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三秋养生各不同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7-3-12 17:14:53   点击数:
  

秋风不是总送爽,在暑往寒来、气候变化无常的“多事之秋”,养生务须顺应天时,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不同。

初秋

御暑热初秋暑热仍未退去,“秋老虎”颇凶,因而仍要加强各种解暑降温保健措施,预防中暑。由于暑热最易伤心,因而应有意识避开不良情绪的干扰,做到遇事不烦,处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保脾胃此时正值长夏季节,雨水较多,湿气偏盛。湿邪为患,最易伤脾,应注意淋雨、涉水后要及时将身体擦干,饮食应清淡,不宜大量摄入各种肉食以补充夏日的消耗,少食冷饮、秋瓜等寒凉食物,以免中伤脾阳。

解秋乏由于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不少人会出现浑身疲软无力,精神欠佳,睡意连绵,哈欠不断,食欲增强却又不易消化的秋乏现象。应从生活起居上进行调整,将夏天的晚睡早起改为早睡早起,注意不要熬夜,切忌过劳。

仲秋

防秋燥伴随自然万物干枯萎黄,人体也反应出“津干液燥”的征象,如口鼻咽喉发干、皮肤干裂、大便干燥等。对此应从饮食上进行调理,宜常吃梨、柿、葡萄、石榴、甘蔗、萝卜、番茄等新鲜果蔬,以养阴润燥。

护毛发肺主皮毛,秋天干燥的气候,可致脱发相对增多。为做好头发的养护,防止脱发,这段时间最好暂停烫发,用好的洗发剂洗发,配用梳理剂,然后擦些营养性的发乳或发蜡。另可适食芝麻、核桃、黑豆、黑木耳等食物,以养发、护发。

常秋冻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这时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是青壮年以及一些身体健康的老人和小孩,穿衣要有所控制,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并为越冬打好基础。

晚秋

避风寒晚秋早晚温差变大,气候开始转寒,此时须及时添衣,预防冬季多发的伤风感冒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讲,在深秋要格外注意,这时常有寒流侵袭,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诱发中风和心绞痛、心肌梗死,对此务须严加防范。

消秋愁秋天的萧索之景,往往令人多愁善感。所以尤其要注意精神调养,设法改善种种不良心境,要多出户外活动,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或登高远足,或水中泛舟,或琴棋书画,或养花垂钓,或闻曲起舞,使秋愁在愉悦之中悄然而去。

打底补不少人有在冬季进补的习惯,作为冬季进补,此时是调整脾胃,打“底补”的最佳时期。对于底补,芡实是最好的食选,可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炖汤服,或用芡实炖瘦猪肉、鸡肉等食用,即能达此目的。

(作者医院副主任医师)

(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百科)

秋季,指中国农历9、10、11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秋季,暑夏的高温已降低,人们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平静,且秋风带来秋季宜人的景色。此时切勿因眼前的美景忽视了养生。许多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您的健康,且夏季过多的耗损也应在此时及时补充,所以秋季亦应特别重视养生保健。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气温逐渐由升温转成降温,气候虽然早晚凉爽,但人极易倦怠、乏力等。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十分合适。

起居养生: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凉而伤及肺部。

精神养生:保持内心宁静,情绪乐观,舒畅胸怀,抛开一切烦恼,避免悲伤情绪,是秋季养肺的一个好方法。

房事养生:秋季应注意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节制房事,蓄养阴精。

饮食养生:宜多吃酸性食物,如苹果、橘子、山楂、猕猴桃、白萝卜、白梨等,以收敛肺气;少吃辛辣食物,如葱、姜等,可避免发散泻肺。银耳、豆腐、百合、蜂蜜、糯米、粳米、豆芽等有润肺作用,宜常吃。此外,秋季主养肺,可适当喝些鸡汤、骨汤等。

运动养生: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如爬山、打太极拳、游泳等,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

药物养生: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忌耗散。常用的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芡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









































北京哪个医院医治白癜风最好
北京白癜风医院的疗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zyys/160117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