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中医都该看哪些书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21-2-15 3:52:54   点击数:
  

做个中医都该看哪些书

每次上课的时候总有同学会问我,“老师我们在家自学都该看什么书呢?”一时间竟能把我问住,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其实是不知道他到底想要达到中医的什么阶段,因为不同的阶段看不同的书籍。今夜闲暇,整理了一下思绪,写写书单,供大家自学之余参考。

我曾说过,学医分三个境界:第一个是昨夜西风雕碧树,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个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不知你在第几个境界呢?

初学中医,有的家传,有的自学,有的科班,但是医书浩如烟海不知如何下手,有的凭兴趣读完《黄帝内经》,有的按家训逐条背诵《伤寒论》,当然也有听老师话的科班学生,把政治英语学习的都很棒。英语我是不会的,当年把学英语的时间都拿来读《古文观止》了。

所以我觉得,若想真的在中医这条上路混下去,提高古文阅读能力还是有必要的,若是您想让您孩子未来学中医,那么先从古文开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大部分医书都是古文,未来有所建树离不开大量读古医书,阅读古文就是基础了。有两本书可以读读《古文观止》《医古文》。

进入实际学习阶段,我觉得大学教材就很不错,有很多人都误解了大学和大学教材了,有的说大学出来的不会看病,只知道打游戏,逛街。那毕竟是某些人,不能代表全部。也有的说大学开了很多没用的西医课和英语政治。但是大学毕竟为学习中医提供了场所和条件,若没大学,好多很牛中医教授或许这辈子都见不到,不管你学不学,大学都在那。我认为西医课学习没有坏处,知己知彼嘛!中医是包容的医学,您尽可以把西医看成是中医的一部分,胸怀决定了你学习的方向和内容。大学教材是个好东西,尽管也有一些错误,但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些大家铺垫好的,后期建国后经历了几次修改,但是底本没有很大的变化,读教材算是入门的捷径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这五本书不用纠结哪个出版社都大同小异,他们汇集了古代大部分医书内容,适合初学者。我个人认为,这五本书没读明白之前,可以不急着看其他书籍。它会为你打下坚实的中医基础,未来在诊疗过程中,用到最多的内容几乎都来源于这五本书,举个例子,福全堂的药斗排列是和普通药店排列是不一样的,也没有按药剂学的斗谱排列,而是按照中药学第一味药第二味药的顺序排列的,因为我们早已熟悉了中药学的药名分类,这样抓起药来快了许多。《方剂学》这本书重点说一下,虽然只有不到一百个方子,但是每个都足够经典,他是从成千上万个方剂中筛选出来的,不只是让你背过后临床使用,而是让您从组方配伍中学到方法。经方,时方各自的特点均有体现,比较类似的古籍是汪昂的《医方集解》。

若是你觉得五本书已经掌握的差不多了,可以开始经典的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温病条辨》。这是第二轮五本书的学习,几乎用到前面古文的基础了,而且你读起来不会那么难理解,因为第一轮五本书的学习垫好了底子,我曾说过,《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里80%内容来源于《黄帝内经》。《方剂学》里60%的方剂来源于《伤寒金匮》。

《内经》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一定要全部读完的,有一部分内容可以暂缓学习,通览分类学习很重要,《内经》的编排早期没有规律,王冰把他进行分类整理注释,因为王冰是道家,所以开篇第一章《上古天真论》讲的道生,然后是阴阳,色诊,脉诊,藏象,经络,治则,病能(态)。若你觉得《内经》这本书实在太厚,无从下手,建议你先读读《内经知要》明朝李中梓辑注的。这位老先生把内经里的重要段落都整理啦,由博返约,删繁就简,节选条文,实属不易。《内经知要》看起来更像大学教材的《内经选学》是初学《内经》的必读之书。

《伤寒论》的版本颇多,有按条文顺序排列编写的,有按疾病传变顺序编写的,也有按方剂顺序编写的,我认为都该看看,但是按疾病传变顺序学习更易从整体掌握。当然,以方测证,倒过来拿一个方子分析一个病症的学习方法也是不错的哦!我曾尝试用三种方法混合学习,坐飞机高铁的时候就读读条文,闲暇短时间就分析方子,有一整天的时间就分析疾病的分类,你们也可以试试。

黄帝内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

进入到临床阶段,你会发现孙思邈说“学医三年,自谓天下无不治之症,行医三年,方知天下无可用之方”这句话的深意了。犹如那些在武汉病毒肆虐期间躲在网络那头天天喊中医没有治不了的病一样,看似中医粉,却毁了中医的声誉。到了临床,许多人会发现,疾病怎么不按书上讲的长呢?于是开始恶补前辈经验,这个时候,名家医案是不错的选择,国医大师在用经方的时候也是要加减的,不是方剂学那些方子直接套用的。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作为首先推荐,扩展疾病治疗范围,更多时方的运用,而且语言相近,读起来没有障碍。近代医家首推秦伯未《秦伯未医案》,其次近年来的国医大师医案均可参考。(国医大师比较多,不一一赘述)九十年代以后的论文和著作不要浪费时间读,你们懂的。

进入到提高阶段,我曾说过学中医的人要有三个条件:“有缘,有钱,有闲”。没缘分的,这个时候已经转行了,没钱的都停留在上一个阶段忙着收获,三者具备后,可以继续研读各家各派经典著作,唐宋以前《内经》《伤寒》,唐宋以后便是金元四大家,河涧学派代表人物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刘完素有个徒弟是金人荆山浮屠,荆山浮屠有个徒弟叫罗知悌,罗知悌有个学生叫朱丹溪。朱丹溪写了本书叫《格致余论》,他的徒弟把他的思想和医案汇总起来那本书叫《丹溪心法》,值得一看。易水学派的开创者是张元素,易水学派和河涧学派几乎是同一时代,易水学派里有个重要人物就是李东垣,李东垣的学术反应在三个方面,一、脾胃论,二、内伤论,三、升阳泻火用药方法。掌握这三个方面内容就可以开始读他的书了,比如《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李东垣有个徒弟叫罗天益写了一本《东垣试效方》,写的是师父用的效果好的方剂,对李东垣的思想进一步的整理,值得一看。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开始发展壮大,代表人物,叶天士,吴鞠通,吴又可,薛生白,王士雄。值得一看的比如叶天士的《临症指南》。若你想好好学习温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最好,因为他年代晚一些,几乎总结了前面几位温病大家的思想,统统在《条辨》里。个人认为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可暂时不看,当然,一共90多页也不多。只要你方剂里五个逐瘀汤学的很好就可以暂时不用看了。

已是凌晨三点,任由思路继续下去怕是天亮也写不完。在说几个专科方向的吧!

若是你有兴趣学习妇科,那《傅青主女科》是必看书籍。当然现在还有人争议《傅青主女科》到底是不是傅山所著,全是一些闲的过头的人沽名钓誉,明末清初的事了,是不是还能怎么样,方子好使就行呗。中医妇科同时参考的书是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女科辑要》。最近有一朋友收藏了一本清朝古本《竹林寺女科秘传》,我一直没看,不发表意见,不过近期打算一探究竟。

儿科,大家都知道,我的薄弱之处,为了自家犬子,我通读了《活幼心书》很有意思。但是儿科之祖是钱乙,所以若您要在儿科发展《小儿药证直决》还是要看的。

针灸很是庞大,历史上有三次飞跃,第一次是内经里的《灵枢》,也叫《针经》。第二次是皇普谧的《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是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灵枢在第二阶段已经有所学习,那么直接来本《针灸大成》非常有必要,他系统整理总结了明朝以前的大部分针灸著作和内容,都汇总在《大成》里边。针灸体系非常完善,各种歌诀如马丹阳十二歌诀,标幽赋,金针赋,鬼门十三针均有收录记载。

医学渊源古帝,其书满家。经方脉论,各有专门,独走方铃医自为一科。走方医装备且囊,铍针,罗星袋,分脉尺。同行交流多用放红,标印,秉离,填冷,打桩,破洞,拢工,捞爪等暗语交流。师师口授,学法相乘没有医书记载。后来清朝赵学敏遇到一位老铃医,自感时日不多,将走方医之秘系数传于赵学敏。《串雅》一书为赵学敏在老铃医基础上继续收集整理走方医的内容整理编写的,光绪时刊刻,后来吴庚生又进行了补注。这本书适合有一定基础的医生读,庚生补注也不一定都正确,但是我对暗语突然的非常感兴趣,决定要求青培班的学员务必掌握,未来沟通极为便利。

不能在写了,快天亮了,还有几本书有空按一本书完整介绍来写吧,这样会更详细,这篇文章是对中医初学的朋友有一个基本概括,希望不要吓到,因而放弃学习,正是古代众多医家之经验汇总,才有今天中医的博大精深。书中虽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但多读可开眼界、识大局,若命悲遇到新冠病毒,不至于将性命委托他人,或为一张床位待毙于室。

时庚子惊蛰日(待续)

作者简介

张福全,男,民盟盟员,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医学学士,中医师,先后师从于温病泰斗首都国医名师刘景源教授,山东名老中医乔鸿儒先生。

连续多年从事中医亚健康调理、中医特色专科诊疗工作,有丰富的临床与教学经验,其中“扶阳针调理”尤为特色;多次参与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亚健康流行病学调查,亚健康大数据分析统计工作。同时组织协会专家针对“治未病”理念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从医期间发表核心论文5篇;组织编写《亚健康的预防与控制》、《中医养生操作规范》、《临床中医特色专科诊疗精要》《闻道宜生》等书籍。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医药教育促进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治未病分会常务理事

济南市亚健康防控协会秘书长

山东福全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yssp/160123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