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基本概念中医学以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治未病”,源于《黄帝内经》。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与现代医学的三级预防不谋而合。“未病先防”即一级预防,“已病防变”即二级预防,“瘥后防复”同于三级预防。这三方面内容贯穿于中医防病保健的整个过程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原则。
阴阳学说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之间存在各种交互作用,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
阴阳对立制约:从阴阳的概念可知,阴阳双方是对立的,属性是相反的,例如寒和热、静和动等。阴阳双方的对立,可以表现为相互抑制、相互约束,即相互制约。
阴阳互根互用:阴阳双方既对立又关联,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就是阴阳互根。如果阴阳双方互根互用关系失调,就会出现“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异常变化。
阴阳消长: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减和增长的变化之中,这就是阴阳消长。如果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超越了正常的限度,即为阴阳失衡,事物的生生化化就会受到影响。
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综上所述,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和转化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阴和阳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阴阳转化是在阴阳消长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阴阳消长优势以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为前提和条件。
五行学说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木的特性是“曲直”,火的特性是“炎上”,土的特性是?“稼穡”,金的特性是“从革”,水的特性是“润下”。古人时常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和阐释自然万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表10-2)。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相乘相侮、母子相及。
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是指隐藏于体内的脏腑。
象,其义有二:一指形象、形态,即脏腑的解剖形态;二指征象,即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是人体系统现象与本质的统一体,是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谷、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中胆既属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
经络学说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人体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三大类。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纵行的主干,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有确定的循行路径,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循行于较浅部位,网络全身,无处不至。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
别络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的作用。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
经络系统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方面的作用
①联系作用
②感应作用
③濡养作用
④调节作用
气血津液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于三个方面:一为先天精气,来自于父母。脏腑定位在肾。二是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脏腑定位在脾胃。三是自然界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在肺。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血是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于全身,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液具有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作用。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血、精、津液皆由气所化生。
发病与病因
中医学认为发病是正气与邪气斗争的过程。正气充足,能够抵御邪气入侵,不易发病;即使发病,也能较好的祛除病邪,调节阴阳,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总之,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虚弱,抵御邪气入侵能力减退情况下,邪气才能成功侵入,破坏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发生疾病。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邪气,即“病因”,可分四类,即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及其他。
外感病因,是指引发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其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入侵机体。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和疔气两类。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内伤病因,是指内伤致病因素,主要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病理产物性病因,是指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在引起疾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的痰饮、瘀血、结石等病理产物。
其他病因,除外感、内伤、病理产物性病因外,还有外伤、寄生虫、胎传、毒邪和药邪等致病因素,皆能损伤皮肉筋骨和脏腑气血,形成各种病症。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特有的一种研究和处理方法。
1.辨证
通过“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获取病情资料,进而以中医理论进行分析、辨别和综合,明确病证。
1)望诊:即观察神、色、形、态,以及身体局部、分泌物、排泄物的外观,其中以望面部和望舌为重点。
2)闻诊:包括耳闻和鼻嗅。
3)问诊:是获取病情资料的主要途径。
4)切诊:现在分为脉诊和按诊,但古代中医中主要是指切脉。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
主要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2.论治
以辨证为前提和基础,在获得对疾病的本质认识之后,确立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治则及治法,从而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基本治则主要包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病求本三个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