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模式的古今变迁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9-2-13 1:36:58   点击数:
  

古老中医教育模式——家传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和生产中发现了医药知识,并相应地产生了最原始的医学教育形式:口传心授。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和医药知识经验的增多,口传心授被家族和师徒相传的中医教育形式取代。南北朝时期著名医家钱塘人(今杭州)徐之才,从他的五世祖徐熙以下传至他的兄弟,六代之中就有十一个名医,是我国中医教育史有案可稽的最早的家族相传式中医教育的实例。中医的家传包括父子、叔侄和兄弟等,一般由长者担负教育责任以继承家学。由于世代相传的医疗经验的积累,知识就比较专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很多中医专科和中医世家,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名医。如浙江的归安(今湖州一带)凌氏针灸流传十五代,宁波陆氏伤科与宋氏妇科、绍兴钱氏女科、桐乡陈木扇女科等等也相传多代。浙江明代针灸学大家杨继洲(巨洲人)和外科名医陈司成(海宁人)、清代本草学大家赵学敏(杭州人)和伤寒学大家俞根初(绍兴人)等都是名医世家。他们所创制的行之有效的家传医疗经验与方药,为中医宝库增添了光彩,家传式的中医教育形式后世一直沿用下来。

传统中医教育模式——师带徒

伴随家传式中医教育出现的是名医带徒的师承教育。这种中医教育形式越过了“医术秘不外传”的雷池,扩大了医学流传的范围,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医家,适应了民众防治疾病的需求。许多医家在传授时结合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见解发挥前人的学术,相继各树一帜,各成一说,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中医流派,促进了医学的争论、交流与发展。比如浙江南宋时期仁和(今杭州)人稽清,擅长正骨术,因而名声很大,时间一长人们反而忘记了他的名字,只知有位“稽接骨”。他先是在江浙一带行医,后来年纪大了,就在山阴(今绍兴)定居。由于骨伤病人较多,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家人又不在身边,于是就招收了几个学徒作帮手。这几个学徒出师后又分别收门传授稽清的骨伤科技术,就这样师徒相授数十代,经历了八百余年,至今在浙东一带仍很有影响。因为骨伤病人不易行动,稽氏传人大都经常主动去各地“巡医”,方便患者就治。只是每逢农历三、六、九、十三、十六、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九日才在绍兴的诊所接治病人,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就把稽氏伤科称作“三六九伤科”。古代名医在接收徒弟时都要经过十分精心的挑选,要求徒弟聪慧、勤奋、诚信,并且有良好的品德,而弟子为了寻求名师,更是不辞辛劳,遍地求访。

早期官办中医教育模式——学堂

家传、带徒及讲学等民间中医教育形式对于继承历代医家学术经验,培养中医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也值得借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它们培养的医家在数量上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给政府的考核与管理带来了难度。于是,官办的中医教育机构相继出现。据《唐六典》卷十四记载,“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可见,公元年的刘宋王朝即创建了政府的医学教育机构。以后,北魏、隋朝设太医、博士、助教等官职来管理医学教育。

我国官办医学教育昌盛时期是唐代,当时有中央与地方两级医学教育制度。中央级称“太医署”,规模很大,有师生三、四百人;地方上如长安(西安)、洛阳、太原等都督府均开办医学,各州普遍设置医学博士和医学助教。宋代设“太医局”管理医学教育,初期以科举方法考选医生,公元年在京城建立专门学校,有各科学员80多人,规模很小。后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举办学校培养人才,医学教育才开始发展。据《宋会要辑稿》和《元丰备对》两书记载,当时太医局学生有余人,学习内容分九个科,这时的教育方针重视实习训练,强调从临床中获取知识经验,所以医学生要轮流为其他三学(太学、律学、武学)学生及京城的军人治病,并要求记录治疗过程与结果。

浙江官办的中医教育机构出现在南宋。北宋迁都临安(现杭州)后,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便南移至江浙一带。南宋绍兴年间,朝廷设立了翰林官医局,由它负责医学教育,设医学堂。它的主要职责是为朝廷培养太医。据《梦梁录》记载,医学堂的遗址在通江桥北,老百姓沿用老习惯,称它太医局。学堂设大方脉和小方脉科,前者的教材为《素问》、《难经》、《伤寒论》和《巢氏病源》等;后者为《难经》、《巢氏病源》和《太平圣惠方》等,有四名翰林官医局的医官被调到学堂负责管理,他们被称为“教授”。学生的编额为二百五十人,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由政府负担。称“斋生”,学生的住宿和伙食条件很丰厚,不过该校的考试制度非常严格,稍有懈怠就可能被淘汰。而且虽为医校,但儒家正统的气息十分浓厚,上至学校的制度,下到学生的制服都效法礼部领导下的太学。

元代的医学教育基本依照两宋旧制,设“医学提举司”专管医学教育,在恢复中央医学教育的第二年,医院副使王安仁悬带金牌到全国各地督查医学教育,凡未办学的当即开办,校址大多设在各州府的三皇庙内,同时还制定选择医学教授的标准与条例。明清的医学教育大体上也是继承宋元以来的体制,医院管理医学教育。但明清医官多为世袭,太医院所设的医学教习所学员大多为医官子弟。《明史?职官志》中说:“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所以弊端很多,政府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已大不如前。鸦片战争后,由于清廷腐败,国力衰退加快,特别是西方医学医院与举办医学院校,官办的中医教育已徒具形式,在中医人才培养上已基本不起作用了。

近代中医教育模式——学校

辛亥革命后,我国中医界的许多仁人志士为拯救祖国医学,冲破重重阻力,并汲取西方教育先进理念,开始举办具有现代教育模式的中医学校,浙江中医界的作为尤其可圈可点,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年,温州徐定超时任京师医学堂总教习,、京师神州医药会会长,在所撰《伤寒论讲义:序言》即呼吁:“以一二人之学而欲以活人,其所活者能有几人耶?”他大力提倡开办医学以造就中医人才为民造福。民国建立伊始,绍兴丁泽同即呈文大总统,要求:“振兴国医,以重四百兆民命起见”,建议创办中医学校。辛亥革命先驱者,余杭章太炎于年任苏州国医学校名誉校长时,在《三三医报》、《中医杂志》等刊物上发表近百余篇倡导国医改革,包括兴办中医教育的论文。平阳徐润之,向民国教育司建议“为今之计,务须各省创办中西学专科学校,或附设为中学,添聘中西教员,将国内医生统加考核……”民国期间,浙江各地先后建立了10余所中医学校,形成了近代现代浙江中医教育的高潮。

1.松龄医学堂:年(清宣统元年)建立于平阳县。创办人徐润之号松龄,生于年,卒于年。徐润之出身于“五世明经四岐黄”的中医世家,家学渊源,学验俱丰,并提倡中西医汇通,为晚清革新派医家。他十分重视中医教育,认为必须要有自己的学校,中医事业才能自强。戊戌变法之后,受维新思潮影响,更有志于办学兴医。据《松龄医铎》记载,该校办学方针是“创办中西医学专门学校”,故“延订教习必以兼通中西医籍,于西法实有经验或中医具有专长者”,“将古今医书及中译西籍,再加研究,编为课本”。该校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中西医结合学校,惜年代较远,尚无详情可考。

2.浙江中医专门学校:年建立于杭州,由浙江药业公司创办,年起正式招生。首任校长傅嬾园,兼医务主任。傅嬾园,字篦笙,山阴(今绍兴)人。曾为清孝廉、睦州教谕。民国初,返故乡行医并带徒,医名很大。任该校校长期间亲自授课,编撰讲义有《众难学讲义》、《嬾园医案》、《嬾园医话录》。继任校长为范耀雯,专职教师有陈道隆、杨则民、何公旦、邢诵华、许勉斋等著名医家。学制5年,分预科和本科。入学资历必须是初中毕业。该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注重结合现代科学,除中医基础理论与临症各科外,还开有解剖、生理、医学通论等西医课和国文、伦理、理化及体育等课。考试制度严格,每学期、学年末均有考试,且分甲、乙、丙、丁四等登记。毕业考试分为理论与实习两个方面,后者还分成“处方实习”与“临床见习”二步:先由教师提出病案,学生处方,如合格方能进入临床见习,即直接面对患者处方。可见,该校在办学的各方面都较严谨和正规,后亦因日寇侵华停办,历时21年,共招生20个班,毕业人,其中徐究仁、俞修源、楼竹林、寿之恺、王治华、方祖琦、郑惠中、王振乾、高德明等都是民国期间省内外颇有影响者。尤其是高德明,曾被民国政府聘为卫生部中央委员会委员、医院副院长、《新中华医药杂志》主编。

3.温州国医国学社:年建立于温州,创办人池仲霖,字源瀚,又名虬,晚号苏翁,生于清同治十年(公元年),卒于年,曾为清孝廉,福建崇安、松溪等县知事,晚年退身仕途,以医为业。所办学校,重视国学与中医的密切关系,强调掌握“国学”是学中医的基础。学校学制3年,分住读、走读两班,每班20人。上午授课,下午治疗实习,晚上讲授国学。课本采用《伤寒来苏集》、《温病条辨》、《世补斋医书》等较通俗的中医著作。年,因池氏逝世,学校停办。

4.温州国医学校:年建立于温州,创办人为金慎之、潘澄濂。金慎之,原名志康,字任之,生于年,卒于年,医院学堂深造,擅长内科,性格怪僻、为人不拘小节,时人称为“金癫”,并以此称呼闻名于浙南各地。学校学制四年,以讲授中医经典为主,并开有解剖、生理等课。共招4期学生,每期20余人。该校系金、潘等个人集资所办,因经费不济,于年停办。金慎之于医院,年调医院主持中医科。

5.宗景国医专修社:年建立于温州,创办人南宗景,字振镛,生于公元年,卒于年。家中世代业医,在浙南一带都有很大名气。南宗景年轻时就读于上海国医学院,毕业后即返家乡行医,曾任永嘉中医公会主席,学识渊博,兼通中西医理,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学校共招学生4期,每期数十人不等。南氏自编教材,毕业学生多为今浙南一带中医骨干。年,学校停办,南氏先后被苏州国医专修学校与上海中国医学院聘为教授。

6.宁波中医专门学校:年建立于宁波,由宁波药材行业捐资,吴涵秋会同庄云庐、钟一桂创办,吴涵秋任校长。吴氏字朝钟,生于公元年,卒于年,年青时拜甬上名医范文甫为师,受业八年,尽得心传,且能中西合参,医术精湛。教学以中医经典为主要内容,并选讲《医宗必读》、《辨证奇闻》等医著。首批学员招有50多人。吴氏年迁居上海,医院、医院、医院及上海中医学院任职,医院院长。

7.吴兴中医补习班:年建立于吴兴,由吴兴国医学会创办,主持人宋鞠舫,名汝桢,字鞠舫,生于年,卒于年。宋氏毕业于湖州师范学校,后弃文学医,师从傅稚云。宋氏热心中医事业,曾为反对国民党政府取缔中医奔走呼吁,参加与组织请愿团。为振兴中医,他主办吴兴医师公会,主编《吴兴医药》,并开设施诊所。为使中医后继有人,他举办了该补习班,且历时20余年,亲授弟子60余人。教员有吴衍升、张禹九等医家。学制2年,教学内容选讲中医名著,并编有各家医论等。还讲授《古文观止》等,其中《简要诊断学》内容系统、提纲契领,既含基础知识,又阐述基本技能,望、闻、问、切、舌、齿,论述全面,系我国早期中医诊断讲义中较佳者。该校后因日寇侵华停办,抗战胜利后续办。解放后,宋氏被聘至浙江中医研究所。

8.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年建立于杭州,创办人为何任教授。该校是我国较早的一个专门进行函授教育的中医教育机构,共办学8年,培养学生多人,当时在国内具有相当影响。学校办学颇为规范,订有“中国医学函授社教学计划”和“招生简章”,并报市教育局批准备案,还在上海《新闻报》刊登招生消息。开办初期何任先生既编讲义又授课,还兼理许多社务。后授业学生渐多,逐聘请当时杭州市名中医汤士彦等协助指导教学。所招学生分为高、中、初三个班级,教学程度不同,高级班以讲授中医经典为主,中级班讲授临床技术,初级班讲授一般常识。学制一年,且十分灵活,学生可从初级班学到高级班,也可只学其中任何一个班次。学校自编讲义与辅导材料。为使所编讲义全面系统与内容丰富,在当时资料匮乏的环境下,何任先生不辞辛苦寻遍杭州书店与图书馆,陆续编成《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西医病名对照和治疗》等由浅入深具有现代概念的函授教材。学业有规定进度,分段布置作业。学期与年末均须考试,并须作论文两篇,及格者方颁发毕业证书。可见其教学设置已相当接近现代的中医函授教育。杭州解放后,何任被推选到市中医协会兼职并任省卫生人员训练所的中医教师,又要门诊、出诊、终劳累致病。函授社不再招生,并逐步收缩,直至停办。

民国期间,浙江还有不少早年悬壶省外,医名卓著,并热心中医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肖山施今墨,年幼时母病遭庸医误诊险致丧命,遂从舅父李可亭(河南安阳名医)习医。年青时曾追随同盟会先躯黄兴投身国民革命,后引退专心攻医。年国民党政府妄图废止中医,施氏奔走呼吁联络各省医家抗争,迫使当局取消废止中医之议案。年,施氏以行医收入创办了华北国医学院,聘请北京等地著名医家任教,开设中西医学课程。办学十余年,为我国中医界培养了许多人才。解放后,施氏历任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绍兴祝味菊,祖先世代业医,成年时拜蜀中名医刘雨笙为师,后考入军医学校学习西医,又随师在日本留学二年,回国后在成都行医。由于医术高超,不久即闻名四川。年为避战乱至沪悬壶,因慕其名,上海新中国医学院聘为教授,兼实习导师,后担医院院长、医院院长。施氏中西兼通,主张吸收西医,改进中医,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之先躯。因治病善用附子,还有“祝附子”之称。在沪上,与陆渊雷、章次公齐名,同为上海医林三大师。另外,浙江严云年在上海与秦伯未、章次公等创办中国医学院,后又在新中国医学院任教授。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浙江名医在上海从事中医教育的人数为全国之冠。如嘉善叶劲秋、丽水庄虞卿、乐清南宗景、仙居朱寿朋先后在那时被聘为上海中国医学院教授。

综观清末民国期间浙江的中医教育事业,由于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的努力,确实还是比较兴旺和颇有成就的。较之其他省市,还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办学延绵不断,虽间有停办,但此起彼落,从清末至解放未曾间断;二是民间办学积极,尤以医药行业资助者多,反动政府则作壁上观;三是分布比较集中,多在杭、甬、湖与浙南一带经济较发达地区,尤以温州居多;四是思想开放,观念较新,办学者大多重视西医基础课及科学技术课的开设与教学;五是教学方法先进,许多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安排能跟上社会科学文化的节奏,不落伍于其他类学校;六是敢于创新,出现了中西医结合、中医函授等当时国内鲜见的中医教育学校。

现代中医教育模式——大学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中医药事业迎来了生机勃发的春天,中医药人才匮缺于是就凸显出来。从五十年代开始,为了帮助中医药人员系统提高中医理论和技术水平,了解掌握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全省各地举办了多期中知师进修班。如何任任会长的杭州中医学会为配合市卫生行政机构颁发新中国第一次“中医师证书”而对申请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且均在晚上办班学习,使许多中医人员通过了资格考试,因而得到了政府的好评。其中办学成绩最为显著的当系年7月开办的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年根据国家卫生部对中医药学“系统学习、全面接受、然后加以整理提高”的方针,医院动员组织西医学习中医,并成立学习中医领导小组,由此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年,浙江省卫生厅在杭举办了“浙江省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高级人才。温州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开始在医学本科教育中增设中医学课程。年,浙江中医学院首届六年制中医本科招生开学,从此开始了浙江中医药专业人员现代教育模式的新历程。

流长阁

本文来自网络,著作权属于原作者,特表感谢,转载请标明出处,我们分享此文目的仅在于传播和学习研究,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

更多分享/交流/合作,请联系:流长阁阁主或者留言。Email:zyjj

.







































什么叫做白癜风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看的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zyys/160121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