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周 霞郑日昌傅 纳
我国城市家庭中饲养伴侣动物的现象愈来愈普遍。伴侣动物对儿童有哪些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郑日昌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对伴侣动物与儿童身心发展关系做了相干研究,他们发现————
北师大心理学院以北京市11所普通小学的402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在采取问卷调查的同时,融入了研究对象匹配的理念,即一名养伴侣动物的儿童匹配1名条件相当的不养伴侣动物儿童,以求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研究结果显示:与不养伴侣动物的儿童相比,养伴侣动物的儿童更少感到孤独,有更强的分享偏向,更愿意照顾幼小的儿童;而且与伴侣动物关系越密切的儿童,他们的分享意愿和照顾幼小儿童的意愿也越强烈,孤独感也越少。
在养伴侣动物的儿童中,98.5%的儿童表示他们爱好自己的伴侣动物,同时有85.3%的儿童觉得伴侣动物也爱他们。爱好伴侣动物的缘由主要有三点:伴侣动物可爱(76.6%),有了伴侣动物不再孤单(65.0%),伴侣动物能给家人带来快乐(60.9%)。在不养伴侣动物的儿童中,94.1%的儿童表示喜欢伴侣动物。另外,有61.3%的儿童表示非常想养伴侣动物,有31.4%的儿童表示有时想养伴侣动物,明确表示不想养伴侣动物的儿童仅占7.4%。
饲养伴侣动物的儿童家长们认为,伴侣动物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是让孩子更有爱心,晓得爱惜弱小。2是孩子有伴不再感到孤单了。3是孩子对动物产生了浓厚兴趣或爱。同时,伴侣动物增加了家庭的欢乐,也让家庭变得热烈了。
在有伴侣动物的家庭中,多数孩子(占40.0%)对伴侣动物所承当的责任是陪伴侣动物顽耍和漫步,负责豢养伴侣动物和为伴侣动物洗澡的孩子只占少部份。因而可知,孩子与伴侣动物的关系中,玩伴的关系占主要的地位,而承当养育责任的关系占相对次要地位。
从以上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伴侣动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充当某些人类角色的功能,是儿童心灵成长的良好伴侣。同时,本项研究也启示我们,对那些正在豢养或行将豢养伴侣动物的家庭,家长们应有意识地利用儿童乐于接近自然,乐于接近动物的天性,有效地利用伴侣动物作为教育孩子的媒介,在养育伴侣动物的进程中不一味地替换孩子承当责任,潜移默化地将责任感和独立性方面的教育贯穿其中,让孩子寓学于乐,快乐成长。
治疗白癜风哪里比较好早期白癜风该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