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穴: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又简称俞穴。分布于背腰部,与相应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处,与脏腑有密切关系。共12穴,即肺俞、厥阴俞、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除治疗相应脏腑病外,还可治疗与该脏腑有相关联系的五官病、肢体病。背俞穴常和募穴配伍,治疗脏腑病。背俞穴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五脏有病多取俞穴,如心病取心俞,肺病取肺俞等。
俞、募穴治疗规律
脏腑有病时,在俞、募穴上往往有反应,表现为压痛、敏感或局部可触及硬结。
脏病多取俞穴,腑病多取募穴
急性病多取俞穴,慢性病多取募穴,
实证多取俞穴,虚证多取募穴
腧穴定位
(背部脊椎旁开1.5寸,双穴)膀胱经
一椎大杼
二风门
三椎肺俞
心五
七膈俞
九肝
十胆
十一脾俞
十二胃
十三三焦
十四肾
募穴歌诀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
膻中穴是包络募,从阴引阳是妙决。
十二募穴
大肠天枢
肺中府
、
关元小肠
心巨阙
中极膀胱
肾募京门
脾募章门
胆日月
肝期门
胃中脘
三焦石门
心包募穴膻中
①募穴:募穴是脏腑经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因此,它全部分散在胸腹部,其位置与脏腑位置高低基本一致,但本脏腑募穴不一定在本经脉上,如胃之募穴中脘在任脉上等。
②从阴引阳:募穴是脏腑经气汇集在胸腹部的穴位,胸腹属阴;阳病,是按邪气的阴阳属性和病证的寒热虚实而言的,阳病可针刺募穴以调整经气而引邪外出。临床上如果六腑发生病变,每每在相关的募穴处出现压痛或敏感等现象。六腑之病,取本腑募穴,治疗效果就好。如大肠病取天枢穴治之,胃脘痛取中脘穴等,即是“从阴引阳”。此外,李果在《脾胃论》中说:“凡治腹之募,皆为原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这里的“从阴引阳”,指从腹部的募穴中引阳气上行,以达到抑阴扶阳的目的。
大肠的募穴是天枢,肺的募穴是中府,小肠的募穴是关元,心的募穴是巨阙,中极是膀胱的募穴,京门是肾的募穴。肝的募穴是期门,胆的募穴是日月,胃的募穴是中脘,脾的募穴是章门,石门是三焦的募穴,膻中是心包的募穴。使用募穴治病,能够从阴引阳,祛除病邪。
常用穴位处方歌诀一览表
一、五脏原穴。
肺之原太渊
心之原大陵
脾之原太白
肾之原太溪
肝之原太冲
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
二、六腑下合穴”
小肠:下巨虚
胃:足三里
大肠:上巨虚
三焦:委阳
膀胱:委中
胆:阳陵泉
三、八会穴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分别所会聚之处的八个腧穴。
脏会章门
腑会中脘
气会膻中
血会膈俞
筋会阳陵泉
脉会太渊
骨会大杼
髓会绝骨
四、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脉经气相通的八个腧穴
脾经的公孙(通冲脉)
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
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
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
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
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
肺经的列缺(通任脉)
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推荐阅读:
11月29日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法学习班,详细介绍(内含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