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孔令谦中医等于大中至正,善医者不卜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7-3-31 19:30:15   点击数:
  

他,是孔子第76代后裔,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嫡孙,名医孔少华之子;

他,多年随父学习,尽得其传;

他,学医而不行医,创办孔医堂中医连锁机构和孔伯华学院,用他的话说,他在家里是最差的,还是做点所长吧。

他就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传承人,孔令谦。

孔子说,“大同世界,大同思想,世界大同。”年7月,孔令谦协同人大法学院举办了一个名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共享暨中医药文化传承论坛”的活动,提出了“中医无界,文化共享”的口号。身为孔子的后人,他清晰地体察到,将源于群众的思想再原原本本还原给群众才是通往真理的唯一出路时,他和这个世界之间的相处达到了一个境界。或者说形成了一种默契。而这种默契,只有相信真理的人才会感受得到。

酸梅汤,或者一块姜

问起孔令谦在幼年是如何对中医学产生了兴趣,他想了半天:“酸梅汤,哦,不止是酸梅汤,小时候我亲眼见到一些不起眼的食物竟然能对患者产生如此大的效果,那个时候,我开始对中医学产生了兴趣。”

在一个六七岁孩子的眼里,中医学,不过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存在。对它的记忆,有时甚至并不如一块糖来得更深刻,这是一个事实。所以,每当年幼的孔令谦用父亲的患者馈赠的糖果换得伙伴手中的时髦玩意儿——弹球,或者在小伙伴面前炫耀那些五颜六色的烟盒(当时的苏联驻华大使送了父亲整整五十筒香烟的结果)时,在他的心里有一种行将升起的荣傲。倘若你请他顺着这个线索,找出更有力的证据时,在他脑子里闪回的依然是那些无法拼凑的片断:比如一张祖父和主席、总理的合影;比如一到夏天父亲便亲制的一种酸梅汤——用中草药和乌梅配制而成,“当时,我只知道好喝,并不懂其中的奥妙,但街坊邻居经常要我回家再弄一点去的时候,我觉得父亲很是了不起的。”仅此而已。虽然,等孔令谦长大之后,才真正明白为什么每到换季的时候,父亲便会配制这样好喝的饮料:因为它不仅祛暑湿,还可以用它进行食疗,所谓“以御天地不正之邪”就是这个道理。而兴趣的种子,也许恰恰正在那时发芽了。

但是,恍若一夜之间,整个世界面目全非。孔令谦不能理解,为什么昨天还一起嬉笑打闹的玩伴,今天一见到自己就躲得远远的;昨天还可以互相捉弄玩耍的朋友,今天就碰不得了?这些还不够,为什么一旦起纷争,小伙伴的妈妈不再像往日那样和颜悦色,而是恶言相向,“要想继续在这里住,就给我放老实点!”对孔令谦来说,这样的伤害,一生都难以释怀。

真相大白了。原来是父亲出了问题,先是被打成黑五类,然后是臭老九,后来又被发配到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公社进行劳动改造。父亲不能回家,孔令谦就和母亲去看他。“远远地看见父亲的住处,却又不敢近前。并没有人拦着,只是因为那边有一群黄狗,让人却步。”记忆中,那是在街边停留时间长一点就会让人感觉微凉的深秋。母子二人互相鼓着气,但谁都不敢挪步……僵持中,是一个赶大车路过的社员出手相助。

终于见到了父亲,但深秋的凉意也在不知不觉中侵染了孔令谦的身体,令他感到些许不适。见此情形,一个社员拿来一块姜,又去另一个人家里借了一点红糖冲了水给他喝。“这姜有什么用?”迟疑着喝下,没用多久,便开始微微发汗,过后,孔令谦觉得自己浑身通泰、轻松异常。若干年后,当孔令谦将自己深埋在椅子里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他坚信,是当初对这块姜的好奇开垦了他心里的那块处女之地。从此,他立志也要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者。

“我有中医情结”

学医十余年,两度投身IT行业,但又一次次地调转方向回归中医,创办了“孔伯华医馆(孔医堂前身)”,继承孔伯华先生“办诊务以求实效,兴教育以继传承”的思想,搭建了一个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平台。用孔令谦自己的话说,“我有这个情结,我要用线串起一颗颗明珠。”

孔令谦祖上原籍山东曲阜,据《孔子世家谱》载,其祖父孔伯华为孔子第74代孙。而孔伯华的祖父孔宪高乃光绪八年进士,“既精于文,又精医理”。孔伯华秉承家学,钻研医道,26岁时到了京城,医院医官之职。民国初期,遭遇疫情,孔伯华亲身参与防治疫病,并与同仁编写了《传染病人种证治析疑》十卷书。此后,医院医官一职,在京悬壶应诊,并名噪京师。到了上世纪中叶,孔伯华与萧龙友、汪逢春、施今墨被并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年,孔伯华与萧龙友合力创办了北平国医学院,遴选一流国手任教。到年停办国医学院时,该学院已先后毕业了七百多人,分布在祖国各地,其再传弟子更是满天下。孔伯华生前,还曾多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因诊务过忙,无暇著述,孔老先生晚年时常夜阑执笔,留下《脏象发微》、《时斋医话》、《中风》、《痢疾》等遗稿,后来都出版发行。孔老先生留下的临终遗嘱是:“儿孙弟子,凡从我学业者,以后要各尽全力,为人民很好服务,以承我未竟之志。”虽然孔令谦出生时,孔伯华老先生已故去。不过,作为先生后人,从情感上说其实他们别无二选。

孔令谦的父亲孔少华自幼聪慧,“17岁即开始挂牌行医,新中国成立后,医院、总参二部卫生院工作。文革时蒙受冤狱之灾,平反后,在同仁堂、乐仁堂、永安堂等多处坐诊行医,并且常年参与邓小平、陈云、陆定一、肖劲光等中央领导的医疗保健工作。”博学、业精与豁达,是人们对他的评价。年9月13日,孔少华先生去世,有多个患者自发地出席了他的追悼会。

出身中医世家,孔令谦理所当然地传承了医家风范。虽然没考上中医大学,孔令谦却对中医难以割舍。文革后,孔令谦一有闲暇就会跟着父亲或伯父学习:“其实中医主要是经验医学,更加贴近人文,因此必须深入基层,与患者多打交道,父亲从没有手把手教我什么,但他总让我有时间观摩他看病抄方。”

年,想为中医做些事情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孔令谦辞去厚薪高职的IT公司的工作,成立了中国孔伯华学术研究会。除了演讲、推广中医,孔令谦还利用休息时间去中医研修班攻读,并开始尝试研制中药。父亲孔少华很是欣慰,更将他一生中对中医的心得倾囊相授。虽然在年,研究会因为经费来源和挂靠单位等问题被迫撤销,但此时的孔令谦通过勤奋自学和实践,奠定了深厚的中医底蕴。

父亲的故去,令孔令谦的责任感顿增,他萌生了新的想法,决定创建一种全新的医疗保健模式,将传统的诊疗服务与家庭医生服务相结合。经多方努力,年,以孔伯华名号命名的京城首家私人保健医馆——孔伯华医馆终于成立。“当年祖父办学培养的多个弟子,目前仍健在的有6人,其中4人都加入了这个医馆。”

孔伯华医馆刚成立时一直亏损,“我当时一直用自己多年的积蓄来维持这个医馆,虽然连亏几年,但一直坚持着,就是因为坚信自己的推广中医的理念。我坚信,自己的医馆只要行的正,口碑好,自然会兴旺起来。中医讲求的是细水长流,而非一朝一夕的功效。

物物为太极

除了创办医馆,把中医发扬光大,孔令谦还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太极习练,成为了一个“功夫了得”的太极高手。

这件事情,说来话长。五年级的时候,脾气不好的父亲因得罪人被关进监狱,母亲也被下放到工厂车间做工人,无依无靠的孔令谦有一段时间开始缀学,有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减少家里的一份口粮,先是去山东投奔亲戚,半年后辗转去到河南姑奶奶家。以为自己的生活从此有了着落,谁知两个月后姑奶奶夫妇又被打倒。”无奈之下的孔令谦,再次回到北京,面对两个年幼的妹妹,为了保全这个在风雨中飘摇的家,他给人推过小车、做过钢筋工……生活,却并没有因为他的懂事而变得宽容。相反,摆在眼前的,是现实变本加厉的磨折——“我们家当时在三里屯的住处紧挨着使馆区,为此,也被轰到了西郊(中国人民大学)。别看那里的房价现在十万一平,当时却是一派荒凉。”仿佛情景再现,孔令谦的眼前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我学功夫真的不是为了打架。”因为承受过重体力活的羸弱身体,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出现了过早的耗损,父亲孔少华建议他去拜师学艺,“父亲的本意是想提高我的身体素质。”因为父亲的渊源,孔令谦得以拜孙氏太极第二代掌门孙剑云、陈氏太极第十八代传人田秀臣为师。在文革后期,游荡了一段时间的孔令谦重新回到学校,因为身怀功夫,孔令谦在学校不止一次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因此结交了不少一生的好友。

至今,他的太极功夫已经练了三十余年。“太极是一种文化。它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而复始,始而复周。清代的大医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写到‘物物为太极’就是说各种植物都符合自然规律,根据这个规律来食用,就可以达到一种平衡。”

偶然创造的中医

自然里,一切事物的产生皆出偶然。生命、爱情,亦是如此。

父亲孔少华和母亲的相遇,其实是一个偶然。一个是少年得志的才子,一个是养在深闺的佳人。“她不仅是千金大小姐,还是模样俊秀的哈工大高材生。”作为家中唯一的掌上明珠,“姥姥对于母亲的终身大事是慎之又慎的,不是她故作清高,而是根深蒂固的门当户对观念使她不能容忍这件事上的任何差池。”

无独有偶,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松花江发大水,哈工大组织学生筑大坝,“因为长期泡在水里,母亲得了关节炎。回北京后,有人推荐19岁的父亲给母亲看病,没想到,一下就看好了。”郎有情,女有意,中间人一撮合,一桩婚事就这样定了下来。

季羡林说,“文得学养。”行医的道理是一样的,尤其是国医,也得有深厚的国学功底。而在孔令谦的记忆里,姥姥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启蒙老师。“当时我和父母住在三里屯,幼儿园在工体南边十字坡,需要寄宿。每周一上午母亲把我送到幼儿园,当天下午我姥姥就把我接走了。等周末下午母亲来接我的时候,老师就会很诧异,‘不是早就接走了吗?’。”就这样,在那些个所谓的“逃学”的日子里,姥姥给孔令谦讲完了岳飞讲《三国》,讲完了《三国》讲《水浒》……所谓无为而治,所谓寓教于乐,也许当时并不懂得,但孔令谦最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就是这样,从一位老人慢条斯理的叙述里展开。尤其是看似迷信的“红闪照妖镜、白闪照人心”等老话,却是告诫人们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的道理。

当一个人在困顿中挣扎的时候,学习是一种奢望。小学时,立志考入中医药大学的孔令谦由于文革曾辍学几年,导致功课落下的太多,使得高考分数过低,与自己的理想擦肩而过。时隔多年,当他来到中医药大学作讲座,面对学生对中医不理解、甚至失望时,孔令谦由衷地感慨,“中医多好啊!一个人学医未必去行医,还可以用于人事,用于社会,用于管理。”孔令谦又想起了自己跟随父亲学医的那些日子。

记忆里的父亲,一生坎坷但才情横溢,“他记忆力惊人而且博学多识……普通病人来看病,半年后再来,他能记得他(她)当时的病征;和一个沉迷于《红楼梦》的患者聊天,对方说上句他能马上接下句;他能和北京的病人聊新街口哪个店的鸭子好吃,和西安的患者聊泡馍的吃法,而且头头是道。”一旁的孔令谦暗暗钦佩,这些知识不是看书可以得来的,完全是靠个人的人生经验和累积。

中医诊脉到底有没有秘方?

虽然,后来孔令谦也曾去中医药大学进修,但他感觉真正学到东西的还是跟随父亲的那几年,“他去哪里我去哪里,他看病我在边上跟着学,完全是实战,包括为人之道。这些,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不是学知识,而是学做人。正所谓子曰,“善医者不卜。”

“中医,是一件极严肃的事情。不是故弄玄虚,更不是什么算命占卜。”所以,对于中医行业存在的害群之马,孔令谦嗤之以鼻,“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首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但现在好多大夫连人都不会做了,作为一个医生,如果人品出现了问题,你掌握再多再好的技术都没有用。”

从医多年,孔令谦对他见过的一个小病人记忆深刻。“16岁,发烧月余,北大、协和看了一圈也没有检查出究竟是什么病,问他用了什么药,回答说什么药都没有用。”孔令谦一听,马上就说,“你遇到好西医了!”没找到原因,为何要用药呢。因为现代医学是基于物质基础来探寻生命科学的,因此相对于中医来说,它是微观、局部、静态、实证,且注重外求。

但客观地说,中国的医生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临床水平都是最高的,因为中国人多、实战经验多;孔令谦曾经不止一次地跟朋友抱怨,中国医生的医德是最差的,不管什么情况,病人来了就上抗生素,法国的不行换德国的,再不行干脆直接上激素。“这是不对的!”中医中也要什么所谓秘方、祖传、玄学、算命、乱用药的,也因此中医被很多人误解,但,这一次孔令谦看到了希望。

都以为作为孔子后人,京城名医的嫡孙,他一定家藏秘籍,轻易不肯外露。孔令谦说,那是想当然,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什么秘方可言的。“作为现代医生,应该把寻找生命的物质基础作为发展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治病就要实证。”所谓的秘方就是“子虚乌有”。“当然也有偶然发现的‘秘方式’的药材,比如云南白药这种治疗外伤的,但在针对内科上是没有秘方而言的。”所谓的家传,也不是什么秘方、秘籍,而是一种获得知识的捷径,一种家风、一种精神。

偏偏有人喜欢曲解“天人合一”的意思。“说什么肚子相当于平原,汗毛相当于森林,经脉相当于江河……”孔令谦说:“这就有些左了。”天人合一有两个层面的解释,在人身上有限的探索中,达到对天的探索的无限可能是天人合一;人文文化与自然相交的部分也称之为天人合一。

所以,在孔令谦眼里,中医诊脉既没有秘方,也有“秘方”。那就是,“结合自身,根植社会,根植过往。”“比如我见到一个美女,我喜欢她,我欣赏她,我看一眼可以吗?非礼勿视,不要再想太多,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另一方面,前人留下了记忆和历史。记忆是什么?“记忆是思想,人类行为受思想指导,思想是种子。今天的思想实际上承袭了上一代的思想,思想来源于记忆,记忆来自于文字,来自于广大的人群。”那些来源于广大人类的心智的东西,你一定要还给社会。“如果李时珍当时说这些东西是我的,那就没有今天的《本草纲目》。它是一种无私,是一种记忆,一种知识,一种思想,是广大的。”孔子的话讲,“大同世界,大同思想,世界大同。”孔令谦说,“我称它为知识共享。”一旦你认同这一点,“秘方”的谎言便不攻自破。

而孔令谦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出过两本书,其中一本叫《孔伯华中医世家医学传记录》,“它是我国境内第一部以知识共享协议来发布的著作。什么叫知识共享协议?知识共享协议是美国哈佛大学和斯坦佛大学发起、成立的一个知识共享组,他们倡导将文学、艺术以及一些知识共享。”对于这本书,孔令谦主动放弃了版权,意义非常深远。孔令谦倡导的中医开放式教育理念,还被收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中国开放式教育报告》一书中。

既办诊务也授业

中医学既是临床医学,也是预防医学,“不仅治已病还要治未病。”抱着这样的初衷,孔伯华医馆应运而生。现在,这个医馆已更名为孔医堂,在京城已经设立了四家,并将在济南、宁波等地设立分馆。照孔令谦的解释,孔伯华之孔是小孔,而孔医堂之孔是大孔,孔医堂内不分门派,但存在流派和各自擅长,大家该在这里交融,而非排斥,中医的内涵和实质是大中至正,更加贴近孔子的思想。目前,孔医堂兼做两项服务:诊疗和顾问,你既可以来这里求医问药,也可以作健康咨询。就像找律师,有帮你打官司的,有给你当法律顾问的。此外,孔医堂主要实行会员制,为会员提供24小时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档案、健康度斟查、养生保健建议、名老中医预约诊疗等多项服务。他们赢得顾客的方式就是不靠广告,而是口口相传。

现代人注重养生。就连张朝阳也注重中医调理,开始一场挑战岁的生命实验。人类的寿命到底有多长?古今中外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是不是降低欲望,就可以摆脱焦虑?就可以长寿?孔令谦不置可否。“我们说延长寿命,不是延长生命,而是达到你要活到的那个岁数。中医说体质,什么是‘体’?你生出来是一个榆木疙瘩,他(她)生出来是一个松树疙瘩,你说哪个疙瘩燃烧时间长?当然是榆木疙瘩。但你如果拼命挥霍,让很多虫子把他(她)蛀空了,那尽管你有一个好的体质,你燃烧的时间可能也不如松树长。所以说,你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保证活到你的天命。人不可能通过吃什么喝什么而长寿,只是饱寿。”

孔令谦认为长寿这个概念是错误的,与之相比,他更推崇“气数”这一说法。“中国人将宇宙间一切分析到不能再分析的极精微的物质,称为气。它是运动的,因此它有聚散分合……所以变化出世界的万有不同来。”气之聚和气之散都是有原因和规律的,循着规律去做,人则无病;逆它了,就会出问题。

除了开办医馆,他还创建了孔伯华学院,“去年我们招了10个学生,不收学费,但要有行医资格。这样做,是想趁着那些老中医还健在,能够手把手地把他们的经验传承下来。”知识共享,当然首先要创造一个共享的条件和环境,所以,孔医堂已获得区、市两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在审批过程中。同时,孔医堂还获得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孔令谦本人也当选为北京市中医药师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还会在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榜上有名。在孔令谦的计划中,这个品牌做到一定程度,他肯定要放手,甚至交给国家。

一切都有可能。

————————————————————

孔医堂——从这里读懂中医,打造您贴心的健康管家







































北京治白癜风多少钱
有什么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zyys/160117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