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仁堂中医馆健康养生图解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7-12-15 19:50:20   点击数:
  

所谓“养生”,就是根据生命规律,采用养护身心,保持或增进健康,减少疾病,以延年益寿的一种措施,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谓的“保健”活动。中国传统的“延年益寿”之法称为“卫生”、“养生”、“厚生”或“道生”。“卫生”是保卫生命之义,“养生”是养护生命之义,“厚生”是厚待生命之义,而“道生”则是要求以上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

养生活动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现象,其内容自然会贯彻到日常生活诸多方面,这就必然涉及到各种文化现象,它是中华民族在维护人类健康和种族延续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传统性和延续性。

中医养生之道,积累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其养生要点有以下几点:

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在养生过程中要符合自然规律,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人要与自然环境统一,也要与社会统一。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综合和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中医养生做要做到“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精神乐观、积德行善;饮食有节、各取所需;生命在于运动”的四大养生之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休闲、养生、健康有着更高、更为迫切的需求。中医养生首先要做到“天人相应、道法自然”。因此,首先要做到生活有规律,不吸烟、少喝酒,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若是“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时间长了,健康肯定会受到影响。

“精神乐观,积德行善”。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的概念。因此,提倡民众用乐观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因为乐观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人高兴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它能使人心情愉快,性格变得乐观、开朗,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饮食有节、各取所需”。《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的盲目主观规定不符合客观规律是不行的,当你想吃什么东西的时候,就是你的身体缺乏这种东西,就应该摄入这些食物。“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的养生观点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应该按照不同人群的生活习惯、工作情况而决定饮食的次数和数量。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任何一个年龄段的人来讲都应当增加散步的时间,当散步后身体微微发热最为适当。科学的散步方法应是,保持一颗从容又清闲的心态,“左顾右盼,胜似闲庭散步”。此外,对于寒冷的冬天,应要适当地减少在户外的活动时间。

春季的三个月,是万物生长发育推陈出新的季节,自然界充满着一片新生的景象,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该晚睡早起,在庭院中缓缓散步,披开头发,舒松衣带让形体舒展,使自己精神状态与自然界生发之机相适应。对于春天赋予人的生发之气不要随便损害、劫夺和克伐它。这就是与春季相适应的保养生发之气的道理。若违背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及肝气,以致供给夏季长养的力量就少了,那么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夏季的三个月,是万物茂盛秀丽的季节。由于天地之气不断上下交换,所以一切植物都已开花结实。这时人们应该晚睡早起,不厌恶炎夏之日,不发怒,让精神象万物开花成秀那样充实,使腠理保持阳气的宣通。这就是与夏季相适应的保护长养之气的道理,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那就要伤及心气,到秋季就容易发生疟疾,以致供给秋季收敛的力量就少了,到冬季还会发生更严重的疾病。

秋季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此时天高气爽,秋风劲急,地气清肃。这时人们应早睡早起,一般起居时间与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使精神安定宁静,来缓和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使神气收敛,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外来因素扰乱意志,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与秋季相适应的保养收敛之气的道理。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伤及肺气,到冬季会发生腹泻完谷不化一类的疾病,以致适应冬季"闭藏"的力量就少了。

冬季的三个月,是万物闭藏的季节,呈现水冰地裂的寒冷景象。这时人们要适应冬季的特点,应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使精神内守伏藏而不外露,好象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了渴望所得到的东西,把它秘藏起来一样。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就是与冬气相适应的保养藏气的道理,若违背了这个道理,就会损伤肾气,到来年春季就要得痿厥一类的疾病,以致供给春天生发之气的力量就少了。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天德隐蔽不露,运行不息,万物的生气才会不止。如天气不清明,则日月便会失去光辉。天运失常,则邪气充满空间。阳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而不能上升,地气就不能上应天气,露水也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延续了,那么即是巨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恶劣的气候发作,风雨没有节制,白露当下不下,草木就会枯槁,失去了它的繁荣景象。有害的邪风不断刮起,暴雨经常降下,天地四时不能保持其相互间的平衡,违背了正常的规律,使万物的生命未到一半就中途夭折了。只有圣人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所以不发生大病,因为他不背离万物的生长规律,故它的生机就不会衰竭。

违反了春季的养生之气,则少阳之气不能生发,肝气发生病变。违反了夏季的养长之气,则太阳之气不能生长,心气空虚。违反了秋季的养收之气,则太阳之气不能收敛,肺热喘促胸满。违反了冬季养藏之气,则少阴之气失于闭藏,肾气衰弱于下。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两季重视保护阳气;秋冬两季重视保养阴气,以顺从根本。所以能够同自然界万物一样,维持着正常生长发育的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那就破坏了生命的根本,败坏了真元。所以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衰老、死亡的根本。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则不会产生疾病,这样便可以说真正掌握了养生的道理。圣人能够奉行这个道理,愚昧的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从阴阳就能生存,违背了阴阳就会死亡。顺从了就会太平,如果把违逆当作顺从,那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失去协调而成格拒。

所以圣人不是有了病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事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口喝了地去挖井,战乱发生了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鸿仁堂中医馆总馆:呈贡双龙路44号,联系——鸿仁堂中医馆老馆:呈贡老城龙城街3号,联系——

欢迎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
昆明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zyys/160119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