药,那叫罗列,不叫方剂。
一定的规则组合。完整的开方过程。
规则组合:君、臣、佐、使
辨证:脾胃、实寒。
君药:干姜
臣药:炒白术
佐药:党参
使药:炙甘草
君,主药、对主病。
臣,臣药、对次病。
佐,1、佐助君药、臣药;2、佐制、制约(收、缓),见附子、干姜、炙甘草中的炙甘草;3、反佐(反着、伪装通过),见葱白、干姜、附子、童便、猪胆汁中的童便和猪胆汁。
使,1、引经药;2、调和诸药,见炙甘草。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
药有偏性,因其偏性,故能“治病”;
方能调和,因其调和,故能“只治病、不致病”。
太妙。
药如此。医理如此。
人如此。人生亦如此。
药有个性之专长。
世人都说,“是药三分毒”;“毒”者,药之“偏”性也,并非“是毒,即有害”。其实,人在生病时的服药行为,就是以药之“偏性”纠正身体之“偏性”,是一个有益的治疗过程。
谈毒色变,因为知道了“是药三分毒”而该治病不治病,是被自己的“一知半解”而耽误,那不如干脆不知。
长期辨错证、开错方、吃错药,长此以往,越来越糟,是谓“坏病”;“坏病”,后来的医生很难接手治疗,就是因为前面治错了、错久了、药的偏性积累已深。因为用错了药,药就成了毒。
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对症,就会有效;这个时候的“毒”是有益的。如果不对症,接着再吃1个月,也未必有效,该停药就赶紧停,因为积累下来,就是危害身体的“毒药”。
方有合群之妙用。
众药,按“君臣佐使”之规,配伍组方;将帅分明、攻守兼顾、缓急有度、彼此或促进或制约或调和,是军队作战的排兵布阵之法。是全歼“山崎”大队之法。
人和人生。
人,各有所长。你我常人,有一长、必有一短。
个性越鲜明者,鲜活、热辣、外放,长处越在明处、短处亦越在明处;长处越让人爱得着迷,短处亦越让人恨得牙痒。
但无论如何,正如“药因其偏性而治病”,人因其长处而骄傲存在。故此,育人应重扬长,而非一味补短。
就像小豆豆,他有超出同龄人的专注、投入;但是,他的每一项工作的结束与转换,也会有超出常人的痛苦。他可以连续两个小时无比投入在画画或者乐高中,不知山中岁月,让人赞美;但是,每次把他从“山”里呼唤出来的那个过程,我都有瞬间变身魔鬼妈妈的冲动。
但是,那又怎样呢?他的高投入带来了慢转换,赞美了“高投入”也就顺便接受“慢转换”吧,毕竟前者才是重点。
人生如游戏。游戏一启动,我们就进入了一个倒计时的需要不断主动闯关的情境。闯过的每一道关,都是我们成功组合“君臣佐使”的胜利成果;败下来的那一道关,可能是我们的“君药”不利、也可能是我们的调遣不当。所以,下次闯关之前,记得想一想,练好主帅、排好阵形,再出发。
2、从《伤寒论》的著名方子“桂枝汤”,看一个处方的完整过程。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金匮要略》
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伤寒论》
这个处方好在哪里?-1、组方严谨;2、处方完整。
桂枝汤,所治病证:卫强营弱。
《伤寒论》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浙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上五味,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巳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荥荣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煮药法,用水有度。这个,我再消化一下,下次整理。
.5.26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