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学中医者的一些书单
——三年的时光三年的中医
第一年:
对于初学者,我仍然建议先从教材开始学。大致次序是:
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现在的教材虽然质量不高,经常被人诟病,但至少观点比较综合,不偏激(中医流派很多,各执其说,各有所偏。如果单从某一派开始学,比如起手就学现在流行的火神派,容易走偏)。但教材本身不必读得太钻进去,不必在这阶段花太长时间。有些东西暂时看不懂没关系,不必深究,后面进入从伤寒开始的下一阶段学习后,很多东西自然而然会开始懂。
第二年:
学完这几本教材之后,就能够对中医学有了个总体的认识。然后就是伤寒和金匮,这两本书要精读,历代注家很多,限于时间和精力,不可能一一读遍,我个人是从刘渡舟的书和郝万山的视频开始入手,然后后面学的是黄元御的注解。
第三年:
学完伤寒金匮后,就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学基础(方药这一路。不包括针灸)。然后可以看看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长沙药解》和彭子益的唯物论、圆运动,建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天人相应、河图洛书、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传统中医的概念。
再后面,就必须学温病学了。温病学对于临床非常有用,很好地补充了伤寒的不足。伤寒温病都能很好地掌握,那么对于大部分的疾病(不仅仅是外感病。包括内伤杂症),都会建立起一定的概念和辩证思路。而且这两门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完全可以边学边用,学通了这两门,至少治个感冒、咳嗽一类的小病,完全没有问题,而且见效之快、效果之“神奇”,不是受西医洗脑的现代人所能够想象的。中医,绝不是大多数老百姓的概念里那个只能调理调理慢性病,治不好也吃不死的东西。这个我自己,已经有相当多的体验。
温病学方面,从赵绍琴的书和刘景源的视频教程开始入门的。后续的必读书,包括《温热经纬》、《温病条辩》、《重订通俗伤寒论》、《时病论》等。
后附书单:
教材(医院校函授教材系列):
1.《中医基础理论》
2.《中医诊断学》
3.《中药学》
4.《方剂学》
5.《中医内科学》
6.《中医各家学说》
7.《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人卫出版社的
8.《中国传统医学漫话》--印象中蛮有趣的,也算看得懂。还推荐给同事看
9.《中医解梦》--主要用内经理论来解梦。较多应用五行理论。有点意思。但没看完
1.马悦凌:《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不生病的智慧》
2.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I、II、III、IV
3.萧宏慈:《医行天下》。
4.刘力红:《思考中医》。
5.李阳波:《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
6.田原:《人体阳气与疾病》
7.卢崇汉:《扶阳讲记》
8.罗大伦:《古代的中医》全集。
9.罗大伦:《阴阳一调百病消》
10.艾宁:《问中医几度秋凉》
11.方舟子:《批评中医》--反面教材。
1.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视频
2.朱文锋:诊断学视频
3.张廷模:中药学视频
4.邓中甲:方剂学视频
1.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
2.中医各家学说教参第二版
1.《名老中医之路-合集》
2.张大明:小说中医;小说中医续集
3.张大明:医案聊斋;医案聊斋续集
4.李玉宾: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5.任之堂主人: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
6.任之堂主人:医间道
7.李杰:剑胆琴心是中医
8.沈佳:不平凡的中医(小说体医案)
9.《中医不死》、《大中医》、《女国医》《傅青主传奇》
10.百家讲坛:王新陆《解读中医》
11.百家讲坛:郝万山《千古中医故事--张仲景》
12.百家讲坛:罗大伦《大国医》系列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元化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