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孔医堂纪事中国文化报专题报道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8-6-5 19:27:23   点击数:
  

《中国文化报》年11月25日第期第三版文:杨晓华

如今的孔医堂,分布在望京、展览路、五棵松、三里屯等京城各处,但是如果你缺乏对中医的足够专注,如果你不曾在京城仔细打听过有名的中医机构,你很难一下子知道孔医堂这三个字。一旦你被这三个字抓住,你要走进的就不仅仅是一家普通的医疗机构,而是一种传奇、一段历史、一种希望,这三个字背后蕴藏着中医世家的数百年沧桑,折射出民族医学兴衰沉浮的曲折历程。

年纪念孔伯华先生活动

孔医堂开展健康进社区活动

年北京市卫生局成立孔伯华学术经验整理小组

孔令谦:孔伯华中医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孔医堂董事长、中医学者

医之大者:孔伯华

孔伯华先生(-)

年,在北京北洋政府创办的医院来了一位山东籍的大夫,浓眉长须、宽鼻梁,目光灼灼,温文尔雅,他的名字叫孔伯华,这年他只有31岁,但精通医典,能克疑难。他和当时的京城名医杨浩如、陈伯雅、张菊人、赵云卿等一同悬壶济世,很快便声名鹊起。

孔伯华擅长处理瘟疫,年,晋绥一带流行鼠疫,疫情猛烈,人心惶惶,他参加了这一防控行动,和同仁们取得了成功。夏秋之交,廊坊一带爆发霍乱(旧称“虎疫”),朝病夕死,人人自危,百姓对他们的帮助拒不合作,他和张菊人等,沿户访问,一边做心理说服,一边积极诊治,防止了许多人间悲剧的发生。这是近现代以来医学史上较为成功的流行病疫情防控案例。孔伯华与张菊人等人回京后分头编写《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存世,这是中国流行病学的重要进步。

中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医为中华民族的人口质量和百姓福祉贡献巨大。但是到了20世纪初,随着欧风美雨的浸入,西方医学在一部分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的宣传和鼓动下,正日甚一日地攻占着中医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其实在孔伯华初到京城的年9月30日,袁世凯就曾经签署一项法令,要求医学、药学、兽医学,都要参照西方标准。曾学过中医,后留日学习西医的余云岫就激烈反对中医,推崇西医。年,国民政府卫生部召开了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中医”的方案。孔伯华把全国中医和中医药团体联合起来,组织“联合赴京请愿团”坚决抗议,迫使国民政府收回成命。

为了真正挽救中医,加强人才培养,年,孔伯华与萧龙友合力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并担任院长。他聘请当时知名中医分别担任各门课程的讲师,一时间名医云集,倾慕中医的青年学子纷纷负笈而来。卢沟桥事变后,学院遭到侵略者的肆意干扰,被迫停办,但是北平国医学院作为首创的中医高等学府,从学制、教师、课程、管理等方面,都称得上是一所民办的正规化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医高等教育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为中医的存续和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孔伯华高风亮节,常以个人诊费收入挪补学院开支,自己则践行着“既无恒产,又无积蓄”的人生宗旨,因家中人口众多,遇困难还常要借贷。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孔伯华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工作,极力拥护党的中医政策,力主中西医互相学习,互相结合。他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诊疗,并曾写信给毛主席说:“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存心一也,但其理法不同耳……今逢毛主席洞察其旨,发扬数千年之文化,何幸如之。愿努力发挥,以期理法臻于至善,达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从教育人才始。”毛主席支持他的意见,指示国务院筹办中医学院,孔伯华则捐出了自己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全部办学资料。年,71岁的孔伯华在北京逝世,为了表达对他的尊敬和悼念,中央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国家领导人彭真亲自主祭,周恩来总理还亲自到孔伯华先生寓所吊唁。随后的年,四所高等中医学院分别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建成开学,新中国中医教育步入正轨。

岐黄薪火,烛照万家

生前好友萧龙友先生曾有一联哀挽孔伯华:“抱病哭君魂欲断,承家有子业当兴”。这对联说的确是事实。

从祖父孔宪高、父亲孔庆铣算起,孔伯华家族六代通医。孔伯华的儿子孔祥琛、孔祥琳、孔嗣伯、孔祥琦、孔少华均继承了父业,孙子孔令训、孔令诩、孔令誉、孔令谦、孔令泳也都延续了祖业。不仅如此,他们的一家人还延续了低调、耿直、严谨、厚道的家风,在中医药界堪称一道风景。

即以三子孔嗣伯为例,年始随父学医,临诊左右,并先后从师于萧龙友、杜文甫、汪逢春、陈慎吾等诸名家,从医六十余年,应用中医大方脉治疗疑难杂病、五官科疾病方面成绩卓越,医院主任医师,医院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第二、三、四届专家顾问。孔嗣伯从不介入中医界存在的学派纷争,他坚持兼收并取,无论对尚无定论的“经方派”还是“时方派”,无论是“伤寒”和“温病”,都认真地学习和研究。人们评价他说:“从不炫耀技能,以名医世家出身为傲;对待患者和蔼亲切,均能一视同仁,救人无数,在患者中有很高的威望和影响。”

幼子孔少华,少时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照下,曾投师天津父亲故交名医王静斋之子王季儒师兄家学习,医院参加工作,“文革”期间曾饱受凌辱,改革开放后崭露头角。同行皆敬重他的博学、业精和豁达。患者则对他面对温热疾病,如高热不退、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等急性症候,一药而愈的医术折服不已。颇具传奇色彩的是孔少华的名士风范。他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遍览群书,经史子集信手拈来,偏爱楚辞,敬仰屈原,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弟子辈津津乐道他酒酣诵读“好了歌”的场面。

根据《孔子世家谱》载:孔伯华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第七十四代孙。中国文化中的儒与医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方面可以追溯到儒家起源的巫祝传统,另外一方面儒家文化和中医文化的自然宇宙观和社会认知方式、生命体验方式互为印证、支持,儒滋养了中医的文化底蕴,医丰富了儒的现世关怀,因此“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士人抱负也得以千年流传。儒者风范是孔家几代人的精神追求,也是他们的普遍特征。

乘风而起,借力非遗

如今的孔医堂董事长孔令谦,正是孔少华之子。孔令谦幼时饱受家庭环境的濡染。但是年轻时,赶上下海经商的热潮,选择了经商。历经起伏,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回到了中医行当。

孔令谦不仅继承了父业,还根据现实变化和需要,将中医学理论及孔门医学特点相结合,创平衡养生之法,将预防医学与治疗医学有机结合,强调“上工治未病”,提出四位一体的养生模式,成为闻名京城的健康管理专家。更重要的是,他借助自己的人生经验,采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使得孔医堂在发挥传统医道、医德的同时,不断适应新的时代特点,发展壮大。

正是孔令谦的主持下,年孔伯华中医医术世家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被确定为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单位。

孔令谦在申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全面总结了以祖父孔伯华为代表的中医传统的多方面价值:

在理论方面,孔伯华对中医理论有重大发展和改良,比如,他认为中医在临床上不仅是单纯看其局部的病,而应该照顾到病人的整体,特别强调“元气”;在治学方面,主张应熟读《内经》,参悟经旨,不泥于古,抱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在诊断方面,主张脉贵于神,意在匀和。年孔令谦在祖父著述的基础上收录了部分孔门传人的医学论文和医案,编著了撮要举凡、存其大体的《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一书。

在临床方面,孔伯华针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情况的改变,对传统医学进行了大胆而有效的革新。论病切理精详,源流俱澈;用药随证化裁,不蹈成方。诊治不落俗套,敢于创新,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疗效突出,捷如桴鼓。

在人文价值方面,孔氏一门作为孔子后裔,秉承传统教育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理想和强烈的社会担当。他们作为中西方文化冲突之际的中医学代表,集数千年中医学术之大成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孔令谦的带领下,孔医堂日新月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成为京城民营医疗机构的一面旗帜。年孔医堂望京馆开业。年孔医堂五棵松馆落成应诊。年成立北京上工坊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为企业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年三里屯馆获批营业。为了继承祖父孔伯华创办北平国医学院的教育精神,年精心筹划的孔伯华学院开启,下设以国学精读为主的“紫禁学堂”,以中医教学为主的“国医学堂”,以儿童启蒙为主的“翰林学堂”和开展公益的“社区教室”,以文化滋养生活,推动中医现代化进程,并满足时代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

不仅如此,孔令谦以弘扬民族医学文化为己任,带领孔医堂广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中医文化的科普宣传,为传统中医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几年来,他组织了数百场中医讲座向大众介绍中医药,展示中医药悠久的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获得全国中医药科学普及金话筒奖。他还编著《孔伯华及传人医案》、《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习录》、《孔少华临床经验集》、《孔少华临证经验纂要》等重要著作,并组织重刊了祖父的《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等大型丛书,为祖国医学整理和保存了重要的文献。

医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因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孔伯华家族正是这种大医精神的生动体现。

纪念活动:孔伯华先生诞辰周年纪念会暨北平国医学院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定于年12月6日在京举办。

————————————————————

孔医堂——从这里读懂中医,打造您贴心的健康管家







































北京的白癜风哪个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zyys/160120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