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西医面授中医诊断学基础考点总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9-1-12 1:35:30   点击数:
  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望诊

考点★★★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得神

()意义虽病而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2)表现神志清楚,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表情丰富自然;目光明亮,精彩内含;反应灵敏,动作灵活,体态自如;呼吸平稳,肌肉不削。

2.失神

()意义精气大伤,脏腑功能衰败,预后不良。

(2)表现精神委靡,言语不清,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倒而目闭口开;面色晦暗,表情淡漠或呆板;目暗睛迷,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动作失灵,强迫体位;呼吸气微或喘;周身大肉已脱。

.少神

()意义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弱,常见于虚证患者,或病后恢复期患者。

(2)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动作迟缓。

4.假神

()意义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说明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多为临终表现。

(2)表现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声音响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本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考点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

五色

常见病证

意义

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①面色青黑或淡青为阴寒内盛。②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为心阳不振,血脉淤阻。③面色青黄,见于肝郁脾虚,胁下有癥积。④小儿发热,眉间、鼻柱、唇周色青,为热极生风

白色

主虚证(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①面色淡白无华主营血亏虚。②口唇面色白而无华,主失血证或血虚证。③白而虚浮多为阳气不足。④苍白为阴寒内盛之腹痛或阳气暴脱

黄色

主脾虚、湿证

①面色萎黄主脾虚生化不足而失养。②黄胖主脾虚湿困。③黄疸为湿蕴中焦,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肌肤

红色

主热证,格阳证

①满面通红,为外感发热或脏腑阳盛。②午后颧红,多为阴虚内热。③面色苍白时有泛红如妆,为虚阳上越(格阳)

续表

五色

常见病证

意义

黑色

主肾虚、水饮、血瘀

①黑而晦暗为肾阳虚。②黑而浅淡为肾虚水泛,③黑而焦干,为肾精亏耗。④黑而肌肤甲错为瘀血。⑤眼眶周围发黑为肾阳不足,水饮内停,或寒湿下注之带下病

考点★★★目部的脏腑分属

古人将目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脏,归纳为“五轮学说”。

.血络——血轮——心

2.白珠——气轮——肺

.黑珠——风轮——肝

4.瞳仁——水轮——肾

5.眼胞——肉轮——脾

考点4★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目形主病①目窠微肿如蚕新卧起之状,为水肿病初起之征。②目睛下陷窠内,多属五脏六腑精气已衰,病重难治。③眼睛突起而喘是肺胀。④颈肿眼突是瘿肿。

2.目态主病①横目斜视,是肝风内动。②目睛微定,是痰热内闭。③胞睑下垂称睑废,多见于先天不足,脾肾亏虚。④昏睡露睛,多由于脾虚清阳之气不升。⑤瞳仁扩大多属肾精耗竭,为濒死危象,也可见于肝胆风火上扰的绿风内障。⑥瞳仁缩小多属肝胆火炽,或劳损肝肾,虚火上扰,或为中毒。

考点5★★望口之形色和口之动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口之形色

()口角流涎之多属脾虚湿盛;成人见之多为中风口?不能收摄。

(2)口疮唇内和口腔肌膜出现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疼痛,多由心脾二经积热上熏所致。

()口糜口腔肌膜糜烂成片,口气臭秽,多由湿热内郁,上蒸口腔而成。

(4)鹅口疮小儿口腔、舌上出现片状白屑,状如鹅口者,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

2.口之动态

()口张口开而不闭,属虚证。若状如鱼口,但出不入,则为肺气将绝。

(2)口噤口闭而难开,牙关紧急,属实证,多因筋脉拘急所致,可见于中风、痫病、惊风、破伤风等。

()口撮上下口唇紧聚,不能吸吮,可见于小儿脐风。

(4)口?口角向一侧?斜,见于风邪中络,或中风病的中经络。

考点6★★★望齿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牙齿色泽①牙齿干燥:热伤津液。②燥如石:胃热炽盛。③燥如枯骨:肾阴枯涸。

2.牙齿动态①牙关紧急:多属风痰阻络或热极动风。②咬牙啮齿:多为热盛动风。③睡中啮齿:多因胃热或虫积所致,亦可见于常人。

考点7★★望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①牙龈淡白:血虚或失血。②牙龈红肿疼痛:胃火亢盛。

考点8★★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咽部红肿①咽部深红,肿痛明显:肺胃积热。②咽部鲜红娇嫩,疼痛不甚:阴虚火旺。③咽部淡红漫肿:痰湿凝聚所致。

2.白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则出血,白膜随即复生,常因外感火热疫毒所致。

.乳蛾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常因肺胃热盛所致。

4.喉痈咽喉部红肿高突,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常因热毒客于咽喉所致。

考点9★望颈顶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外形

()瘿瘤指颈部结喉处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而上下移动。多因肝郁气结痰凝所致,或因水土失调,痰气搏结所致。

(2)瘰疬指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多由肺肾阴虚,虚火内灼,炼液为痰,结于颈部,或因外感风火时毒,夹痰结于颈部所致。

2.动态颈脉怒张指颈部脉管明显胀大,平卧时更甚,多见于心血瘀阻,肺气壅滞,以及心肾阳衰、水气凌心的病人。

考点0★★望手足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

.四肢抽搐指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交替,动作有力。见于惊风,多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

2.手足拘急多因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手足颤动指双手或下肢颤抖或振摇不定,不能自主,多由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所致,亦可为动风之兆。

4.手足蠕动指手足时时掣动,动作迟缓无力,类似虫之蠕行,多为脾胃气虚,筋脉失养,或阴虚动风所致。

5.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指重病神志不清,病人不自主地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向空,手指时分时合,为病重失神之象。

考点★望斑疹的内容

凡色深红或青紫,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者,为斑

凡色红,点小如粟米,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退色者,为疹

考点2★望水疱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成簇或散在性小水疱

白?

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常兼身热不扬、胸闷脘痞等

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属于湿温病

水疽

粉红色斑丘疹,很快变成椭圆形水疱,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现,大小不等,兼轻度恶寒发热

外感湿热之邪所致,属儿科常见传染病

热气疮

口角、唇边、鼻旁出现成簇粟米大小水疱,灼热痒痛

因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上熏而发

湿疹

周身或局部皮肤现红斑,瘙痒,迅速形成丘疹、水疱,破后渗液,形成红赤湿润之糜烂面

因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而发

考点★★望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发于

皮肉

筋骨

之间

的化

脓性

外科

疾患

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灼热疼痛,易于成脓,属阳证,其特点是未脓易消,已脓易溃,脓液稠黏,疮口易敛

湿热火毒蕴结,气血郁滞而发

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热少痛,难于酿脓,属阴证,其特点是未脓难消,已脓难溃,脓汁稀薄,疮口难敛

气血亏虚,阴寒凝滞而发

患处顶白形小如粟,根硬而深,麻木痒痛,多发于颜面手足,其特点是邪毒深重,易于扩散

外感风邪火毒,毒邪蕴结而发

患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出脓即愈,其特点是病位浅表,症状轻微

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而发

考点4★★★望痰的临床意义

①风疾:泡沫。②寒爽:稀白。③热痰:黄稠。④燥痰:少、黏。⑤湿痰:白、滑、多、易咯。⑥肺痈:咯吐脓血痰。

考点5★★望涕的临床意义

①流清涕:外感风寒。②流浊涕:外感风热。③阵发性清涕量多如注,伴喷嚏频作:鼻鼽,是风寒束于肺卫所致。④久流浊涕,气腥臭:鼻渊,属湿热蕴阻。

考点6★★★望呕吐物的临床意义

①清稀无酸臭味:胃阳虚或寒邪犯胃。②秽浊有酸臭味:邪热犯胃。③吐酸腐食物:伤食。④呕吐黄绿苦水:肝胆郁热或湿热。⑤吐血,色暗红:胃有积热,或肝火犯胃,或胃腑血瘀。

考点7★★★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正常指纹络脉色泽浅红兼紫,隐隐于风关之内,大多不浮露,甚至不明显,多是斜形、单枝、粗细适中。

.红紫辨寒热色鲜红为外感风寒表证;色紫红为热证;色青为痛证、惊风;色紫黑为血络瘀闭,病情危重;色青紫为肝经风热、停食、停痰。

2.淡滞定虚实色淡为虚,晦暗为实。

.浮沉分表里浮现明显为病邪在表,病轻易治;沉隐不显为病邪在里,病重难治。

4.三关测轻重风关以内,为邪在络;在气关,为邪在经;在命关,为邪入脏;透关射甲,即指纹一直延至指端爪甲,预后不良,病情凶险。

第二单元望舌

考点★★舌色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

①气血两虚:淡白而稍小。②阳虚寒证:淡白湿润或胖嫩。③脱血夺气:枯白舌。

2.红舌主热证。

①实热:兼黄厚苔。②虚热:少苔或无苔。③心火:舌尖红。④肝胆火:舌边红。

.绛舌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①里热亢盛:舌绛有苔。②阴虚火旺:舌绛,少或无苔。

4.紫舌主血行不畅。

①热:绛紫而干枯少津。②寒:淡紫或青紫湿润。③血瘀:舌暗紫,有瘀点、瘀斑。

考点2★★舌形

.老嫩

()老舌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主实证、热证。

(2)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主虚证、寒证。

2.胖瘦①胖大:主水湿痰饮。②瘦薄:主气血两虚和阴虚火旺。③舌淡而瘦薄:气血两虚。④舌红绛而瘦薄:阴虚火旺。

.点刺皆主热盛,芒刺越多,热邪越盛。

4.裂纹舌①舌红绛而有裂纹,多属热盛伤津。②舌淡白而有裂纹,多为血虚不润。③舌淡白胖嫩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者,多属脾虚湿侵。

5.齿痕舌主脾虚、水湿内盛。

考点★★★舌态

.强硬主热、痰、风。

①热陷心包:舌红绛而强硬。②痰浊内阻:舌胖大,有厚腻苔而强硬。③中风:舌体?斜而强硬。

2.痿软主阴液亏损或气血两虚。

.颤动主肝风内动。

4.?斜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5.吐弄均主心脾有热。

吐舌和弄舌的区别:吐舌为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为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低下。

6.短缩病情危重的征象。

①寒:淡白或青紫,湿润而短缩。②热:色红绛而短缩。③痰:舌胖大,苔厚腻而短缩。④虚:舌淡白,胖嫩而短缩。

考点4★★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短而细,舌色偏淡者,多属气血不足,脉络不充。

2.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有大小不等的结节等,皆为血瘀的征象。

考点5★★★苔质

.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薄苔主健康人,或病在表,病情轻。

(2)厚苔主食浊、痰湿,或病在里,病情较重。

2.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滑苔为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痰饮,主湿。

(2)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

()糙苔由燥苔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伤津之重证。

.腐腻主要测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腐苔苔质疏松前厚,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在舌面上,极易脱落。主食积、痰浊、内痈。

(2)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擦之不去,刮之不脱。主湿浊、痰饮、食积。

4.剥(落)苔由于胃气、胃阴亏损。

()地图舌舌苔剥落呈地图状,边缘凸起。

(2)镜面舌舌苔全部剥落,舌面光洁如镜。

()类剥苔剥落处可见新生颗粒。

5.真、假苔

()真苔舌苔坚敛着实,紧贴于舌面,不易脱落。表示有胃气,也称有根苔。

(2)假苔舌苔不着实,似浮涂于舌面上,刮之即去。表示胃气已衰,也称无根苔。

考点6★★苔色

.白苔主表证、寒证,特殊情况下热证。

①表证:薄白苔。②寒证:舌苔白而湿润。③热证:积粉苔。

2.黄苔主热证、里证。苔色越黄,热邪越重。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

黄腻苔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灰黑苔主热极,寒盛。无论寒热均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①热极津枯:苔灰黑而燥裂。②阳虚寒盛:苔灰黑而润滑。

第三单元闻诊

考点★★音哑与失音

.新病属实证(金实不鸣)因外感风寒或风热,或痰浊壅滞。

2.久病属虚证(金破不鸣)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肺,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考点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谵语指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症状,属实证。为热扰心神。

2.郑声指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的症状。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见于多种疾病的晚期、危重阶段。

.独语指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的症状。多因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或气郁痰阻,蒙蔽心神所致,属阴证。常见于癫证、郁证。

4.错语指病人神识清楚而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的症状。虚证多与心气虚弱,神气不足有关。实证多为痰浊、瘀血、气滞阻碍心窍所致。

考点★★★咳嗽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咳声重浊或紧闷外感风寒湿(寒咳)。

2.咳声清脆,少痰或无痰外感燥热(燥咳)。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肺热(热咳)。

4.咳有痰声,痰多易咯痰湿阻肺(湿咳)。

5.百日咳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终止时有鹭鸶鸟叫声。此为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

6.白喉咳声如犬吠,为感受疫毒所致。

考点4★★胃肠异常声音

.呕吐①吐势徐缓,声音微弱:虚寒呕吐。②吐势较急,声音响亮:实热呕吐。③呕吐呈喷射状:热扰神明。④呕吐酸腐味的食糜:食滞胃脘。

2.呃逆①呃声高亢、声响有力为实证、热证。②呃声低沉、气弱无力为虚证、寒证。③在急、慢性病之严重阶段出现呃逆,为病势转向危重,谓之“土败胃绝”。

.嗳气①食滞胃脘:嗳出酸腐气味。②肝气犯胃:嗳气随情志变化而增减。③脾胃虚弱:嗳声低沉断续。

考点5★★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病室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类疾病。

2.病室有血腥味,病者多患失血。

.病室散有腐臭气,病者多患溃腐疮疡。

4.病室尸臭,多为脏腑衰败,病情重笃。

5.病室有尿臊气(氨气味),见于肾衰。

6.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酮体气昧),多见于消渴危重病证。

7.病室有蒜臭气味,多见于有机磷中毒。

第四单元问诊

考点★★问寒热

.恶寒发热①恶寒重发热轻:主风寒表证。②发热重恶寒轻:主风热表证。③发热轻而恶风:主伤风表证。

2.但寒不热①新病恶寒:主要见于里实寒证。②久病畏寒:主要见于里虚寒证。

.但热不寒

()壮热高热持续不退,属里实热证。

(2)潮热①日晡潮热:下午~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常见于阳明腑实证。②午后或夜间潮热:午后或夜间有低热,多属阴虚火旺所致。

4.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2)寒热往来有定时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的,常见于疟疾。

考点2★★特殊汗出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自汗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

2.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见于阴虚证。

.绝汗病情危重时大汗不止见于亡阴或亡阳。

4.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为正邪剧争所致。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考点★★★问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①胀痛:气滞。但头目胀痛,则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所致。②刺痛:血瘀。③冷痛:寒证。④灼痛:热证。⑤重痛:湿邪留滞。⑥酸痛:风湿侵袭、气血虚所致。⑦绞痛:寒邪凝滞或有形实邪阻闭气机。⑧空痛:气血亏虚所致。⑨隐痛:虚证。⑩走窜痛:肝气郁滞或风邪所致。

考点4★★问头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①阳明经头痛:前额连眉棱骨痛。②少阳经头痛:头两侧痛。③太阳经头痛:后头部连项痛。④厥阴经头痛:巅顶痛。

考点5★★★问头晕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

.头晕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者,多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所致。

2.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者,多因气血亏虚所致。

.头晕而重,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

4.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髓海失养所致。

5.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因瘀血阻滞脑络所致。

考点6★★★耳鸣、耳聋的病机

.实证突发耳鸣,声大,按之尤甚,或耳暴聋。可因肝胆火扰、肝阳上亢,或痰火壅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毒伤耳所致。

2.虚证渐起耳鸣,声小,按之可减或耳渐聋。可因肾精、脾气或肝阴血不足,耳窍失养所致。

考点7★★目昏、雀盲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昏视物昏暗,模糊不清。

2.雀盲每至黄昏以后视力减退,视物不清。

.目昏和雀盲皆为肝肾精血不足所致

考点8★★★问饮食与口味

.口渴与饮水

()口不渴多见于寒证,或没有明显的热邪。

(2)口渴多饮指口渴明显,饮水量多。①若口渴喜冷饮,为里实热证。②若口渴多饮,伴有食多、尿多、消瘦,为消渴病,属肾阴虚。③剧烈汗、吐、下后出现口渴多饮,为津伤欲引水自救。

()渴不多饮多见于四种情况:①痰饮水湿内停。②湿热内困。③热入营血。④瘀血(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

2.食欲与食量

()消谷善饥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

(2)饥不欲食多属胃阴虚证。

.口味

()口淡多见于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及寒邪犯胃。

(2)口甜多因湿热蕴脾。口甜而少食、神疲乏力者,多属脾气亏虚。

()口黏腻常见于痰热内盛、湿热中阻及寒湿困脾。

(4)口酸多见于伤食、肝胃郁热等。

(5)口苦多见于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6)口涩多与舌燥同时出现。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气火上逆所致。

(7)口咸多认为是肾病及寒水上泛之故。

考点9★大便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多见于脾虚和肾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2)溏结不调时干时稀:肝郁脾虚;先干后稀:脾胃气虚。

()下利脓血痢疾或肠癌。

(4)便血若便黑如柏油是远血,血来自胃脘;若便血鲜红是近血,血来自肛门附近。

2.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见于大肠湿热。

(2)里急后重即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见于痢疾,为大肠湿热。

()排便不爽泻下如黄糜而黏滞不爽者为大肠湿热;排出不爽伴抑郁易怒为肝郁脾虚;腹泻不爽伴大便酸腐臭秽为食积化腐。

考点0★小便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尿次异常

()尿频数频数量少色赤而急迫:下焦湿热;频数量多色清而长:肾阳虚或肾气不固。

(2)癃闭点滴而出为癃;点滴不出为闭。实:湿热、瘀血、砂石;虚:肾阳虚、肾阴虚。

2.排尿感异常

()尿道涩痛湿热内蕴、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肝郁气滞,阴虚火旺、中气下陷等致。

(2)余溺不尽(即排尿后小便点滴不禁)肾阳亏虚,肾气不固。

()小便失禁多因肾气亏虚,下元不固,或脾虚气陷,或膀胱虚寒。

(4)遣尿肾气不固。

考点★带下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白带色白,量多,质稀,多属脾肾阳虚。

2.黄带色黄,质稠,臭秽,多属湿热下注。

第五单元脉诊

考点★★常见病脉归类

共同

特点

相类脉

脉名

脉象

主病

轻取

即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热盛

浮细无力而软

虚证,湿困

浮取散漫而无根,伴至数或脉力不匀

元气离散,脏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浮而搏指,中空边坚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重按

始得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

重按推至筋骨始得

邪闭,厥病,痛极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沉按实大弦长

阴寒内积,疝气,癥积

续表

共同

特点

相类脉

脉名

脉象

主病

—息不足四至

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病,脾胃虚弱,亦见于平人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

精伤,血少,气滞,血瘀,痰食内停

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息五至以上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热证,亦主里虚证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热充盛,瘀滞,痰食停积,脏气衰败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疼痈,惊恐

应指

无力

举按无力,应指松软

气血两虚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气血俱虚,湿证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气血大虚,阳气暴脱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续表

共同

特点

相类脉

脉名

脉象

主病

应指

有力

举按充实而有力

实证,平人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等,老年健康者

绷急弹指,状如转索

实寒证,疼痛,宿食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气有余,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

健康人,病进

第六单元八纲辨证

考点★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考点2★★★表证和里证的鉴别

.表证

()特点见于外感病初期,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

(2)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打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或咳嗽、气喘,舌淡红,苔薄,脉浮。

2.里证

()特点病位深,临床表现复杂,非表即里。

(2)临床表现无新起恶寒发热并见,以脏腑症状为主要表现。

.表里证鉴别要点

()病程新病、病程短:表证;久病、病程长:里证。

(2)症状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表证;但发热或但恶寒:里证。

()舌脉舌苔常无变化,脉浮:表证;舌质、舌苔常有变化,脉不浮或沉:里证。

考点★寒热证鉴别要点

鉴别特点

寒证

热证

寒热喜恶

恶寒喜温

恶热喜凉

口渴情况

不渴

渴喜冷饮

面色

四肢

大便

稀溏

秘结

小便

清长

短赤

舌象

舌淡,苔白润

舌红,苔黄

脉象

迟或紧

考点4★★虚证、实证的鉴别

鉴别要点

虚证

实证

病程

长(久病)

短(新病〉

体质

多虚弱

多壮实

精神

委靡

兴奋

声息

声低息微

声高气粗

疼痛情况

喜按

拒按

胸腹胀满情况

按之不痛,胀满时减

按之疼痛,胀满不减

发热情况

五心烦热,午后微热

蒸蒸壮热

恶寒情况

畏寒,得衣近火则减

恶寒,添衣加被不减

舌象

质嫩,苔少或无苔

质老,苔厚腻

脉象

无力

有力

考点5★★阴虚证与阳虚证的临床表现

.阳虚证病久体弱,以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恍白、舌淡胖为主。

2.阴虚证两颧潮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

考点6★★★亡阴证与亡阳证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亡阳证

亡阴证

汗液

稀冷如水、味淡

黏热如油、味咸

寒热

身冷畏寒

身热恶热

四肢

厥逆

温和

面色

苍白

面赤颧红

气息

微弱

息粗

口渴

不渴或欲饮热

口渴饮冷

唇舌象

唇舌淡白、苔白润

唇舌干红

脉象

脉微欲绝

细数、疾而无力

考点7★★★寒热真假

.真热假寒

()真热身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

(2)假寒四肢厥冷,却不欲近衣被。

2.真寒假热

()真寒精神委靡,形体倦怠,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2)假热面红、口渴、身热、脉大。

面红但如妆;口虽渴但喜热饮,饮量不多;身虽热,但喜近衣取暖;脉虽大,但无力。

第七单元病因辨证

考点★★六淫辨证

.风淫证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证);或有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风邪犯肺证);或为突发皮肤瘙痒、丘疹(风客肌肤证);或肢体肌肤麻木、强直、痉挛,四肢抽搐,口眼?斜,角弓反张(风邪中络证);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风水相搏证)。

2.寒淫证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痛,鼻塞,或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咳嗽哮喘,咯痰稀白,或为脘腹疼痛,呕吐,肠鸣泄泻;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口不渴,小便清长,面色白或青,舌苔白,脉弦紧或伏等。

.暑淫证分为伤暑和中暑两类。

()伤暑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数。

(2)中暑发热,猝然昏倒,大汗淋漓,口渴,气急,甚或神昏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4.湿淫证

()伤湿头胀痛,胸闷,口不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

(2)冒湿首如裹,遍体不舒,四肢懈怠,脉来濡弱。

5.燥淫证皮肤干燥,甚则皲裂、脱屑,口唇、鼻孔、咽喉干燥,口渴饮水,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小便短黄(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或见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燥易伤肺),脉象偏浮。燥有凉燥与温燥之分。

()凉燥临床表现为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浮。

(2)温燥临床表现为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逆胸痛,甚者痰中带血,咳嗽鼻干,舌干苔黄,脉浮数。

6.火热证

()一般热象发热恶热,烦躁,口渴喜饮,汗多,大便秘结,小便短黄,面色赤,舌穿或绛,苔黄,干燥或灰黑,脉数有力。

(2)特殊热象神昏、谵语(热扰心神);惊厥、抽搐(热炽筋挛);吐血、衄血(血热妄行);痈肿疮疡(热盛肉腐)。

第八单元气血津液辨证

考点★★★气病辨证的要点

.气虚证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2.气陷证气虚证+下陷症状,(脘腹坠胀、内脏下垂)。

.气不固证气虚证+自汗,或大便、小便、经血、精液、胎元等不固。

4.气脱证病势危重,见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

5.气滞证可见胸胁脘腹或损伤部位的胀闷、疼痛,疼痛的性质为胀痛、窜痛、攻痛。

6.气逆证以咳、喘、呕、呃、眩、厥为特征。

7.气闭证突发昏厥或绞痛、二便闭塞、息粗、脉实。

考点2★★★血病辨证的要点

.血虚证面、睑、唇、舌色白,脉细。

2.血脱证有血液严重损失的病史,以面色苍白、心悸、脉微或芤为主要表现。

.血瘀证固定刺痛、肿块、出血、瘀血色脉征(舌有紫色斑点、舌下络脉曲张)。

4.血热证出血(如咳、吐、尿、便血,月经提前、量多)+热象(舌红绛,脉弦数)。

5.血寒证寒象(手足或少腹冷痛,喜暖畏寒,苔白)+瘀血(肤色紫暗,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

考点★★★气血同病类证辨证

.气虚血瘀证气虚证+血瘀证。

2.气滞血瘀证气滞证+血瘀证。

.气血两虚证气虚证+血虚证。

4.气不摄血证气虚症状+慢性出血。

5.气随血脱证大出血+亡阳证。

考点4★★津液类证辩证

.痰证①咳喘,咯痰,胸闷(肺)。②脘痞不舒,纳呆恶心,呕吐痰涎,头晕目眩(胃)。③神昏癫狂,喉中痰鸣(心)。④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瘰疬气瘿,痰核乳癖,喉中异物感(皮肤经络)。

辨证要点: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

2.饮证

()饮停胃肠脘痞腹胀,泛吐清水,水走肠间,沥沥有声,食欲减退。

(2)饮停胸胁胸胁胀满,咳喘引痛,气短息促。

()饮伴肌肤肢体疼痛沉重而肿,小便不利。

(4)饮停于肺咳逆喘息,胸闷短气,甚则倚息不能平卧,面部可见浮肿,喉中痰鸣,痰液清稀,色白量多,呈泡沫状,心悸,舌淡,苔白滑,脉弦。

.水停证水肿或腹水。

4.津液亏虚证肌肤、口、唇、舌、咽干燥,尿少便干。

第九单元脏腑辨证

考点★★★心病辩证

.心气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气虚表现。

2.心阳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或心痛+阳虚表现。

.心阳虚脱证心阳虚证表现+亡阳表现。

4.心血虚证心悸,失眠多梦+血虚表现。

5.心阴虚证心悸,失眠多梦+阴虚表现。

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但血虚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阴虚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

6.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胸闷,心痛。

()瘀血以刺痛为特点,伴见瘀血征象。

(2)痰浊以闷痛为特点,伴见痰盛征象。

()寒凝以痛剧、突发、得温痛减为特点,伴寒象。

(4)气滞以胀痛为特点,发作与情志有关。

7.痰蒙心神证神志异常(神志抑郁,错乱,痴呆,昏迷)+痰浊内盛(苔白腻,脉滑)。

8.痰火扰神证神志异常(神志狂躁,神昏谵语)+痰火内盛(苔黄腻,脉滑数)。

此较:痰蒙心神为抑郁;疲火扰神为狂躁。

9.心火亢盛证心的特异性热象+—般火热表现。

()心的特异性热象①神志:烦、失眠、狂、昏、谵。②舌:舌尖红、舌生疮。③小便:赤、涩、灼、痛。

(2)—般火热表现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脉数有力。

0.瘀阻脑络证头痛、头晕+瘀血表现(舌紫)。

.小肠实热证小便赤涩灼痛+心火炽盛表现。

考点2★★★肺病辨证

.肺气虚证咳喘无方,痰清稀+气虚表现。

2.肺阴虚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阴虚表现。

.风寒犯肺证咳嗽,痰稀白+风寒表现(脉浮紧)。

4.风热犯肺证咳嗽,痰少色黄+风热表证表现(脉浮数)。

5.燥邪犯肺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干燥症状。

6.寒痰阻肺证咳喘,痰白量多易咳+实寒表现。

7.肺热炽盛证咳喘气粗,鼻翼扇动+实热表现。

8.痰热壅肺证咳喘,痰多黄稠,苔黄腻+实热表现。

9.饮停胸胁证胸廓饱满,胸胁部胀闷或痛。

0.风水相搏证突起头面浮肿+表证(脉浮)。

.肠道湿热证痢疾或泄泻+湿热表现(苔黄腻,脉滑数)。

2.肠热腑实证大便秘结+里实热表现。

.肠燥津亏证大便干燥+津亏表现。

考点★★★脾病辨证

.脾气虚证食少,腹胀,便溏+气虚表现。

2.脾虚气陷证脾气虚+下陷症状(脘腹坠胀,便意频数,肛门重坠,内脏下垂)。

.脾阳虚证食少,腹胀,便溏+虚寒表现。

4.脾不统血证脾气虚表现+慢性出血。

5.寒湿困脾证腹胀,纳呆,呕恶+舌苔白滑或白腻。

6.湿热蘊脾证腹胀,纳呆,呕恶+舌质红,苔黄腻。

考点4★★★胃病辨证

.胃气虚证胃脘痞满,隐痛+气虚表现。

2.胃阳虚证胃脘冷痛+阳虚表现。

.胃阴虚证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津伤。

4.胃热炽盛证胃脘灼痛+一般热证表现。

5.寒饮停胃证脘腹痞胀,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痰涎+一般寒证表现。

6.寒滞胃肠证胃脘、腹部冷痛,痛势急剧。

7.食滞胃肠证脘腹痞胀疼痛,呕泻酸馊腐臭食物。

8.胃肠气滞证脘腹胀痛走窜,暧气,肠鸣,矢气。

考点5★★★肝病辨证

.肝血虚证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爪甲不荣、经少+血虚表现。

2.肝阴虚证头晕、目涩、胁痛+阴虚表现。

比较:肝血虚与肝阴虚均属肝的虚证,均有头晕等表现。但前者为血虚,无热象,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

.肝郁气滯证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

4.肝火炽盛证肝经实火炽盛特异性症状(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一般火热症状。

5.肝阳上亢证头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

特点:上盛下虚,本虚标实(肝阳亢于上,肾阴亏于下)。

比较:肝火炽盛证属火热过盛的实证,多由火热之邪侵扰或气郁化火所致,以发热、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脉数等热证为主要表现。肝阳上充证为用阳太过,阳亢耗阴,上盛下虚的虚实夹杂证,以眩晕、面赤、烦躁、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

6.肝风内动证

()肝阳化风眩晕欲仆,头摇肢颤,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

(2)热极生风高热+抽搐(手足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牙关紧闭)。

()阴虚动风肝阴虚+手足蠕动。

(4)血虚生风肝血虚+手足震颤。

7.寒滞肝脉证少腹、阴部或巅顶部位冷痛+实寒症状。

8.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身目发黄,阴部瘙痒+湿热症状(苔黄腻,脉弦滑数)。

9.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惊悸不宁,失眠,眩晕,苔腻或滑。

考点6★★★肾病辩证

.肾阳虚证腰膝酸冷、性欲减退、夜尿多+阳虚症状。

2.肾虚水泛证水肿下肢为甚+肾阳虚症状。

.肾阴虚证腰酸耳鸣+阴虚症状。

4.肾精不足证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无明显寒象和热象。

5.肾气不固证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元不固+气虚症状。

6.膀胱湿热证尿频尿急,排尿灼痛+湿热症状(苔黄腻)。

考点7★★★脏腑兼证辨证

.心肾不交证心烦失眠,惊悸,腰膝酸软,梦遗+阴虚症状。

2.心肾阳虚证心悸,水肿+阳虚症状。

.心肺气虚证咳喘,心悸+气虚症状。

4.心脾气血虚证心悸失眠,食少腹胸便溏+气血两虚症状。

5.心肝血虚证心悸,多梦,视物模糊,眩晕,肢麻+血虚之象。

6.脾肺气虚证食少,腹胀,便溏,咳喘气短+气虚症状。

7.肺肾气虚证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腰膝酸软+气虚症状。

8.肺肾阴虚证干咳少痰,腰膝酸软,遗精+阴虚症状。

9.肝火犯肺证咳嗽痰黄或咳血,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实热症状。

0.肝胃不和证肝郁,胁肋胀满疼痛,情绪抑郁+胃失和降症状(暧气吞酸)。

.肝脾不调证肝郁(胸胁作痛,情志抑郁)+脾虚(腹胀便溏)。

I2.肝肾阴虚证腰酸,胁痛,耳鸣,遗精,眩晕+阴虚症状。

I.脾肾阳虚证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阳虚症状。

第十单元六经辨证

考点★★太阳病证

.太阳病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本证

()太阳中风证①辨证要点:恶风,汗出,脉浮缓。②治法:调和营卫,祛风解肌。③代表方剂:桂枝汤。

(2)太阳伤寒证辨证要点: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②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③代表方剂:麻黄汤。

.太阳病变证栀子豉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真武汤证。

考点2★★阳明病证

.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2.阳明病热证①辨证要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②治法:辛寒清热。③代表方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病实证①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②治法:攻下实热,荡涤燥结。③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

考点★少阳病证(半表半里)

.少阳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少阳病本证①辨证要点:寒热往来,胸胁苦满。②治法:和解少阳。③代表方剂:小柴胡汤。

.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考点4★★太阴病证(脾阳虚+寒通)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2.太阴病本证①辨证要点:腹满时痛,腹泻。②治法:温中健脾,散寒燥湿。③代表方剂:四逆汤或理中汤。

考点5★★少阴病证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少阴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

.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心肾阴虚)。

考点6★★厥阴病证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疼热,饥而不欲食。

2.厥阴病寒热错杂证①辨证要点: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②治法:清上温下,安蛔止痛。③代表方剂:乌梅丸。

.厥阴病寒证①辨证要点:手足厥寒,脉细欲绝。②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脉。③代表方剂:当归四逆汤。

考点7★六经病证的传变

.传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称为“传经”。其中若按伤寒六经的顺序相传,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称为“循经传”;若是隔一经或两经以上相传,称为“越经传”;若相互表里的两经相传,称为“表里传”,如太阳病证传变为少阴病证等。

2.直中伤寒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病邪直入于主阴者,称为“直中”。

.合病伤寒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病证,称为“合病”。

4.并病伤寒凡一经病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称为“并病”。

第十—单元卫气营血辨证

考点★卫分证(风热表证)

.风热犯卫证①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②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代表方剂:银翘散。

2.燥热犯卫证①辨证要点: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②治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③代表方剂:桑杏汤。

考点2★气分证

.辨证要点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邪热壅肺证①辨证要点: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②治法:清热宣肺平喘。③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

.热扰胸膈证①辨证要点:心烦懊侬、坐卧不安。②治法:清宣郁热。③代表方剂:栀子豉汤。

4.热结肠道证①辨证要点: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②治法: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③代表方剂:导赤承气汤。

考点★营分证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

2.热灼营阴证①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②治法: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③代表方剂: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①辨证要点:身灼热、神昏谵语。②治法:清心开窍。③代表方剂: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考点4★血分证

.辨证要点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

2.热盛动血证①辨证要点: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②治法:凉血散血,清热解毒。③代表方剂:犀角地黄汤。

.热盛动风证①辨证要点: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②治法:凉肝息风。③代表方剂:羚角钩藤汤。

4.热盛伤阴证①辨证要点: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②治法:育阴清热。③代表方剂:黄连阿胶汤。

鉴别:“身热夜甚”是营分证、血分证区别于气分证的特点。血分证、营分证常难分别,但血分证多有出血。

第十二单元三焦辨证

考点★上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语神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考点2★中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或邪从湿化,以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考点★下焦病证

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疭、舌绛苔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执业医师笔试考试时间:8月26-27日

基础不好怎么办?还没复习怎么办?时间不够怎么办?.......最近好多人应该都在头疼笔试问题,下面小编就来告诉大家破解的方法~~~

年医路行带你笔试过关,28天全封闭式修炼,锻造过关能人!医路行抢先一步,医考冲刺,集训VIP班火热报名中!决战医师考试,从现在开始!医路行,医考路上与您一路同行!

一:全程名师倾心授课,基础强化,考点串讲,考题解析,考前冲刺,全面带你备考!

二:酒店会议室授课,环境舒适保障学习效果!

三:管家式陪同,封闭教学管理,全脱产学习个月!四:学员只需要另交¥元

非学员¥元(学费比同行低70%)

五:考不过全额退费!考不过全额退费!考不过全额退费!(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医路行官方联系李怀

李怀

梁老师

医路行,医考路上与你一路同行!

扫描图中







































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专科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zyys/160121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