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君说
国医大师周岱翰今年76岁。他从医从教50年,如今仍坚守在抗癌的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除了每周在广州中医院出三个半天的门诊,还要查房、会诊、讲学,带学生、做科研、写论文……他每天从早到晚,工作都排满了。常年这样连轴转,他的工作强度连身边的年轻学子也自叹不如。笑称自己是“70后”(70多岁)的他如何保持充沛的精力?
近日,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社共同主办“寻访岭南中医药世家”活动,健康有约工作室专访周岱翰教授,听这位国医大师分享养生之道。
养生原则
“三因”制宜道法自然
“讲到养生之道,其实中医讲天人合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理念,是大智慧。”周岱翰说,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通,日常养生防病,饮食起居要与自然相适应,这些观点在中医的典籍《黄帝内经》早有精辟的论述: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固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周岱翰坦言,在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中,他正是按《内经·素问》的养生原则而行。
“有句老话说得好:‘合得主人意,便是好功夫’。”周岱翰解释说,现在物质和精神生活大为丰富,人们热衷养生,有更好的条件追求长寿,但要活得好,寿命长短是其一,生活质量也很重要。“合得主人意”,莫忽视个体差异,不要一味生搬硬套别人所谓“正确的做法”、过度压抑自己正常的生理需要,搞得这也不敢吃、那也不能做。
比如高血压的病人不能吃得太咸,但有些人太淡就没胃口,怎么办?只要控制每天盐的摄入总量不超过医生的建议,完全可以灵活些,吃咸点同时吃少点。
他以自己为例子:“我体形较胖,血脂稍微高一点,但日常饮食还是顺其自然。只要总量控制,想吃就吃点,不然生活过得索然无味,同样也不利于身心健康。”
“总之,养生没有千人一面的刻板规律,在‘道法自然’的大原则下,尽量满足个人正当的生理、心理需求,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灵活运用,找到合适自己的、乐于坚持的方法才更可行。”
饮食
莫迷信“健康食品”
70多岁的国医大师周岱翰脸色红润、精力充沛,很多人常向他请教日常如何食疗保养。
“确实,一提起养生,经常会有人问我吃什么好?什么食物能防癌?……其实,长期轻信过分夸大功能的‘健康食品’、保健品,乃至不辨证盲目的食疗,都可能养生不成反伤身。”
周岱翰提醒,凡事过犹不及。癌症是生命历程中多种危险因素积累造成的,长期偏吃某些所谓“抗癌”的健康食物也会增某类危险因素。国外已经有关于健康食物痴迷综合征的报道。他透露,其实他日常的饮食很简单,多吃应节的新鲜食物,比如当季的蔬果,适量的粗粮,少量的肉、蛋、鱼,均衡配搭,三餐规律,少吃零食,戒烟限酒喝淡茶。
有研究发现,近三、四成的肿瘤发病与包括饮食在内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有关。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主要还看一个“度”,包括量和频率。
比如有报道称腌制类、烧烤类、熏制类的食物有致癌因素,但只要生产合格,如果喜欢吃偶尔吃一点,也不必视为“毒物”那么紧张。
未经辨证别盲目食疗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有条件讲究吃,很多人对食疗越来越感兴趣。周岱翰早年著有《中医肿瘤食疗学》一书,在临床看病时,经常结合病人的体质教他们如何食疗。
“现在的食疗文章很多,其中不少太过片面,甚至用偏激的观点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周教授指出,食疗也有讲究,必须用中医的理论来指导。但现在很多人食疗太随意,根本未辨明自己的症状、分不清是否合适自己,道听途说就跟着吃。他指出,中医强调“阴平阳秘”,体内阴阳若失衡,病邪就“有机可趁”。食疗是指虚、实、寒、热等不同体质的人,在合理辨证的前提下利用不同食材的性味功效、结合现代营养学的研究成果,用合理的烹饪加工食材,达到调整身体阴阳的目的。
用些名贵药材煲点什么汤、炖个什么菜,有一定的滋补作用,如红参、高丽参补气,用于胃寒、脾气虚者。若体壮湿热者多用,则“气有余便是火”,反而无益。
“除了讲辨证,食疗毕竟不同于吃药,菜谱还要好吃,吃的人能够坚持才有用。”周岱翰补充说,虽然药食同源的食材很多,但用于食疗还是要尽量考虑口感,选合适制作的、口感好的食材更容易被有需要的人所接受。
作息
熬夜易伤阴偶尔无大碍
周岱翰强调作息应该遵守四时之序。“自然界万物生长有时序,人的作息起居也应尽量与时序的变换相‘合拍’。”周岱翰说,比如从夏天进入秋天,傍晚日落早一点、早上日出晚一点,作息上也可相应调整,睡得“早”一点、起得晚一点。
古人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实就是使作息与一年四季、一日晨昏的节奏相对同步,这与当时人们的物质条件也有关。
“当然,古人的养生之道我们也不必生搬硬套。”周岱翰坦言自己每晚上睡得不算早。有时下午出诊,病人太多,看到晚上8、9点,回到家吃完饭已经9点多10点,他习惯把当天的报刊看完才休息,但尽量使作息规律点,不要经常熬夜。中医认为熬夜伤阴,但有时写文章至半夜,越写越振奋,虽然辛苦,却很有满足感。
“像这样偶尔熬一夜,第二天补补觉,自觉精神愉悦,对身体不会有大碍。”周岱翰说。但要避免经常彻夜不眠、晨昏颠倒、起居无常,让自己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的状态,以免引起体内阴阳失调,让病邪“有机可趁”。
心态
年岁会增长心态要摆正
“古人说,‘命数延促(长短)在乎己’。如何养生?除了合理的饮食、起居和适当的锻炼,良好的心态其实更重要。”周岱翰认为,调摄好心态、心情才是养生的根本。
“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他很认同《淮南子》中这段对养性、调摄心神、端正心态的精辟论述,也推崇《易经》“乾”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很多学生都听过周教授的这句口头禅,这也是他自己心态的写照——对生活知足常乐,对事业有进取心和责任感,对学问保持谦虚、求索不止。
调摄好心态,这位笑称自己是“70后”的国医大师至今仍坚守在抗癌的临床、教学、科研第一线,除了每周在广州中医院出三个半天的门诊,还参加查房、会诊、讲学,带学生、做科研、写论文……其精力之充沛连身边的年轻学生都自叹不如。
大师小秘诀
养生有“三宝”:
苹果、白粥和清茶
周教授一年四季都有着令年轻人羡慕的红润气色,问起他的养生秘诀,他哈哈大笑:“哪有什么秘诀,有什么吃什么呀!”比如,简简单单的苹果、白粥和清茶,这是他经常向亲朋好友推荐的养生“三宝”。
多年来,周教授形成了每天吃两个苹果的固定生活习惯。在他眼里,不管是进口“蛇果”的还是普通的国产苹果,只要是苹果,营养价值都是一样的,他百吃不烦,并且毫不吝啬地向所有向他求秘诀的人推荐:“如果你觉得不好吃,就把它当药吃嘛!”
周教授指出,现代人在平常饮食中摄入蛋白质过多,这些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从而造成大多数人的体液都呈“酸性”。以往人们体力劳动较多,这些酸性体液可以通过汗水排出体外,但是现代生活方式较少“出汗”的机会,酸性体液就会不断在体内堆积,容易使人感到疲劳乏力。吃苹果看起来简单,其实对缓解这种不良的身体状态作用很大。据介绍,水果中数苹果含有的营养最为齐全,有各种维生素而糖分少,其中最关键是含有的钾离子可以中和酸性体液中的酸根,从而降低体液中的酸性,苹果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亦具有预防癌症的作用。
周教授早餐经常喝白粥。他说,现代人的营养太丰富,吃太多难消化的东西,只会加重肠胃负担,白粥是最易消化又能健肠胃的佳品,早晨喝些热白粥,肠胃熨贴舒畅,有益正气,人也自然精神十足,这么好的养生佳品,当然一日也不能离。
另外,周教授每天还喜欢喝几杯茶。据他介绍,茶叶含有很好的抑癌物质——茶多酚,它能明显抑制细胞突变,而细胞突变很可能就会引起癌症。茶叶中茶多酚含量越高,抑癌的能力就越强。茶叶中的铁观音属青茶,色、香、味兼备,品茗慢咽,满口余香,令人心旷神怡,某些人会因茶碱敏感致心慌心跳——“醉茶”,这些人无福消受,就不能生搬硬套了。
医学指导/国医大师周岱翰教授
文/广州日报记者翁淑贤通讯员方宁、张秋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编辑/吴婉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