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是中医最为时尚、最为流行的一个词,只要一提“养生”,人们便会自然想到中医。
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社会现象,虽然在某些历史时期攻击中医的人很多,但在养生问题上提出异议的还确实很少。在老百姓心目中,中医是最懂养生之道的。民间从来就有“老郎中,少裁缝”一说,人们对中医郎中的历史性印象都是童颜鹤发的老者,大凡他们知道的老中医一般都是高寿者。可见,人们自然而然地把长生不老与中医养生概念联系起来了。中医养生与人们期望长生于世的潜在愿望不期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所以只要一谈“养生之道”,人们就会自然想到人要怎么才能活得长久。显然,这有悖中医“养生”之本义。
“养生”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本文与四时相对应的还提出了“养长之道”“养收之道”“养藏之道”,所以此处只当狭义“养生”的概念解。
后来此词义延伸引用,扩大了它的内涵,泛指如何有益于生命的健康,但“养生”的本义并没有改变。这本义的关键词就是一个“生”字。“生”借用了春天“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的春应之气,来象征生命应具有的操守与德行。这个意义来自于《黄帝内经》“天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德”的概念。
“生生之谓德”一语中“生生”一词最关键,前一个“生”字是动词,后一个“生”字是名词,泛指一切事物,当然也包括一切生物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天之大德曰生”中的“生”字也是名词,指混沌宇宙从无秩到有秩,从有秩到无秩,生生化化之自然法则。
生生化化的宇宙自然法则,就像永久是春天一样,生生化化无有穷尽,它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亘古不变地存在,无所谓生灭。
宇宙自然法则,人是不能够去更改和主宰的,它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尊重它、珍惜它、关爱它、顺应它、呵护它、促成它、帮助它、合理利用它(尊生、惜生、爱生、适生、护生、促生、助生、用生),人的一生都应保持这种如同春应之气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态度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操守,这才是“人德”对“天德”的具体体现和表征。
可见,中医“养生”的本义系指奉养“生生”之大德。
现在问题出来了!中医这种养生的观点与意义对人的健康长寿又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不都是为了健康长寿才追求养生的吗?
没错!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想健康长寿的人,除非是精神心理不正常的人,但须知中医养生有三大基本观点:
第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中国传统文化把这称为“寿缘、衣禄”。即是说,人这一生能活多少岁,消耗多少能源都有一定限度,从来没有长生不老的这个概念。中医把人有限的寿命称为“天年”,长寿的最高水准线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要想活得长,只能在这个范围之内去争取、去实现。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的正常寿命应该是生长期的5~7倍,即~岁。中医那些时代能把人的寿命预估在百岁左右,与现代研究差不多。现在我们看到活过一百岁的人不少,但没人能活过岁。功德圆满的人,往往到一定时候,自己就可能明明白白地死去了,中医把这叫无疾而终。人只要能做到无疾而终,就如本书开头讲的那个长老圆寂一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根本不可能长生不老。长生不老不符合宇宙“生生”的法则,那是“缺德”。因此,庄子就说了:“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所以历史上那些天天想长生不老的皇帝,没一个活足天年,就早早地夭折了。
第二,对长寿的生命品质有要求、有标准。这个标准是“形与神俱,德行合一”。“俱”的意思是形、神一起,齐头并进,都要健康;“德行合一”是指道德品质、思想行为要符合“生生之大德”。现代医学在近二三十年来才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世界卫生组织通过三次修改,最后才把“健康”定义为四个方面:第一,身体健康无病;第二,心理健康;第三,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第四,道德健康。缺一个都不叫健康,可见中医健康观念之超前和先进。
第三,长寿并不等于让你傻活、赖活,行若游魂地活着,而是要让你成为“知其道者”,明明白白、有质量、有价值地在天年之内健康地活着。是要让人成为宇宙“生生”法则的助推者,不是要人成为生存资源无谓的消耗者。
所以说,通过养生达到健康长寿没有错。只是你要明白中医提倡“养生”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明明白白地做到“天年之养”“形与神俱,德行合一”之养,“知其道者”合于天德之养。把这些道理搞明白了,你就会知道,盲目追求长寿并不是目的,健康地体现人生价值才是养生的目的。
(本文节选自立品图书新书《找回中医的另一半》,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找回中医的另一半》:展现中医失落的另一半,回到中医的本源
卢传牧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