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话都不说,上图
刚才的照片是小编到王行宽教授诊室看到的。“行善孚人望,宽宏德益彰。”这是一位患者赠给王行宽教授牌匾中的两句诗,描述了这位国家级名老中医几十年为人为医的行为准则和人人敬仰的高尚医德。
王行宽教授如今已经77岁,却双眼有神,动作敏捷,思维活跃。谈起养生之道,王老反复强调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度”。他说,不论是饮食、运动,还是情志,自己只要把握好度,则一生健康快乐,延年益寿。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好好聆听王老关于养生要有“度”的解析。
因人而异,饮食不能搞偏废人人离不开水和食物,但有的人可以多喝,多吃,有的人则不能,这是看人的脾胃运化功能而定的。王老说,因体质的不同,人对食物的需求不一样。例如,本身是瘦弱之人,需要脂肪,需要营养,有些人纯粹为了身材苗条过分控制饮食,长期偏废饮食这不就影响身体健康吗?本身就是一个肥胖之人,已经营养过剩了,还要大吃大喝,不加节制,损伤肠胃,痰湿脂浊内生,不就容易得病吗?
从饮食来讲,保持清淡是明智之举。这是因为适当吃些温甘容易消化的米粥、面汤、蔬菜、水果等食物,不会加重心脏负担,反而有利于健康。而多吃大鱼大肉、生冷海鲜、高度白酒等膏粱厚味食物,脂肪高,纤维素少,消化慢,对心脏压力大,则容易得心血管疾病。
当然,饮食不能搞偏废,对于年轻人而言,需要高蛋白、高脂肪,可适当吃些,但也要具体人具体对待。对中老年人而言,选择食物要慎重,要根据自己的体质以及地域、季节和爱好而选择。总的原则是少吃油腻生冷之物,多吃清淡平和之物。
从起居来讲,保持生活规律不可小看。由于人是随着自然而生长的,顺应四时对健康非常重要。王行宽教授举例说,春天是万物倶举,生发季节,要晚睡早起;冬天是潜藏蛰居,收敛季节,要早睡晚起,“必待阳光”,最好等到太阳出来再出门为好。特别是阴霾天气不宜早起,否则阴寒损伤阳气,对心血管病患者不利。
劳逸适度,运动要量力而行“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但人人都去跑步、爬山,这千篇一律的行为并不可取。王老认为,“逸则气滞,劳则气耗。”运动不及易伤身,过度也伤身。只要保持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才能使机体气血调和,处于阴阳平衡状态,“气血冲和,百病不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人不运动,处在静的状态,中医认为是阴。吃的食物长期滞留在胃里,不宜消化,负责运化的脾就不能将水微精华输布到全身各个器官,得不到营养的各器官的气血不畅,容易发生脏器功能虚弱且气机郁滞,就不能带动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没有生机的机体,如同死水一潭,疾病就会找上门来。
“动为阳。”一活动筋骨,气血容易顺畅,机体才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但人在运动时,要量力而行。年轻人做一些剧烈运动没有大的妨碍,中老年人则不能这样。他建议,中老年人可做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跳国标舞等。
王老说,适当做些运动,对保护心血管是有好处的。当然,不是说必须是到运动馆做体育运动才是运动,平时做家务劳动也是运动。例如,洗衣服可锻炼手指、手腕、胳膊;去菜场买菜,可以活动活动腿脚;擦地板更是全身运动。这样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更融和夫妇关系。
王老的学生告诉小编:王老每天坐诊,带学生,搞科研,做的是脑力劳动;回家还要照顾老伴,买菜做饭干家务,做的是体力劳动。他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工作家庭两不误,还练就了一副好身板。
保持心静,无为思想要牢记人在世上,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对健康非常有利。王老的体会是,饮食固然是主要的养生方法之一,但始终保持恬淡虚无、愉快的心态,对养生至关重要。
当然,情绪也要把握一个度。“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中医说法,对人们掌握情绪和五脏的关系有指导意义。过度的情绪波动,如“喜则气缓、怒则气逆、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则又会妨碍健康。
保持良好的情绪,要做到心静。王行宽认为,要树立一种无为思想,心静则神安。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争强好胜,不好高骛远,安心地、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有为。
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要顾及别人的议论。王老教大家一招:听见的装听不见,看到的装看不见。他常说,“嘴长在人家身上,讲不讲由他;耳朵长在自己身上,听不听由我。”心静安宁、健康长寿自然不是一句空话了!
王行宽: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三、四、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医院首届终身教授。
擅长内科疑难杂症及急危重症,对心脑血管疾病及胃肠疾病研验尤精,对糖尿病的治疗另辟蹊径,治法独特。倡导内科杂病宜综合治理,多脏调燮,习用隔一脏、隔二脏乃至隔三脏疗法,尤倡“杂病治肝”,重视“身心并治”。
坐诊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专家门诊
周一至周五下午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