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学中医之路这里的山路18弯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20-10-17 11:08:53   点击数:
  

好了,来交作业。

你们一直说,想知道我是怎么自学中医的,主要想知道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入门的。看了哪些书,走的什么路子?二是如何坚持的。遇到自己不懂的不会的,又没人问时,该怎么办?

简单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一是走的野路子,看了好多不该看的书。二是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薅头发,所以现在头上的毛仅够覆盖头皮。

谁的人生不是一地鸡毛漫天飞舞啊,自学之路有多困难,用脚丫子想想就知道了。主要是前方漆黑一团,你根本什么都看不见。这时候不是有信心就能让你坚持下去的,唯一能让你坚持的,就是别无选择。

放弃?那就得重新回到每个月医院的老路上,回到面对家人病痛时束手无策的困境中。所以硬着头皮往前走是唯一的路,一点儿也不感人,也没什么伟大的复兴中医的梦想。就是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医院跑了。

所以,那些学中医半途而废的朋友,都是幸福的。没那么大的动力,说明自己和家人的身体都还过得去。真要是被逼进了绝境,无人可依靠的时候,别说学中医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什么学不好?

相比之下,中医真是算最好学的了。

我的学习之路特别平凡,没什么特别可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下面就再复杂地回答一下上面的两个问题,你们随便看看,权当参考。

那是5、6年前的样子吧,我的第一套中医科普读物,是徐文兵先生和梁冬先生合出的那套《黄帝内经》,总共6本书,我大概看了一遍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发现原来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对自然的探究和规律的总结,已经如此的完整和智慧。

中医也绝非是枯燥的理论和玄奥的招数,而是大道至简,最为朴素的道理。中医蕴藏在生活中,沉浸在每一顿普通的饭食里,它呼应着一年四季,也徜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

看完了那套书后,我就觉得,身为中国人不学祖国传统医学,太可惜了——明明家里堆着金银财宝却不用,偏要出门搬砖头苦钱,四不洒?

但是,如果你认为你看了这套书就能中医入门,那就想太多了。这就好像你看了几本金庸小说,就以为能拥有一身武功,叱咤江湖一样,不存在的。

但是这类中医启蒙读物其实很重要,它能让你大概地知道一些阴阳、五行生克和寒热在生活中的表现。不但有趣,也算是导引。要是你内心真有中医的种子,你就会越发地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

但如果你看了这些有趣的中医科普读物,还是毫无感觉,那我劝你就算了,也不用硬逼着自己往这条路上走,一是可能缘分未到,二是可能根本无缘。

当时,我读完了这套徐先生的《黄帝内经》后,觉得意犹未尽,立刻下单了《黄帝内经》原著,准备大学一场,一举拿下这本医学经典。

结果读了三页,因为不认识的字太多,读不懂的句子太多,只好放弃。

讲真,古文功底不好,这类中医原著也别想学好。怪不得古时候只要是个秀才,就能读医书,那是因为他们都是用同样的语言啊。哪像我,读古文就跟读英语似的,连蒙带猜,还要查字典。

怎么办,原著读不下去,只好又重新找有趣的能读下去的中医书看。中间不知道买了多少本各种关于艾灸、按摩、养生、食疗的书,信息杂乱无章,各说各的道理,但到实际操作,却好像都没什么用。

直到后来看了罗大伦先生的丛书,从《中医祖传的那点儿东西》开始,一口气读完了罗先生所有的书。

简单地概括一下,就是通俗易懂,有趣有用。所以后来只要有人问我初学中医该看谁的书,我都首推罗先生的。因为就是从他的书里,我才真正地开始接触中医药,开始接触证与症。

但是,还是不行。罗先生的书虽然好读,但是如果没有中医基础,很多地方还是难以理解,更加谈不上应用自如。当时遇到二毛感冒,依然无从下手,每次发烧,还是抓瞎。

这时候,有人跟我推荐了小儿推拿,说是好学易上手,安全效果好,谁用谁知道。我就立刻买了一本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结果拿到书后真是巨后悔——厚厚的一本书里讲的全是经络穴位按摩,我作为一个中医小白,这种书基本属于天书。

于是扔到一旁,没再看。

后来又看了一堆的各种书,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中医经典,可是总感觉毫无头绪,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自学陷入困境,看不到一点儿希望。

这时候,又遇到二毛高烧,而碰巧第二天一早我就要出差。当时很晚了,实在不想再拖着二毛去急诊挂水,只好在家里一通乱翻书。翻到《求医不如求己》的时候,闪念而过,不如试试小儿退烧的推拿办法吧。

翻开书认真看,才发现书里讲得非常详细,穴位的定位,按摩手法以及次数都交代得很清楚。推拿了半个小时,累得我一头汗,具体记不清有没有再配合用药了,总之第二天清晨醒来,发现二毛居然退烧了。这个真是前所未有的奇迹,一般挂水最快也要三天。

我欢呼雀跃地出了差,一直跟踪二毛的病情,那次发烧竟然就真的这么好了,也没有反复。自此我学习中医的信心大增,感觉自己有天赋,不学对不起基因。另外,对《求医不如求己》这本书刮目相看,从此上了我的推荐书目。

那次出差回来以后,我一股脑地把热情投入到了针灸按摩的学习中。感觉针灸按摩无比牛逼,比中医汤药好学好用多了。后来还报了一个针灸按摩培训班,搞得跟真的似的,请了所有的年假去脱产学习。

结果怎样呢?半吊子。最可怕。

回来给老崔治腿疼,把老崔扎得跟刺猬似的。而且由于我天生胆子小,下针慢,每次针都是捻入老崔的大腿中。大家可以随便想象一下。。。。。若非亲妈,我就直接被毙命了。

到最后,老崔的腿疼也不是我针灸扎好的,而是我持之以恒地按摩。没啥手法,就是顺着经络推拿,坚持了一整个夏天,感觉老崔的腿硬是被我搓好的。总之后来腿真的水肿消了很多,走路也没那么痛了,还是有点儿成就感的,就是老崔太痛苦,经常跟我说,这种折磨堪比共产党员被捕。

只有真正实践后才知道,针灸按摩真的想要学好,也非常困难,不但要了解经络穴位的分布,还要懂得经络穴位的功能和配伍。这些,其实都是经络腧穴的基础知识,没有扎实的基础,根本就不可能学好针灸。

所以,所有的速成班,如果没有基础知识打底,出来的都是半吊子。学到了形,而不知神。这话是我说的,不同意的可以来打我。

因为所有的专业,都不可能速成。

这时候,终于领悟到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管是中医汤剂,还是针灸按摩,始终都跳不开基础知识这个环节。没有基础,就好比练武功的人不懂内功心法,就算学会三招两式也只能打个小混混,真的遇到对手,根本力不从心。

多么痛的领悟,花费了多少无用功,走了多少弯路!

好在,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方向,还来得及。

于是下单《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回来慢慢地学慢慢地啃。别提有多枯燥了,真的看15分钟不困,我就敬你是条汉子。这里也把这些书友情推荐给失眠患者,别吃安眠药了,这些书比安眠药效果还好。

每次看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想找东西吃,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看书就想吃瓜子,但是手又要记笔记,又要嗑瓜子,很矛盾。就只能改吃花生米。看那几本书,我吃了多少花生米,真的不好讲。反正学到后来,我胖了好多。老崔说,人家学习都瘦,就你胖,可见你就没用心。

我用没用心,花生米知道。

那些基础知识想要记住,以我的年龄和智商,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在那会儿我开始写公号了,每一篇公号的写作,都逼着我把书本知识先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再用我的方式输出。

这个形式特别好,让我加深了对很多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接地气其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很多朋友说我写的东西好懂,那都是因为中医确实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结合在一起说,当然一语道破天机。

而且联系实际,就很容易记忆,对学习大有帮助。

有了中医基础,再回头看名著,甚至不用看名著,你的辨证水平也会突飞猛进。就好像你拥有了厚实的内力,招式即使是依葫芦画瓢,打出去的力度也不同凡响。

更何况你知道要害在哪里,方向对了,用药也好,针灸按摩也好,都随意,都能行。

我到现在也没有完整地读完《内经》《伤寒论》,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学习中医,成为一个很好的家庭医生。我现在的手边书,除了上面的基础知识读物以外,还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都是现在中医高校里用的教材。

医院校培养不出真正的中医了?我读的都是他们的教材。有问题的不是书本,而是现今的中医教学制度,有多不合理我就不吐槽了,只能说,现在的中医学生是真可怜,学了那么久,方歌倒是会背很多,但很多人出来连感冒都不太会治。

另外我翻得最多的其他参考书是《医学衷中参西录》《圆运动中的古中医学》《赵绍琴验案精选》,《备急千金要方》《景岳全书》我也常常翻着看看,里面有很多神药,我用过,功效叹为观止。

行了,老底都揭开给你们看了,真的也没什么传奇的经历和医学秘籍。都是最普通的书,都是最常见的坎坷学习之路,唯一不同的是,我在一边写公号,一边学习。二者多少都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这个算是比较特别的地方吧。

最后说点儿个人的感受,就是学习都是枯燥的,但是回报都很丰厚。不付出努力,别想学好。不从中医基础学习,永远都是半吊子。学习的路很长,中医足够我们学一辈子。老中医不一定就是好医生,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

好了,我能说的也就这么多了,剩下的看你们自己。这个周末,要不要给自己的购物车里加几本书?和花生米?

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xljk/1601229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