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来中医名家都有习练传统武术的经历,其中,太极拳是常见的锻炼形式。是对太极拳养生练体功效的认可。
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已经透露了养生要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有云:
“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太极拳动作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中有静,圆活连贯,形气和随,其运用于养生,也有与中医相契合的关键,其一为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二为,动静相宜、形神相俱;三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阴阳平和,气血和随
太极拳以“太极”为名,《易·系辞》有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万物的原始“浑元之气”即为太极。其有阴阳,阴阳互为其根,此消彼长,相互转化,相互协调以达平衡,不断运动而变化万千。如太极图一样呈浑圆一体,阴阳合抱之象。
太极拳的拳法招式中,一左一右、一上一下,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等均体现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其理念中,虚与实、进与退、动与静、开与合、呼与吸、起与落、屈与伸、蓄与发、俯与仰、拿与放也无不在体现阴阳相合。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用阴阳理论来说明人体架构以及生命物质,人体疾病的发生与我们正气不足,遭遇邪气侵害,正邪斗争阴阳平衡状态失调而导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可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中之重。
阴阳平衡失调,则气血也会失调,中医中气血均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肾中精气,《黄帝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滋养身体。
太极拳以腹式呼吸的方式,有细、匀、长、缓的特点,能够增强和改善肺的通气功能,同时还可益肾而固护元气,气调则血顺,五脏六腑、皮发皆得以濡养。
此外,“以腰为轴”、“一动无有不动”的动作要领。带动任、督、带、冲诸经脉上行于肩、臂、肘、腕、下行于胯、膝、踝,以至于手足末节,使全身筋骨得以活动,经络得以疏通。
因此,阴阳平和,则气血通畅,则经络顺调、则五脏安和,生命则会保持旺盛的活力。
动静相宜、形神相俱
太极拳以圆为本,一招一式均由各种圆弧动作组成,看起来,连绵起伏,动静相随,圆活自然,变化无穷。在外动静相宜,在内意气相随,神气内敛而带动形体,以此内外合一,形、神兼备,浑然一体。
在中医中,很多的疾病来源于运动极少,或者运动过量、劳作过量,也就是不知中正,总在太过和不及中徘徊。还有就是形体和神志常常处于分离状态,导致精神无法安定,产生诸多烦恼甚至情绪病,而练习太极拳则刚好补足这两个致病原因,让我们的形神一体、运动量适宜,从而健康。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练太极拳时要很专注,排除杂念,否则很容易动作出错,失去平衡,无法继续。而精神集中,无思想之患,则精神得养、神清气爽、心胸开阔、情志欢乐,机体自然健旺。
这于中医所求“虚静”状态,以此调动身体的能量,使得真气运行畅达滋养全身,是相契合的。“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致虚致极,守静而至于笃,心空神明而康健,心理与生理都能自在无忧。
正如同南怀瑾老师曾说“生理的本能----生命的力量即在此清净寂寞中发动,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复归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这是一切静坐参禅的入静境界,然此静的境界,得来不易。
武术是人体在运动,不过虽是外动而内心反易得静,以此求静境,也同样得到殊途同归的妙用,利用这个动静相应的道理而发明武术。
凡人身体在劳动时,思绪反而不会紊乱,亦即有所寄托,若体不活动,无所事事,呆然不动,则反比死还难受,要不胡思妄想,亦不可得,孔子有言:「小人闲居为不善。」足见人身心理生理之本能,自然有其相互关联互动影响的作用。
太极拳之原理也是如此,打太极拳是在动,由动中的体力劳动,进而渐渐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
END
重磅通知
第四期百草箱武当三丰太极拳班火热报名中,限额15人!
详情可添加课程咨询人员了解情况
请扫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