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记者孙自法)2月23日在北京首发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超80%成年人自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成年人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月收入的增加,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更高。
作为最新的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科院心理所)领导调查研究和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双方当天下午共同举行发布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通过多个报告研讨交流和回答媒体提问等形式解读蓝皮书内容。
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中科院心理所陈祉妍教授作主题报告介绍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最新调查结果还显示,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下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突出,本次调查中,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高度相似。在成年人群中,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25-3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2.3%,也显著高于3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焦虑风险检出率的年龄差异呈现类似趋势。此外,在不同收入群体之间,随着月收入的增加,抑郁风险检出率呈现曲线变化,月收入人民币元以下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月收入组。
不同职业群体也呈现不同的心理健康特征,其中,抑郁风险检出率最高的是无业/失业人员,达到31.0%,远远高于其他职业群体;抑郁风险检出率最低的是管理人员,为3.2%。
在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估方面,针对“你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的4个选项——很好、中等、较差、不清楚,调查对象自我评估认为“很好”的占35.9%,“中等”的占48.1%,“较差”的占13.9%,“不清楚”的占2.1%,前两者之和超过80%。
根据调查研究结果,该报告提出六方面对策建议,包括继续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规范性、推动心理体检普遍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