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宁抗疫一线的社区志愿者中,有不少“舍小家为大家”的“夫妻档”,他们既是相濡以沫的爱人,又是并肩战斗的“战友”,在抗击疫情的岁月中谱写了另一曲伉俪情深。
马一嵩、王吟:舍小家为大家
位于哈密路弄的锦程小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仅有户、多名居民,其中多为老年人,独居或高龄的老人有30多户。封控期间,留守锦程小区的居委会干部只有负责该小区的块长丁晓斌一人;十几名社区志愿者,仅有5人在40岁以下,而其中“80后”马一嵩、王吟夫妇几乎放弃了自己的小家,把社区志愿者当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3月中旬小区进行48小时的封闭核酸筛查时,就看到居委会、物业的人手忙不过来,报名志愿者去帮忙。所以3月27日小区开始进入封控期,我们就自然成为了志愿者。”王吟回忆道,3月28日,有一栋楼封闭管理,需要“大白”守楼,居委会就询问了几个年轻的志愿者,她的丈夫马一嵩就从下午4点到晚上10点,站在封控楼前守楼。“因为比较临时,他也没顾得上吃饭,考虑到晚上有守夜的‘大白’,第一时间还征集了3张躺椅送过去,让他们可以休息。”
做核酸、发抗原试剂、送菜送药……每次志愿者“上岗”,夫妻俩总是提前到、晚一点撤,2个月以来,他们已经成了小区居民无人不识的“抗疫夫妻”。尤其是小区里的老人,有需要帮助的,第一时间找的不是子女,而是马一嵩、王吟夫妇。
如今,随着小区有序放开,马一嵩和王吟站在了小区出入口,为居民登记信息和扫码。“遇上有些出门采买的老人,他们会劝说老人将要买的东西告诉他们,由他们统一采购送上门,避免老人排队或在外逗留。”丁晓斌说道,“得益于他们当志愿者留下的良好人缘,一般老人们都很听他们话的。”
记者了解到,马一嵩、王吟都是上海建工园林集团的员工,王吟还是长宁临空一号公园的施工技术负责人。“”作息的志愿者工作,让马一嵩和王吟很少能够顾及到自己的家庭,而他们的儿子今年上五年级,正是面临“小升初”的关键时期。每天早出晚归的夫妻俩,只能将孩子的吃穿交给老人负责,学习情况让孩子自己把握。对于“不着家”的父母,孩子却说,“虽然他们在家的时间少了,管我的时间少了,但这段时间也锻炼了我的独立性和自觉性。”
夏俊、张迎颖: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朱书记,我和我爱人申请担任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请您安排我们的工作。”疫情发生之初,南方航空公司的在职党员夏俊就与妻子张迎颖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向上航新村居民区党总支报到。
帮助老年居民在“健康云”小程序上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