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良情绪时,可以做做运动、见见亲友、听听音乐,及时放松身心
《生命时报》第期头版
受访专家: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
本报记者虞晔
心血管疾病被称为“健康第一杀手”,全球死亡中约三成都因它而起。《中国心血管病健康和疾病报告》显示,心血管疾病位居我国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子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能保持良好心血管健康水平,未来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痴呆症的风险均会降低。简单说就是,心血管健康对延长预期寿命有关键作用。
心血管健康水平高,无慢病时间长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多数国家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增加,但并非所有增加的预期寿命都在最佳健康状态,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长年患有一种甚至多种慢性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如今,慢性疾病已成为全球绝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英国每4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多种慢性病;美国也有2/3老年人多病共存(2种以上)。根据我国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的数据,年我国约有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约75%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43%有多病共存。
在上述研究中,研究人员在英国生物银行数据库中选取了约13.5万名成年人的数据,并利用“生命八要素(LE8)”对其心血管健康水平进行打分。LE8评分包含8个指标:健康饮食、体育活动、烟草/尼古丁暴露、睡眠情况、体重指数、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血糖水平和血压水平。各指标的健康水平越高,得分就越高,每个指标满分为,最后取其平均值。研究对象起初都没有重大慢性疾病,他们按评分被分为心血管健康低等水平组(LE8评分小于50),中等水平组(LE8评分大于50但小于80)和高等水平组(LE8评分大于80)。最终的评估结果发现,LE8评分低的人更有可能患上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痴呆症中至少一种慢性疾病。在50岁时,心血管健康水平低、中、高组的男性,“估计无病年”分别为21.5年、25.5年和28.4年,女性分别为24.2年、30.5年和33.6年。与心血管健康水平低的男性相比,中、高等心血管健康水平的男性在50岁时没有慢性病的年份平均会延长6年和9.5年,女性组分别延长6.3年和9.4年。
风险因素一致,疾病间也相互影响
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上述研究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可能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这四大慢性病都有大致相同的可控风险因素有一定关系,比如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健康饮食等。具备这些危险因素越多的人,心血管健康水平越低,患慢性疾病的风险越高。另外,心血管健康与这些慢性疾病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早在年,美国心脏协会就做出论断:“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张海澄说:“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确实沆瀣一气。”血糖主要为心血管供能,血糖过高会损坏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内皮出现损伤,通俗理解就像腌糖蒜,血管长期泡在糖水里一定会广泛受损。再加上,调节血糖的胰岛素还是调节脂肪代谢的关键物质,糖脂代谢都紊乱的情况下,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中风等。有研究曾指出,70%~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而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即使临床上没有确诊糖尿病,也多伴有糖代谢异常。
心血管健康可能影响大脑功能。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也表明,痴呆症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联系。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身体中的动脉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变硬,而血管硬化可能会导致认知改变,保持心脏及血管弹性则能减缓认知衰老。发表于《美国心脏协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血液为大脑转运必要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激素和氨基酸,以提供记忆和思考所需能量,保障良好的脑灰质血流对脑细胞的功能和健康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大脑认知功能,而这首先需要一颗健康的心脏。
癌症与心血管疾病已进入“临床交汇”时代。发生在心脏部位的癌症并不常见,但临床医生却发现,大多数癌症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脏损害,甚至因心血管并发症而死亡。据统计,随着癌症患者寿命不断延长,心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第二大远期发病及死亡原因,心血管疾病与癌症的死亡率在十年内出现交叉。21世纪以来,肿瘤心脏病学诞生并引起临床和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