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英国标准化协会BSI颁布B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南》,至年由BSI、DNV等13个国家标准化组织和认证机构共同推出区域性标准OHSA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到年底我国原质检总局正式发布GB/T-《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以来,历经20余年的运行、总结和完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年3月12日正式发布了ISO:《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我国亦于年3月6日正式发布实施GB/T-《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推出赋予了用人单位一个科学的管理机制与手段,即PDCA管理模式,通过持续改进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使用人单位按照系统化、结构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模式去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从而控制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但由于审核人员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相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安全风险知识的认知和不同实践经历的差异,可能出现一些关键审核点的缺失,下面笔者就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与大家共同探讨。
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问题
危险源辨识是否充分直接决定其风险管控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对物的因素、环境因素、人的行为因素带来的危险源大家都能够比较充分地辨识出来,但针对管理缺陷、人的心理生理及精神状态等方面因素的辨识比较欠缺。依据GB/T-《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将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四大类: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包括心理、生理性因素和行为性因素,而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又包括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精神压力过大等,在当今社会,人的心理、生理性因素所起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管理因素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配置不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未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职业健康安全投入不足、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欠缺、教育培训不满足要求、应急救援流于形式,以及特种设备基础管理、职业健康基础管理、相关方基础管理、其他基础管理等不完善。在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分析中,由于人的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比例高达70%以上,而导致事故发生的最终原因则几乎都是由于管理缺陷造成的。因此,不断地完善人的因素和管理因素的辨识,才能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管控的有效性。
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控制的问题
建立和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用人单位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绩效,保证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因此,应始终将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作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控制的主线。那么,如何开展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控制?在通常情况下,大家对经常性的活动所涉及的风险能够进行有效管控,如生产加工设备设施风险、特种设备风险、消防风险、危险化学品风险、危险作业风险、职业危害风险、交通风险、饮食风险、采购及外包风险等,但是以下两个方面的风险控制仍需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