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下列各项中,属于痉证常见证候的是(多选)
A.肝经热盛正
B.阳明热盛证
C.阴血亏虚证
D.邪壅经络证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ABCD。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痉证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外感因风、寒、湿邪壅阻经络,气血不运,阴血不得濡养筋脉;或热盛伤津,阴血亏乏,筋脉失于濡养而致。主要证候类型为邪壅经络证、风痰入络证、肝经热盛证、阳明热盛证、阴血亏虚证(ABCD对)。
02
治疗痉证阴血亏虚证,宜选用(单选)
A.清燥救肺汤
B.大定风珠
C.大补阴丸
D.补肺汤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B。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中,阴血亏虚,筋脉失养可致痉,当治以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宜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B对)。清燥救肺汤具有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的功效,适用于痿病之肺热津伤证(A错)。大补阴丸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C错)。补肺汤具有补益肺气的功效,适用于虚劳之肺气虚证(D错)。
03
治疗风寒湿邪壅滞经络所致的痉证,可用(多选)
A.白虎桂枝汤
B.羌活胜湿汤
C.葛根汤
D.栝蒌桂枝汤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BCD。风寒湿邪壅滞经络所致的痉证,即邪壅经络证,可选用羌活胜湿汤以祛风散寒,燥湿合营(B对);若寒邪偏盛,即刚痉,项背强急,肢痛拘挛,无汗,应选用葛根汤解肌发汗(C对);若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即柔痉,应选用栝楼桂枝汤和营养津(D对)。白虎桂枝汤,具有清热宣痹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热痹,热象明显者(A错)。
04
痉证的主要病机是(多选)
A.阴虚血少津亏
B.筋脉不得濡养
C.阳动而阴不濡
D.风痰挟火上逆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ABC。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病在筋脉,属肝所主,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阳动而阴不濡(C对),具体来讲为阴虚血少津亏(A对)、筋脉不得濡养(B对)。
05
痉证的临床特点是(多选)
A.项背强急
B.发时神昏
C.四肢抽搐
D.角弓反张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解析:ACD。痉证是以项背强直(A对),四肢抽搐(C对),甚至口噤、角弓反张(D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般发作时不伴神志昏迷(B错)。其病在筋脉,属肝所主,主要病机为阴虚血少津亏、筋脉不得濡养。
中医内科学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全国卷历年出题数:17道)第二节痉证考点一:痉证的概念及历史滑革1.痉证的概念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古亦称为“痉”。2.痉证的历史沿革(1)《内经》对痉证的病因病机早有记载,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灵枢·经筋》也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素问·骨空论》又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素问·气厥论》载有柔痉之病名,由“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痉”。(2)《金匮要略》在继承《内经》理论的基础上,明确了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并提出失治误治,津液受伤,筋脉失氧致痉的理论。(3)清·吴鞠通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将痉证概括为虚、实、寒、热四大纲领。考点点拨此考点重点掌握《金匮要略》关于痉证的论述,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有再次出题可能,了解痉证的概念。考点二:痉证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首辨外感与内伤。次辨虚证与实证。(二)治疗原则痉证治疗原则为急则舒筋解痉以治其标,缓则养血滋阴以治其本。津伤血少在痉证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滋养营阴是痉证的重要治疗方法。(三)分证论治记忆歌诀证型口诀:风痰入络邪壅络,肝经阳明阴血虚。方药口诀:风痰入络白丸子,羌活胜湿邪壅络,羚角钩藤肝热盛,阳明热盛白虎增,阴血亏虚四定风。1.风痰入络证临床表现: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手足麻木,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本方有化痰通络作用,适用于风痰入客经络证。2.邪壅经络证临床表现:头痛,项背强直,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代表方:羌活胜湿汤加减。若寒邪较甚,项背强急,肢痛拘挛,无汗,以葛根汤为主方解肌发汗,和营止痉。若风邪偏盛,项背强急,发热不恶寒,汗出,头痛者,宜瓜蒌桂枝汤。3.肝经热盛证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口噤齘齿,手足躁动,甚则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治法:清肝潜阳,息风镇痉。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4.阳明热盛证临床表现:壮热汗出,项背强急,手足挛急,甚则角弓反张,腹满便结,胸闷,烦躁,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治法:清泄胃热,增液止痉。代表方: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若热邪伤津而无腑实证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清热救津。5.阴血亏虚证临床表现:项背强急,四肢麻木,抽搦或筋惕肉瞤,直视口噤,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治法:滋阴养血,息风止痉。代表方: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提示: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痉证: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加减。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加减。]考点点拨此考点主要考查痉证的辨证论治,重点在于刚痉和柔痉的辨证和治疗,如柔痉表虚有汗,刚痉表实无汗等,应重点掌握。考点三:痉证与痫证、颤证的鉴别诊断1.痉证与痫证痫证为发作性的神志异常的疾病,起病突然,可片刻缓解。其大发作的特点为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多有既往发作病史。痉证的抽搐、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且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2.痉证与颤证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痉证肢体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考点点拨此考点应注意痉证与痫证的鉴别,在病案题中会有涉及,考生应当掌握。青医说
用心做中医在线教育
■■■■
编辑:柠檬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