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是个重要的节日,年的“六一”更是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日子,为了保护“少年的你”,在建党周年之际,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从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起正式施行。事实上,这一年来,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教育部、工信部、国家网信办、卫健委、最高检、市场监管总局、扫黄打非办等职能部门,在呵护孩子的双眼、减轻学业负担、保证睡眠、肃清网络环境等方方面面守护孩子的童年。
“此生无悔入华夏,以少年志向承先辈理想。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我要为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他们点个赞!”在参加了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的以“检爱同行,共护未来”为主题的检察开放日活动后,北京某小学的六年级学生李侃自豪地向未来网记者说道。
“是最高检、教育部的叔叔阿姨们一直在关心我们学习生活中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李侃说,“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爷爷告诉我们,要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既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不做‘冲动的魔鬼’,要敢于向不法侵害说‘不’,及时告诉家长、老师,可以向司法机关、检察机关反映,不做‘沉默的羔羊’!”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更为了保护“少年的你”,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从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起正式施行。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与现行法律相比,两部法律全方位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修订后的“两法”不仅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更是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体系。
5月22日,甘肃省天水市伏羲路逸夫小学一年级学生展示团体操《,向前冲》。图源教育部 “减负减负,越减越负。”这是来自一些中小学生的“吐槽”。在“鸡娃”的压力下,不少孩子在本该快乐成长的童年,奔波于各式各类的培训班,承受着沉重的学业负担。
“学生学习负担重,看似是教育问题,实际上是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记者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郭林茂表示,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在公开征求意见过程中,近两万名未成年人提出两万多条意见,很多都是要求减轻学生负担,这充分反映了孩子们的心声。
图源央视新闻
为此,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的监护职责。同时规定,学校应当与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互相配合,合理安排未成年学生的学习时间,保障其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学校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学生集体补课,加重其学习负担。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为了减轻孩子们在学业课业上的负担,教育部门也在今年开展了对于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的管理。
3月,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特别要求学校要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这五项管理看上去似乎是小事,实际上不是小事。加强这五项管理,是小切口大改革。这五项管理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这也是社会广泛 睡眠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事实上,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三个时间和三个“中断”。
《通知》中明确对学生睡眠时间提出要求: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
作业减负:
小学作业不出校门 初中不超纲 高中不越界
今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在校内安排适当巩固练习;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
未来网记者了解到,对于作业量,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明确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也将纳入监测考核。
在学校的办学质量评价当中,《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要求,学校要按照国家的课程标准要求实施教学,不得存在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等问题。
吕玉刚介绍,把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以及社会竞赛工作做得怎么样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推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实行双向减负。
4月23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官塘桥中心小学,江苏大学志愿者在指导小学生制作航天空间站模型。图源教育部 前不久,《青春有你》第三季综艺节目里的“倒奶”事件引发热议,被批“扭曲未成年人‘三观’”,“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
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央媒的多方批评下,节目平台“爱奇艺”和赞助方“真果粒”也纷纷出来道歉。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如今,随着国内选秀综艺节目的兴起,在节目组、赞助商、资方与平台等诱导下,众多青少年被带入粉丝经济的“陷阱”。
在网络世界如何保护未成年人安全?
未来网记者了解到,新修订的未保法增设了“网络保护”专章规定,其中明确地提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面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图源央视新闻
“网络保护”专章还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也提出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
“未成年人短视频青少年模式使用研究”显示,70.8%的受访未成年人使用过短视频、直播软件。一些短视频存在的软色情、暴力等不良导向、直播诱导充值打赏等问题也引起社会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以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在线教育网络产品和服务,不得插入网络游戏链接,不得推送广告等与教学无关的信息。
“光明行动”:呵护孩子的眼睛
为了呵护孩子们的眼睛,近日,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年)》,聚焦近视防控的关键领域、核心要素和重点环节,联合开展八个专项行动,明确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8项“光明行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委托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牵头单位温州医科大学研制《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专家表示,学前阶段,近视防控要抓早抓小。指南认为,2周岁以下的婴幼儿不应接触任何电子产品。2—5周岁儿童的“视屏时间”不应超过一小,越少越好。在这个阶段,家长应积极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远离“电子保姆”。体育教育:
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体质,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明确了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并提出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青岛通济实验学校的小球员在足球场上进行比赛。(新华社发 梁孝鹏/摄)
同时,《通知》明确了中小学各学段体育课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有条件的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确保不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出行安全:儿童安全座椅首次纳入全国性立法
为了孩子们的出行安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将儿童安全座椅首次写入。其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监护人应“采取配备儿童安全座椅、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通规则等措施,防止未成年人受到交通事故的伤害”,这为中国预防未成年人交通伤害奠定了法律基础,也使得安全座椅成为儿童乘车出行的必选项。
数据显示,汽车内未安装儿童安全座椅情况下,儿童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安装了的8倍,受伤率是后者的3倍。而正确使用儿童安全座椅等约束装置是目前保护儿童乘车安全的最有效手段。
在今年3月24日公安部发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建议稿)》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及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第五十九条也有规定“身高不足一百四十厘米的乘车人乘坐家庭乘用车,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儿童安全座椅或者增高垫等约束系统”“驾驶人员不得安排未满十二周岁未成年人乘坐副驾驶座位”。
“护苗”:让黄赌毒等不良信息远离孩子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在今年3月作出安排部署,即日起至11月底开展“新风”集中行动,其中,“护苗”行动聚焦育新人使命任务。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护苗”行动一方面组织执法力量定期检查校园周边重点市场点位,集中清理夹杂“黄暴毒”、宣扬邪教迷信等有害内容的少儿出版物;深层清理网上对未成年人具有诱导性的不良内容;督促网络平台实施“青少年模式”并切实发挥作用,推进重点互联网企业专设“护苗”工作站点。另一方面,打造“护苗”品牌,开展“护苗”正面宣传教育活动,打造“护苗”教育基地,推动学校、家庭严格管理学生使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网络环境治理力度,及时发现清理网络低俗有害信息,整治涉及中小学生的不良网络社交行为,切实消除不良出版物、影视节目、网络游戏对学生的侵蚀影响。”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年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也同样这样指出。
保护“少年的你”: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
为了保护“少年的你”,在社会广泛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明确,学校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完善学生欺凌发现和处置的工作流程,严格排查并及时消除可能导致学生欺凌行为的各种隐患。
在监护人的监管责任上,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唆使未成年人欺凌他人;学校要通知实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参与欺凌行为的认定和处理。
对于达到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欺凌行为,新修订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制止,依法调查处理,并可以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采取措施严加管教。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矫治教育措施。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启动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一旦发现学生遭受欺凌,学校要及时制止并进。
“清朗”网络环境:让网络不良信息远离青少年
这一年,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全国约有2.7亿学生需要通过网络平台上学。面对突然增多的用户量,各大直播平台纷纷向中小学生开放直播教学功能。聚焦带来了高曝光,更暴露出了各个网络平台存在的问题。
更有不少平台,以“教育”之名引流,令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的潜在风险被几何倍放大。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去年暑假期间,国家网信办开展“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围绕未成年人上网的重点环节,清理整治七方面突出问题,其中包括深入排查整治网站平台少儿、动画、动漫等频道的不良动画动漫产品;严厉打击直播、短视频网站平台存在的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从严整治青少年常用的浏览器、输入法等工具类应用程序恶意弹窗问题;集中整治网络游戏平台实名制和防沉迷措施落实不到位、诱导未成年人充值消费等问题等等。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今年5月,年“清朗”专项行动再次启动,重点整治网上历史虚无主义、整治春节期间的网络环境、打击网络水军流量造假黑公关、治理算法滥用行为、整治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网上文娱及热点排行乱象,通过刷单、炒单、虚假流量来搞商业运营,规范网站账号运营、整治PUSH弹窗等。
阳光心灵:完善未成年人心理干预机制
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遇到挫折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关爱。
未来网记者注意到,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进一步完善对青少年的心理干预机制,明确了家庭、学校、政府等各方在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的责任。
在家庭保护方面,法律要求 在学校保护方面,法律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未成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社会生活指导、心理健康辅导、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学校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政府保护方面,法律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机制。卫生健康部门应当做好未成年人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以及精神障碍早期识别和诊断治疗等工作。
这个“六一”儿童节,让我们一起,为这些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他们点个赞!
来源
未来网作者
张冰清
编辑
白国宁
编审
李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