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八纲辨证(重点)
表里
表里体现的是病情的位置
主要鉴别要点:表证,寒热并见;里证,寒热只见其一(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
此外,表证脉象为浮脉,见浮脉必为表证。
寒热
寒热体现的是病情的性质
虚实
虚实提现的是疾病斗争的盛衰
虚证痛处喜按;实证痛拒按。
阴阳
阴阳体现的是病证的类别
阴虚关键词: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关键词:畏寒肢冷
亡阴证:热汗而黏,身热肢温。
亡阳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
第九章:病因辩证(了解)
寒邪特点
寒邪直中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腹痛,肠鸣,泄泻,呕吐。
切记,出现泄泻,腹痛等症状为寒邪直中脏腑,而不是湿邪。
暑邪关键词
恶热,汗出,疲乏,脉虚数。
燥邪关键词
干咳少痰,痰黏难咳。
第十章:气血津液辩证(了解)
气逆证的脏腑是:肺、胃、肝。
血虚证临床表现
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等。
切记,是心悸失眠,而不是心烦失眠,心火亢盛会出现心烦,属实证。
血瘀证关键词:
①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
②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③口干,漱水不欲咽。
④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注:以上两章内容可根据中医基础分析判断,题目不难,以上仅叙述易考点和混淆点,详情请参考教科书。
第十一章:脏腑辩证(重中之重)
本章内容最多,多为重点,主要考察相似证型鉴别要点,在这一点上大家要着重记忆。
首先应该熟悉每一个证型的主要特点,这样提纲挈领,方能得心用手。
本章内容对于后面中医内科的学习将大有裨益,如能灵活掌握,临床能力定能更上一层楼。
第一节:心与小肠病辩证
1、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心阳虚四证共同的临床表现是心悸。
2、四证鉴别
心气虚:主证+胸闷+气短神疲、自汗。
心阳虚:主证+心痛+畏寒肢冷。
心阴虚:主证+心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
心血虚:主证+失眠多梦+头晕眼光,唇甲色
淡。
3、心阳虚脱:脉微欲绝
4、心脉痹阻
①瘀阻心脉:刺痛
②痰阻心脉:闷痛,身重困倦。
③寒凝心脉:痛势剧烈、得温痛减。
④气滞心脉:胀痛
5、痰蒙心窍:神志异常,胸闷呕恶。
6、痰火扰神:神志异常,喉间痰鸣。
7、心火亢盛:心烦失眠,舌赤生疮重则狂躁谵语。
8、瘀阻脑络:舌质紫黯,脉涩。
9、小肠实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疼痛。
第二节、肺与大肠病辩证
1、肺气虚:咳嗽无力,气短而喘。
2、肺阴虚:干咳,痰少而黏。
3、风寒犯肺:白痰,清涕,脉浮紧。
4、寒痰阻肺:量多易咳
5、饮停胸胁:胸胁胀满疼痛,咳唾引痛,头目眩晕。
6、风热犯肺:黄痰,浊涕,脉浮数。
7、燥邪犯肺:干咳痰少,痰黏难咳。
8、肺热炽盛:咳喘气粗,鼻翼煽动,相当于大叶性肺炎。
9、痰热雍盛:咳喘,痰多黄稠。
10、风水相博:头面浮肿
11、肠道湿热:暴泻如水,黄稠臭秽。
12、肠热腑实:腹部痞硬、疼痛、拒按。
13、肠燥津亏:大便燥结,排便困难。
第三节:脾与胃病辩证
1、脾气虚:食少、腹胀、便溏。
2、脾虚气陷:内脏下垂
3、脾阳虚:畏寒肢冷
4、脾不统血:各种慢性出血,如紫癜。
5、湿热蕴脾:身、目发黄鲜明、身热不扬,汗出不解。
6、寒湿困脾:身、目发黄晦暗。
7、胃气虚:胃脘痞满、隐痛喜按。
8、胃阳虚:胃脘冷痛、喜温喜按。
9、胃阴虚:饥不欲食
10、胃热炽盛:胃脘灼痛、消谷善饥。
11、寒饮停胃:胃中有振水声、呕吐清水。
12、寒滞胃脘:胃脘冷痛、痛势急剧。
13、食滞胃脘:嗳腐吞酸
14、气滞胃脘:脘腹胀痛走窜
第四节:肝与胆病辩证
1、肝血虚:肢体麻木、月经量少。
2、肝阴虚:五心烦热、脉弦细数。
3、肝郁气滞:胁肋胀痛
4、肝火炽盛:急躁易怒、舌红苔黄。
5、肝阳上亢:头重脚轻、肝肾阴虚证。
6、肝风内动:肢体震颤或者手足抽搐
①肝阳化风②热极生风③阴虚风动④血虚生风
7、寒凝肝脉:经脉循行部位(颠顶、少腹、前阴)冷痛。
8、肝胆湿热:黄疸证+肝经湿热证
9、胆郁痰扰:胆怯、经悸、烦躁。
第五节:肾与膀胱病辩证
1、肾阳虚:畏寒肢冷
2、肾阴虚:五心烦热、脉细数。
3、肾虚水泛:水肿下肢为甚
4、肾精不足:小儿五迟五软、成人生殖功能低下、成人早衰。
5、肾气不固:经带、胎元不固
6、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痛。
总结:本章内容看似庞杂,晦涩难懂,实则很容易掌握,大家要善于总结,便能事半功倍。
从特点上看
气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
血虚:唇甲色淡,面色无华。
阴虚: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畏寒肢冷。
从舌苔上看
舌质紫黯或有淤斑有瘀血,舌红少苔是阴虚,舌淡苔白是有寒或者虚弱,舌红苔黄是有热,舌苔腻是有痰湿,舌苔黄腻是有湿热,舌苔滑是有水饮,舌有齿痕是脾虚湿盛。
从脉象上看
脉涩是有瘀血,脉细数是阴虚,脉滑是有湿或者痰,脉数是有热,脉滑数是有湿热或者痰热,脉浮是表证,脉紧是有寒,脉弱是体虚,脉弦主肝或者胀痛,脉沉主肾或者里证。
当然了,临床也好,理论也好,都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综合分析,以上仅供参考。
第十二章和十三章: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辩证不做重点,大家自行掌握。
执考必看导读
中医诊断学第一到六章复习笔记
中医基础复习笔记(一到五章)。
中医基础复习笔记(六到十章)
中医基础复习笔记(十一到十五章)
针灸学一到六章学习笔记
针灸学第七到十八章学习笔记
针灸学十九到二十六章学习笔记
大烁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