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四门中医四大经典视频简介文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9-2-12 9:33:43   点击数:
  中医基础视频简介

1

中医基础理论——李德新

由李德新老师主讲的中级基础理论视频教程首先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结构和知识体系及其特点。然后分别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等九个方面,结合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也称汉医。中国其他传统医学,如藏医、蒙医、苗医等等则被称为民族医学。

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2

中医诊断学——朱文峰

《中国诊断学》朱文峰(全集),朱文峰,湖南中医学院教授,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四大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诊断学》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中医诊断学》讲解了中医学中的望诊、舌诊、闻诊、问诊、脉诊等常用疾病诊断方法,并突出了中医学中所特有的八纲辨证、病因与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及其它辩证方法、疾病诊断诊断法与辩证运用等内容,最后介绍了中医病案的书写方法。

3

中药学——张廷模

本专辑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四大基础课程”系列之《中药学》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广泛用于本科中医基础教学和网络教学,深受好评。分总论和各论两个部分。总论介绍了重要的基本知识,在各论中重点讲解了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行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药、止咳平喘药、安神药、息风止痉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和供毒杀虫药等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

这部中药学视频教程会为您涉及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要学好中药学知识,除了跟随编者给您收录的这部视频教程学习外,您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例如: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加深理解记忆,更好地掌握药物功效应用。《中药学》各论中,首先要对同一章节功效应用相似的药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如解表药中发散风寒的麻黄与桂枝,二药均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证相须配用,但麻黄发汗力强,只能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力弱,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均可用。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又能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以此类推,同一章节功效相似常作对比的药物还有: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葛根、柴胡、升麻,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与连翘,大青叶与板蓝根,牡丹皮与赤芍,大黄与芒硝,藿香与佩兰,砂仁与白豆蔻,茯苓与猪苓、附子、肉桂、干姜、山楂、神曲、麦芽,大蓟与小蓟,乳香与没药等。其次,对不同章节的药名相似、功效应用方面有某种共性的或功用完全不同的药物,也要进行对比,以免混淆。如羌活与独活,苍术与白术,石决明与决明子,吴茱萸与山茱萸,附子与白附子等。对同一药源,因入药部位不同,或采集时间不同,或炮制方法不同,其功效异同亦可进行对比,以利于临床正确选择用药。如麻黄与麻黄根,麻黄入药部位为草质茎,为发汗解表的要药;麻黄根入药部位为根及根茎,为固表止汗的要药。

4

方剂学——邓中甲

本专辑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四大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方剂学》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深受好评。教材参考七版《中医方剂学》,各集标题按实际授课内容整理,因字数限制,部分标注有略。

本专辑介绍了方剂学的基础知识,重点讲解了解表剂、泻下剂、和解剂、清热剂、祛暑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理气剂、理血剂、治风剂、治燥剂、祛湿剂、祛痰剂、消食剂、驱虫剂、涌吐剂等首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的组成、用法、主治、配伍意义以及加减运用。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

方剂学研究指导原则以中医学术思想为基础,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以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揭示方剂学科规律的研究方法。方法是在传统中医临床观察和思辨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和吸取现代科学方法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中医学整体、系统、辨证的基本思想与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的结合,方剂学科理论与现代多学科技术手段的结合。

方剂学研究具体工作主要有:临床试验,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实验研究,多学科研究等方面。方剂学与现代药理、化学、制剂及生命科学等多学科的渗透,运用实验研究的手段,从实证的角度认识方剂效用与方内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阐明方剂效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发现方剂的潜在功效和新用途以及改进传统剂型,研发复方新药。

四大经典视频简介

1

《黄帝内经》——王洪图

本专辑由我国著名《内经》研究大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教程——《内经讲义》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适用于五七制本硕后期提高学习,是目前国内中医基础教学广泛采用的视频教程,颇有反响。(王洪图教授于09年6月6日午夜因病逝于北京,卒年72岁。正是因为他的辞世,促使中国行——中医健康管理工程提前启动。)

2

《伤寒论》——郝万山

本专辑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四大经典《伤寒论》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广泛用于中医本硕教学和网络教学,深受好评。

讲义参考五版、六版《伤寒论》:

分为概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和差后病等九部分。除概论以专题方式概括讲授《伤寒论》的作者、成书背景、流传沿革、内容贡献、辨证方法、治则治法及其对后世学术发展的影响以外,其他部分,皆以讲授原文为主线,对每个条文的本义、引申义、后世发挥、学术意义、临床价值、当代应用经验以及研究成果等,进行讲授。在讲授过程中,既介绍了其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也剖析了其辨证、用方的思路和方法。

3

《金匮要略》——王雪华

本专辑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雪华教授主讲,她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四大经典《金匮要略》教程的主编者,被列为精品课程,广泛用于本硕中医教学和网络视频教学,颇有反响。 

分为绪言、总论、内科范围疾病的辩治、外科疾病的辩治、妇产科疾病的辩治以及杂疗方和食物禁忌等篇章。重点为对原文的分析,重点突出《金匮概略》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临床实用价值,注重原文本义、引申义、后世发挥、当代临床应用、现代研究成果等的讲授。坚持继承和发扬相结合,充分体现了《金匮要略》这门经典理论提高课在古今中外医药学知识的交融中有其独特的理论优势和临床优势。

4

《温病学》——刘景源

本专辑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景源教授主讲,他是国家“二十一世纪中医基础课程”系列之中医四大经典《温病学》教程的主讲者,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很有影响。(所注标题按视频讲座整理,因字数受限,部分有略)讲座共72集,分为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中,分为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温病的辨证、温病的常用诊法、温病的治疗等六部分;各论中,分为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八部分。

总论中的绪论部分,以专题形式概括讲授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重点介绍几位卓有建树的温病学家及其著作。总论中的其它部分,以讲义为主线,讲授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纲领、诊法、治法。各论部分,以讲义为主线,分别讲授八种温病的辨证论治。对每个病种的讲授,重点在于系统介绍、分析每个证候的病机及证候与证候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其传变过程。讲授过程中,既涉及了清理法方药的基本知识和临床应用,也有遣方用药的思路及方证鉴别。

版权声明:

。如有需求、意见或建议,请。

投稿:

qq.







































云南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dzys/1601217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