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之基础篇二中医养生的前世今生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20-11-10 8:49:05   点击数:
  著名青少年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52897.html

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也可以阅读“文稿”,另外,你还可以点击分享按钮,把它分享给和你一样喜欢这期内容的朋友。恭喜您,又学到了一点养生知识。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在原始社会,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具、修筑巢穴,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劳动是人类使用工具来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同时,劳动也促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开扩了眼界、增长了智慧、保护了生命、强壮了身体。劳动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先秦诸子也正是在探讨自然规律及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提出有关养生思想观点的。诸子论述甚众,难以求全,现仅就易经、道家、儒家、杂家等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作简要介绍。(一)周易《周易》是我们祖先生活及生产斗争实践的产物,是对自然界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总结。它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即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万物时刻在运动着、变化着,天体的运转,地壳的变迁,四时寒暑,昼夜晨昏的更替,无一例外,人亦如此,《周易》将这种变化称之为“变易”。然而,这种变化无论在宇宙,还是人体生命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周易》着眼于宇宙天地,立足于人类自身,以求得在认识宇宙运动变化规律中,探讨生命的奥秘,从而懂得生与死的缘由和规律。《周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穷天人之际,探讨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机理,进而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这种学术思想,也直接影响着祖国医学理论。诸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等等,即源于易理。养生学中,顺应自然、调和阴阳,未病先防等原则,亦源于易理。故自古以来,即有医易则通之说。《周易》立论的目的在于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着眼于自身的安危,强调审时度势,顺应自然,力求主观与客观的协调统一,以防患于未然。这种居安思危,未变先防的思想,正是中医养生思想的理论渊源。(二)道家养生思想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作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这是道家养生思想的根本观点。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1、清静无为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谓的“少私寡欲”,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种清静无为以养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2、形神兼养 在于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三)管子的养生思想《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主张存精以养生,虚其欲以存精。还提出了起居有时、节制饮食、适应四时等重要的养生原则。保持乐观情绪,也是养生的重要内容,而调节情绪则可用雅情怡兴的方法。(四)儒家养生思想养心与养形是养生的重要内容,“养心莫善于寡欲”要强调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是减少物质欲望,孔子还提出了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即为寡欲”。合理的安排生活、注意起居有时、劳逸适度、饮食有节等,是护养身体的基本原则。儒家的养生思想,是极宝贵的养生经验,因而为历代养生家所遵循。时至今时,仍有其实用价值。(五)先秦杂家养生思想1、先秦杂家认为,人活百岁,是生命的自然寿限。而许多人未能活到这一寿限,究其原因,多由于在生命过程中受到种种危害和干扰。如果能找出原因,并采取措施排除这些危害和干扰,则有可能使人长寿,达到自然寿限。2、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趋利避害,这是杂家养生的原则。《吕氏春秋·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何为害?五味太过,五者充形则生害,此其一,乃饮食为害;七情太胜,过胜则伤神,乃情志为害,此其二:六淫太过,太过则伤精,乃六淫为害,此其三。知其三害而避之,使之无过,自然神安而形壮,年寿得长。”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知本求因、趋利避害、颐养神形,是杂家养生思想的重要观点。3、动形以达郁 《吕氏春秋》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在《达郁》篇中指出:“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同时指出,活动形体是使体内精气流通以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吕氏春秋尽数》)。经常运动形体,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一)提倡讲究个人卫生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二)注意饮食调养注意饮食调摄的养生实践,大概在夏商时代已经开始,到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对于食物的分类已经很细致。同时,对病人的营养和临床结合起来,创造了“食治学”。饮食的改善,不仅可增加营养、开胃进食,也可以健身防病。如酒可以通血脉,行药势;醋可以健胃,并有收敛作用;曲可防治肠胃病等。(三)导引健身导引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术,它将呼吸、动形和自我按摩等内容融成一体。(四)敬老养老敬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传统大概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开始了。对老人的敬养,不仅是礼仪上的待遇,也是具有养生内客的,涉及到情志、起居、饮食等生活诸方面。(五)优生优育与胎教先秦时期,在婚姻制度上,也提出了一些合理主张,如同性不结亲、必成年而婚配等。在《左传》中,即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论。《周礼地官司徒》中说:“男三十而取,女二十而嫁”,这些主张对于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是十分有益的。先秦时期,对于妊娠时期的养生保健也十分注意。如刘向《列女传》载:“太任(周文王之母)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说明当时对于胎教已有一定的认识。(六)药物养生(一)对生命起源的认识《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二)天人相应,顺应自然《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要“顺四时而适寒暑”,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三)对生命规律的阐述《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生理阶段递变规律,《灵枢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四)对衰老的认识《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五)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内经》不仅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按跷、针灸等多种养生方法。而且特别强调“治未病”这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将养生和预防疾病密切结合在一起,这一点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内经》集先秦诸子之说,参以大量医疗实践,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一)张仲景的养生思想东汉医家张仲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博采众长,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其中,也从病因学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养生观点。1、养慎 养慎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明确指出,注意四时变化,外避虚邪贼风,仲景认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是防病保健的一个重要方面。2、调和五味 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3、提倡导引 仲景对导引吐纳也十分重视,他主张用动形方法防病治病,如《金匮要略》中云:“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仲景的上述养生思想,具体体现了中医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二)华佗的养生思想华佗是与张仲景同时的医家,他继承了动则不衰之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方法简便,行之有效,大大促进了导引健身的发展。(三)王充的先天禀赋说提出了禀气的厚薄决定寿命长短的观点,他指出:“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还认为,生育过多,往往影响下一代健康,少生少育则禀受父母之精气强,故子女健壮而寿命亦长;反之,“数乳”者,则禀受父母之精气薄弱,故子女体衰而寿命短,因而提倡少生少育。王充的这一思想,将优生与长寿联系起来探讨,是很有见地的,大大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四)《神农本草经》重药补成书于东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共载中药种,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药物为补养之品,计种,多具有补益强身、抗老防衰之功效,提倡以药物增强身体健康,如人参、黄芪、茯苓、地黄、杜仲、枸杞等,均为强身益寿之品。后世医家据此而创制了不少抗老防衰的方药。葛洪指出:“行气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延年命,其大要者,胎息而已”。首次提出了“胎息”功法,并详述其要领。他在《仙药》中论及的植物的如灵芝、茯苓、地黄、麦冬、巨胜子、楮实子、黄精、槐实、菊花等,经现代研究分析证实,确有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的作用。(五)佛学本身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彻悟成佛”,参禅 禅是禅那(dhyana)的简称,汉译为静虑,是静中思虑的意思,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故称参禅。佛学认为人体也是由自然界构成物质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和合而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人之体温、热量,风为呼吸。所以,佛家也强调身体的和谐统一,这一思想与中医理论近似。佛学讲求调理人与自然、社会的“互存关系”,因而十分重视环境调养,植树造林,行医施药等公益事业。特别是植树造林,犹为突出。而寺院地址的选择,也是十分讲究的,多为环山傍水,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既是佛教修行之处,又是养性怡人之环境,以宁静、空气清新、环境幽美为特点,为养生调摄增添了不少内容。佛家有很多戒律,如五戒、十戒、菩萨戒等。这些戒律多是对佛教信徒修行时的纪律约束,具体地说是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这种思想被吸收而融入养生学中,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孙思邈精通道,佛之学,广集医、道、儒、佛诸家养生之说,给合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著成养生专论。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第二,奠定了我国食养学的基础。他认为饮食是养生防病的重要手段,他在《千金要方》中,列食养、食疗食物种,分谷米、蔬菜、果实、鸟兽四类,多为日常食品,并论述其性味、功效,以供人们酌情选用。第三,强调房中补益。强调不可纵欲。为防止性生活不当而诱发某些疾病,指出:“男女热病未差,女子月血,新产者,皆不可合阴阳”。这些观点,都是很科学的性保健内容。第四,重视妇幼保健。是世界上从社会角度强调妇幼保健的第一人。刘宗印大夫

佑护您的健康是我不变的初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xljk/160123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