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职业病防治博士工作站
大家以为,职业卫生监管职能转移到卫生健康后,实行云监督,力度会减弱,其实不然。您看刚刚颁布的《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第47条和第49条,只要违反,即可罚款!合计可以罚款50万!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5号)已发布,自年2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年4月27日公布的《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同时废止。下面这个表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47号令主要条款内容进行了比对。(来自职业卫生守望者公证号)
大家从表中可以看出,依然保留了《职业病防治法》没提及的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删除了较重分类,只保留了严重与一般。一般的,每3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严重的,一年至少要检测一次,另加3年一次现况评价。
有一个死脑筋的朋友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一般企业,如何安排职业健康检查?三年一次?还是一年一次?如果一年一次,没检测报告,怎么办?不体检一次,罚款10万呢!
条款内容变化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令第5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7号)基本一致,去掉“监督”。监督管理和管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工作,强化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健康和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强化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健康和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基本一致,去掉“监督”。第二条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和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对其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第二条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其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监管主体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修改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职责调整。第三条用人单位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第三条用人单位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无变化第四条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并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第四条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并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无变化第五条国家卫生健康委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五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六条为职业病防治提供技术服务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要求,为用人单位提供技术服务。第六条为职业病防治提供技术服务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标准、规范、执业准则的要求,为用人单位提供技术服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卫健委令第4号废止。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按卫健委令第4号执行。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举报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和职业病危害事故。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举报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和职业病危害事故。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二章用人单位的职责第八条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其他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劳动者超过一百人的,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劳动者在一百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第八条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其他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劳动者超过人的,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劳动者在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无变化第九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知识和管理能力,并接受职业卫生培训。对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二)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三)职业卫生管理相关知识;(四)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定的其他内容。第九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知识和管理能力,并接受职业卫生培训。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一)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二)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三)职业卫生管理相关知识;(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其他内容。监管主体改变,(4)培训内容按监管主体规定。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岗位的劳动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卫生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因变更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或者岗位调整导致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变化的,用人单位应当重新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岗位的劳动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卫生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因变更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或者岗位调整导致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变化的,用人单位应当重新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无变化第十一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下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二)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六)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八)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管理制度;(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十)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十一)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十二)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第十一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下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二)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六)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八)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十)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十一)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十二)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无变化第十二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一)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二)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工作场所不得住人;(三)有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相适应的有效防护设施;(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五)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六)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七)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其他规定。第十二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一)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二)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工作场所不得住人;(三)有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相适应的有效防护设施;(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五)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六)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七)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其他规定。无变化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的规定,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并接受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的规定,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的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及相应的评审,组织职业病防护设施验收。第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职业病防治法》,取消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等许可事项。第十五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设施,应当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的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图形、警示线、警示语句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存在或者产生高毒物品的作业岗位,应当按照《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的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告知卡应当载明高毒物品的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等告知内容与警示标识。第十五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设施,应当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的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图形、警示线、警示语句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存在或产生高毒物品的作业岗位,应当按照《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的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告知卡应当载明高毒物品的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等告知内容与警示标识。无变化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督促、指导劳动者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不得发放钱物替代发放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确保防护用品有效,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或者已经失效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督促、指导劳动者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不得发放钱物替代发放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确保防护用品有效,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或者已经失效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无变化第十七条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等应当设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或者临近地点,并在醒目位置设置清晰的标识。在可能突然泄漏或者逸出大量有害物质的密闭或者半密闭工作场所,除遵守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外,用人单位还应当安装事故通风装置以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放射性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应当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用人单位必须配备与辐射类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包括个人剂量测量报警、固定式和便携式辐射监测、表面污染监测、流出物监测等设备,并保证可能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第十七条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等应当设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或者临近地点,并在醒目位置设置清晰的标识。在可能突然泄漏或者逸出大量有害物质的密闭或者半密闭工作场所,除遵守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外,用人单位还应当安装事故通风装置以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放射性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应当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用人单位必须配备与辐射类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包括个人剂量测量报警、固定式和便携式辐射监测、表面污染监测、流出物监测等设备,并保证可能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无变化第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第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无变化第十九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第十九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无变化第二十条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职业病危害一般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并向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报告和劳动者公布。第二十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除遵守前款规定外,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和劳动者公布。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对加强和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要求,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在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的前提下,对职业病危害一般的用人单位适当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频次。第二十一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定的其他情形的,应当及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用人单位应当落实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并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及整改情况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第二十一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有下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一)初次申请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或者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申请换证的;(二)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用人单位应当落实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并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及整改情况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①监管主体改变。②现状评价情形减少,根据国务院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7号),取消了“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安全许可”事项。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在日常的职业病危害监测或者定期检测、现状评价过程中,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确保其符合职业卫生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在日常的职业病危害监测或者定期检测、现状评价过程中,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确保其符合职业卫生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无变化第二十三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措施等内容。用人单位应当检查前款规定的事项,不得使用不符合要求的设备。第二十三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措施等内容。用人单位应当检查前款规定的事项,不得使用不符合要求的设备。无变化第二十四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和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用人单位应当检查前款规定的事项,不得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材料。第二十四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和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用人单位应当检查前款规定的事项,不得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无变化第二十五条任何用人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第二十五条任何用人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无变化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无变化第二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危害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逐步替代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第二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危害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逐步替代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无变化第二十八条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应当知悉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故意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用人单位对其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第二十八条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应当知悉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故意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用人单位对其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无变化第二十九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用人单位违反本条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第二十九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用人单位违反本条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5号令劳动合同未备注(含聘用合同,下同)。第三十条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等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第三十条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等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无变化第三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处理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第三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处理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无变化第三十二条劳动者健康出现损害需要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的,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资料。第三十二条劳动者健康出现损害需要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的,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资料。无变化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无变化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下列职业卫生档案资料:(一)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文件;(二)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清单、岗位分布以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等资料;(四)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基本信息,以及其配置、使用、维护、检修与更换等记录;(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与记录;(六)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发放、维护与更换等记录;(七)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等相关人员职业卫生培训资料;(八)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与应急处置记录;(九)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资料,存在职业禁忌证、职业健康损害或者职业病的劳动者处理和安置情况记录;(十)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有关资料;(十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等有关回执或者批复文件;(十二)其他有关职业卫生管理的资料或者文件。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下列职业卫生档案资料:(一)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文件;(二)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清单、岗位分布以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等资料;(四)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基本信息,以及其配置、使用、维护、检修与更换等记录;(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与记录;(六)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发放、维护与更换等记录;(七)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等相关人员职业卫生培训资料;(八)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与应急处置记录;(九)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资料,存在职业禁忌证、职业健康损害或者职业病的劳动者处理和安置情况记录;(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有关技术资料,以及其备案、审核、审查或者验收等有关回执或者批复文件;(十一)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申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等有关回执或者批复文件;(十二)其他有关职业卫生管理的资料或者文件。①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职业病防治法》,取消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等许可事项。②国务院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7号),取消了“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安全许可”事项。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者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止事故扩大。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并承担所需费用。用人单位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职业病危害事故。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者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止事故扩大。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并承担所需费用。用人单位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职业病危害事故。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所在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三十七条工作场所使用有毒物品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修订后的《规定》删除了原《规定》中涉及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安全许可的有关规定。第三十七条用人单位在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三章监督管理第三十八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用人单位执行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监督检查下列内容:(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情况;(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立、落实及公布情况;(三)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工作岗位的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情况;(四)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情况;(六)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测、评价及结果报告和公布情况;(七)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的配置、维护、保养情况,以及职业病防护用品的发放、管理及劳动者佩戴使用情况;(八)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后果警示、告知情况;(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十)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情况;(十一)提供劳动者健康损害与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关系等相关资料的情况;(十二)依法应当监督检查的其他情况。第三十九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用人单位执行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监督检查下列内容:(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情况;(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立、落实及公布情况;(三)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工作岗位的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情况;(四)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情况;(六)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测、评价及结果报告和公布情况;(七)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的配置、维护、保养情况,以及职业病防护用品的发放、管理及劳动者佩戴使用情况;(八)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后果警示、告知情况;(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十)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情况;(十一)提供劳动者健康损害与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关系等相关资料的情况;(十二)依法应当监督检查的其他情况。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三十九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第四十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四十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第四十一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①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②职业卫生“三同时”调整为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第四十一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可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地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第四十二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可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地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四十二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信息以及职业卫生监督检查信息等资料的统计、汇总和分析。第四十三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信息以及职业卫生监督检查信息等资料的统计、汇总和分析。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四十三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和机构开展职业病的诊断、鉴定工作。第四十四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和机构开展职业病的诊断、鉴定工作。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四十四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有效的执法证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严格遵守执法规范;涉及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业务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应当为其保密。第四十五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有效的执法证件。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严格遵守执法规范;涉及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业务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应当为其保密。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四十五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一)进入被检查单位及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了解情况,调查取证;(二)查阅、复制被检查单位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文件、资料,采集有关样品;(三)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四)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材料和设备;(五)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在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危害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解除前款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控制措施。第四十六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一)进入被检查单位及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了解情况,调查取证;(二)查阅、复制被检查单位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文件、资料,采集有关样品;(三)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四)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材料和设备;(五)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在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危害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解除前款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控制措施。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四十六条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事故和组织事故的调查处理。第四十七条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事故和组织事故的调查处理。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四十七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按照规定实行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的;(二)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未接受职业卫生培训的;(三)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5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按照规定实行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的;(二)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未接受职业卫生培训的。①整改和警告顺序调整。②增加开放性条款(三)其他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未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按照规定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的;(二)未按照规定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或者未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三)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四)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的;(五)未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的;(六)未按照规定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的;(七)未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或者未对劳动者个体防护采取有效的指导、督促措施的;(八)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未按照规定存档、上报和公布的。第四十九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按照规定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的;(二)未按照规定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或者未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三)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四)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的;(五)未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的;(六)未按照规定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的;(七)未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或者未对劳动者个体防护采取有效的指导、督促措施的;(八)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未按照规定存档、上报和公布的。整改和警告顺序调整。第四十九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按照规定及时、如实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的;(二)未实施由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或者监测系统不能正常监测的;(三)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的;(四)未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的;(五)未按照规定在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的。第五十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一)未按照规定及时、如实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的;(二)未实施由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或者监测系统不能正常监测的;(三)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的;(四)未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的;(五)未按照规定在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的。无变化第五十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二)未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劳动者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或者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劳动者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三)未按照规定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劳动者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维护、检修、检测,或者不能保持正常运行、使用状态的;(四)未按照规定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现状评价的;(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未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的;(六)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未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的;(七)未按照规定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八)拒绝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九)隐瞒、伪造、篡改、毁损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等相关资料,或者不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要资料的;(十)未按照规定承担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和职业病病人的医疗、生活保障费用的。第五十一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二)未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劳动者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或者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劳动者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三)未按照规定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劳动者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维护、检修、检测,或者不能保持正常运行、使用状态的;(四)未按照规定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现状评价的;(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未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的;(六)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未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的;(七)未按照规定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八)拒绝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的;(九)隐瞒、伪造、篡改、毁损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等相关资料,或者不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要资料的;(十)未按照规定承担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和职业病病人的医疗、生活保障费用的。①整改和警告顺序调整。②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五十二条用人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已经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已经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无变化第五十三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未按照规定提供中文说明书或者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五十四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未按照规定提供中文说明书或者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无变化第五十四条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弄虚作假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五十五条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弄虚作假的,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无变化第五十五条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十六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五十六条本规定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对行政处罚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五十七条本规定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对行政处罚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第五章附则第五十七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工作场所,是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场所。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是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中所列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的用人单位。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各省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分类管理目录作出补充规定。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是指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第五十八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一)工作场所,是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场所;(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是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目录中所列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的用人单位。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目录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分类目录作出补充规定。①监管主体改变,职责调整。②增加“三同时”用语含义。第五十八条本规定未规定的其他有关职业病防治事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第五十九条本规定未规定的其他有关职业病防治事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无变化第五十九条医疗机构放射卫生管理按照放射诊疗管理相关规定执行。第六十条煤矿的职业病防治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其实施监察,依照本规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其他有关规定执行。①机构改革后,卫生健康部门的工作范围由过去负责医疗机构的放射卫生监管工作扩展为对核工业核与辐射技术的全行业管理,新《规定》的适用范围做了相应调整和扩展。同时,根据现有医疗机构放射卫生工作实际,新《规定》增加了第五十九条,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放射卫生管理按照放射诊疗管理相关规定执行;②机构改革后,煤矿职业健康监督管理职责从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划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据此,本次修订中将煤矿的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纳入《规定》的调整范围。第六十条本规定自年2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年4月27日公布的《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同时废止。第六十一条本规定自年6月1日起施行。年7月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实施日期和取代废止说明。5号令把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企业分为两大类,一是严重,一是一般。究竟怎么划分?请大家看这张表。其中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我认为家具业和制鞋业都应该划归为严重企业,还有只要经常使用有机溶剂、高毒物品目录、CMR(致癌致突变生殖毒性)物质、曾经发生过职业病的行业,都应该划归为严重。您认为呢?请大家留言。下面内容来自《职业病防治博士工作站》。
类别名称
严重
一般
变动情况
焙烤食品制造
√
新增
泵、阀门、压缩机及类似机械制造
√
新增
殡葬服务
√
新增
玻璃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
√
玻璃制品制造
√
玻璃制造
√
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
√
新增
采盐
√
严重较重调整为一般
草种植及割草
√
新增
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
√
新增
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
√
常用有色金属冶炼
√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
√
宠物服务
√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原版整个畜牧业都为一般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牛、羊)
√
新分类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其他)
√
新分类
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
√
新增
道路运输辅助活动
√
新增
低速汽车制造
√
低温仓储
√
新增
电车制造
√
新增
电池制造
√
新增
电机制造
√
新增
电力工程施工
√
新增
电力供应
√
电气安装
√
新增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
删除
电气设备修理
√
新增
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
√
新增
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
√
新增
电子器件制造
√
新增
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
新增
豆类、油料和薯类种植
√
新增
方便食品制造
√
新增
纺织、服装和皮革加工专用设备制造
√
新增
纺织服装、服饰业
√
删除
放射性废物治理
√
删除
非电力家用器具制造
√
新增
非公路休闲车及零配件制造
√
非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
√
较重升为严重
非专业视听设备制造
√
新增
肥料制造
√
风力发电
√
新增
服饰制造
√
新增
改装汽车制造
√
新增
钢压延加工
√
较重升为严重
高含硫天然气开采
√
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
√
新增
工矿工程建筑
√
新增
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
新增
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其他)
√
新增
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特殊*)
√
新增
谷物、棉花等农产品仓储
√
较重降为一般
谷物磨制
√
较重降为一般
谷物种植
√
新增
固体废物治理
√
删除
管道和设备安装
√
管道运输业
√
删除
罐头食品制造
√
新增
光学仪器制造
√
新增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
新增
贵金属矿采选
√
新增
贵金属冶炼
√
新增
锅炉及原动设备制造
√
新增
海底管道运输
√
新增
海水淡化处理
√
新增
海洋工程建筑
√
新增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
√
新增
航空客货运输
√
新增
航空运输辅助活动
√
新增
合成材料制造
√
新增
合成纤维制造
√
核辐射加工
√
核力发电
√
核燃料加工
√
褐煤开采洗选
√
黑色金属铸造
√
新增
衡器制造
√
新增
烘炉、风机、包装等设备制造
√
新增
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专用设备制造
√
新增
化纤织造及印染精加工
√
较重降为一般
化学矿开采
√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
环保、邮政、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
√
环境卫生管理
√
较重降为一般
环境与生态监测检测服务
√
新增
环境治理业
√
新增
火力发电(燃煤发电)
√
火力发电(燃气发电)
√
新增
货运港口
√
删除
货运港口
√
删除
货运火车站
√
删除
机场
√
删除
机织服装制造
√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
集装箱及金属包装容器制造
√
计算机制造
√
家禽饲养
√
家用电力器具制造
√
新增
家用纺织制成品制造
√
新增
架线和管道工程建筑
√
新增
坚果、含油果、香料和饮料作物种植
√
新增
建筑、安全用金属制品制造
√
新增
建筑物拆除和场地准备
√
新增
建筑装饰和装修业
√
新增
节能环保工程施工
√
新增
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
√
新增
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
√
新增
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
√
新增
金属工具制造
√
新增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
√
新增
金属家具制造
√
较重降为一般
金属丝绳及其制品制造
√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较重降为一般
金属制品修理
√
金属制品业
金属制日用品制造
√
较重升为严重
精炼石油产品制造
√
新增
精制茶加工
√
新增
酒的制造
√
较重降为一般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删除
卷烟制造
√
新增
快餐服务
√
新增
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
√
新增
乐器制造
√
新增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
√
新增
炼钢
√
新增
炼焦
√
删除
炼铁
√
新增
林产品采集
√
新增
林木育种和育苗
√
新增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新增
陆地管道运输
√
新增
麻纺织及染整精加工
√
较重降为一般
毛纺织及染整精加工
√
较重降为一般
毛皮鞣制及制品加工
√
较重降为一般
煤炭加工
√
新增
煤炭开采和洗选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新增
煤制品制造
√
删除
锰矿、铬矿采选
√
棉、麻、糖、烟草种植
√
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
√
较重降为一般
摩托车制造
√
新增
木材和竹材采运
√
木材加工
√
较重降为一般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木质家具制造
原有全部为严重
木质家具制造(不含喷漆)
√
木质家具制造(含喷漆)
√
木质制品制造
√
耐火材料制品制造
√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
√
新增
农药制造
√
农业科学和试验发展
√
新增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新增
批发和零售业
皮革鞣制加工
√
皮革制品制造
√
其他采矿业
√
较重升为严重
其他仓储业
√
较重降为一般
其他畜牧业
√
新增
其他电力生产
√
较重降为一般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
其他房屋建筑业
√
其他黑色金属矿采选
√
其他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
新增
其他家具制造
√
新增
其他建筑安装业
√
新增
其他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新增
其他煤炭采选
√
新增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
新增
其他农业
√
新增
其他食品制造
√
新增
其他水的处理、利用和分配
√
较重降为一般
其他天然气开采
√
较重降为一般
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
√
新增
其他土木工程建筑
√
新增
其他未列明建筑业
√
较重升为严重
其他未列明制造业
√
新增
其他烟草制品制造
√
新增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
新增
汽车、摩托车修理与维护
√
较重降为一般
汽车车身、挂车制造
√
新增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
新增
汽车用发动机制造
√
新增
汽车整车制造
√
新增
汽车制造业
原有整个行业列为较重
潜水救捞及其他未列明运输设备制造
√
燃气供应
√
燃气生产
√
热电联产(燃煤)
√
新增
热电联产(燃气)
√
新增
热力生产和供应
热力生产和供应(燃煤)
√
燃煤部分较重升为严重
热力生产和供应(燃气)
√
燃气部分较重降为一般
人造板制造
√
日用化学产品制造
√
较重降为一般
日用杂品制造
√
新增
乳制品制造
√
新增
森林经营、管护和改培
√
新增
社会人文科学研究
√
新增
生物基材料制造
√
新增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
较重降为一般
生物药品制造
√
删除
生物质能发电
√
新增
生物质燃料加工
√
新增
生物质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新增
牲畜饲养(牛、羊)
√
新增
牲畜饲养(其他)
√
新增
石膏、水泥制品及类似制品制造
√
石棉、石英砂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
√
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
√
石英砂开采及加工
√
删除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新增
石油开采
√
食品、饮料、烟草及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
√
食品制造业
原有整个为一般
狩猎和捕捉动物
√
兽用药品制造
√
较重降为一般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
√
新增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
新增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
新增
水产捕捞
√
新增
水产品加工
√
新增
水产养殖
√
新增
水果种植
√
新增
水力发电
√
新增
水利和水运工程建筑
√
新增
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
√
水上货物运输
√
新增
水上旅客运输
√
新增
水上运输辅助活动
√
新增
丝绢纺织及印染精加工
√
较重降为一般
饲料加工
√
较重降为一般
塑料家具制造
√
新增
塑料制品业
√
一般升为严重
太阳能发电
√
新增
搪瓷制品制造
√
新增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
√
新增
陶瓷制品制造
√
新增
提供施工设备服务
√
新增
体育场馆建筑
√
新增
体育用品制造
新增
体育用品制造(高尔夫球制品)
√
新增
体育用品制造(其他)
√
新增
天然气开采
√
新增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
新增
铁合金冶炼
√
铁矿采选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修理
√
较重升为严重
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
√
新增
铁路运输辅助活动
√
新增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
√
新增
通信设备制造
√
较重降为一般
通用航空服务
√
新增
通用零部件制造
√
新增
通用设备修理
√
新增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
新增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
√
屠宰及肉类加工
√
较重降为一般
土砂石开采
√
玩具制造
√
新增
危险废物治理
√
删除
危险品仓储
√
新增
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
√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
新增
文教办公用品制造
√
新增
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
√
较重降为一般
物料搬运设备制造
√
新增
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
√
稀有稀土金属冶炼
√
洗染服务
√
纤维素纤维原料及纤维制造
√
橡胶制品业
√
新增
烟草制品业
原有整个行业为较重
烟煤和无烟煤开采洗选
√
新增
烟叶复烤
√
新增
研究和试验发展
删除
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制造
√
新增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
新增
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
√
新增
医院
√
新增
仪器仪表修理
√
新增
饮料制造
√
新增
印刷
原有整个印刷业都为较重
印刷(其他)
√
新增
印刷(特殊*)
√
新增
印刷、制药、日化及日用品生产专用设备制造
√
新增
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
√
新增
有色金属合金制造
√
新增
有色金属压延加工
√
较重升为严重
有色金属铸造
√
删除
渔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新增
羽毛(绒)加工及制品制造
√
较重降为一般
造林和更新
√
新增
造纸
√
较重升为严重
炸药、火工及焰火产品制造
√
新增
照明器具制造
√
新增
针织或钩针编织服装制造
√
新增
针织或钩针编织物及其制品制造
√
新增
正餐服务
√
新增
植物油加工
√
纸浆制造
√
纸制品制造
√
制糖业
√
制鞋业
原有制鞋业均为严重
制鞋业(其他)
√
新增
制鞋业(特殊*)
√
新增
智能消费设备制造
√
新增
中成药生产
√
较重降为一般
中药材仓储
√
新增
中药材种植
√
新增
中药饮片加工
√
较重降为一般
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
√
新增
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制造
√
新增
竹、藤、棕、草等制品制造
√
新增
竹、藤家具制造
√
较重降为一般
助动车制造
√
新增
住宅房屋建筑
√
新增
铸造及其他金属制品制造
√
新增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
√
新增
专用设备修理
√
较重降为一般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
新增
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
√
新增
装订及印刷相关服务
√
新增
装卸搬运
√
较重降为一般
装卸搬运和仓储业
新增
自行车和残疾人座车制造
√
新增
自来水生产和供应
√
自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
√
新增
征求意见稿:
附件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征求意见稿)
序号
行业编码
类别名称
严重
一般
一
A
农、林、牧、渔业
(一)
A01
农业
1
A
谷物种植
√
2
A
豆类、油料和薯类种植
√
3
A
棉、麻、糖、烟草种植
√
4
A
蔬菜、食用菌及园艺作物种植
√
5
A
水果种植
√
6
A
坚果、含油果、香料和饮料作物种植
√
7
A
中药材种植
√
8
A
草种植及割草
√
9
A
其他农业
√
(二)
A02
林业
1
A
林木育种和育苗
√
2
A
造林和更新
√
3
A
森林经营、管护和改培
√
4
A
木材和竹材采运
√
5
A
林产品采集
√
(三)
A03
畜牧业
1
A
牲畜饲养
1.1
—
牲畜饲养(牛、羊)
√
1.2
—
牲畜饲养(其他)
√
2
A
家禽饲养
√
3
A
狩猎和捕捉动物
√
4
A
其他畜牧业
√
(四)
A04
渔业
1
A
水产养殖
√
2
A
水产捕捞
√
(五)
A05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1
A
农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2
A
林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3
A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3.1
—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牛、羊)
√
3.2
—
畜牧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其他)
√
4
A
渔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二
B
采矿业
(一)
B0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1
B
烟煤和无烟煤开采洗选
√
2
B
褐煤开采洗选
√
3
B
其他煤炭采选
√
(二)
B07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1
B
石油开采
√
2
B
天然气开采
√
2.1
—
高含硫天然气开采
√
2.2
—
其他天然气开采
√
(三)
B08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
B
铁矿采选
√
2
B
锰矿、铬矿采选
√
3
B
其他黑色金属矿采选
√
(四)
B0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
B
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
√
2
B
贵金属矿采选
√
3
B
稀有稀土金属矿采选
√
(五)
B10
非金属矿采选业
1
B
土砂石开采
√
2
B
化学矿开采
√
3
B
采盐
√
4
B
石棉、石英砂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
√
(六)
B11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1
B
煤炭开采和洗选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2
B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3
B
其他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
√
(七)
B12
其他采矿业
1
B
其他采矿业
√
三
C
制造业
(一)
C13
农副食品加工业
1
C
谷物磨制
√
2
C
饲料加工
√
3
C
植物油加工
√
4
C
制糖业
√
5
C
屠宰及肉类加工
√
6
C
水产品加工
√
7
C
蔬菜、菌类、水果和坚果加工
√
8
C
其他农副食品加工
√
(二)
C14
食品制造业
1
C
焙烤食品制造
√
2
C
糖果、巧克力及蜜饯制造
√
3
C
方便食品制造
√
4
C
乳制品制造
√
5
C
罐头食品制造
√
6
C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
7
C
其他食品制造
√
(三)
C15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1
C
酒的制造
√
2
C
饮料制造
√
3
C
精制茶加工
√
(四)
C16
烟草制品业
1
C
烟叶复烤
√
2
C
卷烟制造
√
3
C
其他烟草制品制造
√
(五)
C17
纺织业
1
C
棉纺织及印染精加工
√
2
C
毛纺织及染整精加工
√
3
C
麻纺织及染整精加工
√
4
C
丝绢纺织及印染精加工
√
5
C
化纤织造及印染精加工
√
6
C
针织或钩针编织物及其制品制造
√
7
C
家用纺织制成品制造
√
8
C
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
√
(六)
C18
纺织服装、服饰业
1
C
机织服装制造
√
2
C
针织或钩针编织服装制造
√
3
C
服饰制造
√
(七)
C19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1
C
皮革鞣制加工
√
2
C
皮革制品制造
√
3
C
毛皮鞣制及制品加工
√
4
C
羽毛(绒)加工及制品制造
√
5
C
制鞋业
5.1
—
制鞋业(特殊*)
√
5.2
—
制鞋业(其他)
√
(八)
C20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
C
木材加工
√
2
C
人造板制造
√
3
C
木质制品制造
√
4
C
竹、藤、棕、草等制品制造
√
(九)
C21
家具制造业
1
C
木质家具制造
1.1
—
木质家具制造(含喷漆)
√
1.2
—
木质家具制造(不含喷漆)
√
2
C
竹、藤家具制造
√
3
C
金属家具制造
√
4
C
塑料家具制造
√
5
C
其他家具制造
√
(十)
C22
造纸和纸制品业
1
C
纸浆制造
√
2
C
造纸
√
3
C
纸制品制造
√
(十一)
C23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1
C
印刷
1.1
—
印刷(特殊*)
√
1.2
—
印刷(其他)
√
2
C
装订及印刷相关服务
√
(十二)
C24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
C
文教办公用品制造
√
2
C
乐器制造
√
3
C
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
3.1
—
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特殊*)
√
3.2
—
工艺美术及礼仪用品制造(其他)
√
4
C
体育用品制造
4.1
—
体育用品制造(高尔夫球制品)
√
4.2
—
体育用品制造(其他)
√
5
C
玩具制造
√
6
C
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
√
(十三)
C25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
1
C
精炼石油产品制造
√
2
C
煤炭加工
√
3
C
核燃料加工
√
4
C
生物质燃料加工
√
(十四)
C2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
C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
√
2
C
肥料制造
√
3
C
农药制造
√
4
C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
√
5
C
合成材料制造
√
6
C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
√
7
C
炸药、火工及焰火产品制造
√
8
C
日用化学产品制造
√
(十五)
C27
医药制造业
1
C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
2
C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
3
C
中药饮片加工
√
4
C
中成药生产
√
5
C
兽用药品制造
√
6
C
生物药品制品制造
√
7
C
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
√
8
C
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制造
√
(十六)
C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1
C
纤维素纤维原料及纤维制造
√
2
C
合成纤维制造
√
3
C
生物基材料制造
√
(十七)
C29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1
C
橡胶制品业
√
2
C
塑料制品业
√
(十八)
C3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
C
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
√
2
C
石膏、水泥制品及类似制品制造
√
3
C
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
√
4
C
玻璃制造
√
5
C
玻璃制品制造
√
6
C
玻璃纤维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
√
7
C
陶瓷制品制造
√
8
C
耐火材料制品制造
√
9
C
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
√
(十九)
C31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
C
炼铁
√
2
C
炼钢
√
3
C
钢压延加工
√
4
C
铁合金冶炼
√
(二十)
C32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
C
常用有色金属冶炼
√
2
C
贵金属冶炼
√
3
C
稀有稀土金属冶炼
√
4
C
有色金属合金制造
√
5
C
有色金属压延加工
√
(二十)
C33
金属制品业
1
C
结构性金属制品制造
√
2
C
金属工具制造
√
3
C
集装箱及金属包装容器制造
√
4
C
金属丝绳及其制品制造
√
5
C
建筑、安全用金属制品制造
√
6
C
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
√
7
C
搪瓷制品制造
√
8
C
金属制日用品制造
√
9
C
铸造及其他金属制品制造
√
(二十一)
C34
通用设备制造业
1
C
锅炉及原动设备制造
√
2
C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
√
3
C
物料搬运设备制造
√
4
C
泵、阀门、压缩机及类似机械制造
√
5
C
轴承、齿轮和传动部件制造
√
6
C
烘炉、风机、包装等设备制造
√
7
C
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
8
C
通用零部件制造
√
9
C
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
√
(二十二)
C35
专用设备制造业
1
C
采矿、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
√
2
C
化工、木材、非金属加工专用设备制造
√
3
C
食品、饮料、烟草及饲料生产专用设备制造
√
4
C
印刷、制药、日化及日用品生产专用设备制造
√
5
C
纺织、服装和皮革加工专用设备制造
√
6
C
电子和电工机械专用设备制造
√
7
C
农、林、牧、渔专用机械制造
√
8
C
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
√
9
C
环保、邮政、社会公共服务及其他专用设备制造
√
(二十三)
C36
汽车制造业
1
C
汽车整车制造
√
2
C
汽车用发动机制造
√
3
C
改装汽车制造
√
4
C
低速汽车制造
√
5
C
电车制造
√
6
C
汽车车身、挂车制造
√
7
C
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
(二十四)
C3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
C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
√
2
C
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
√
3
C
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
√
4
C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
√
5
C
摩托车制造
√
6
C
自行车和残疾人座车制造
√
7
C
助动车制造
√
8
C
非公路休闲车及零配件制造
√
9
C
潜水救捞及其他未列明运输设备制造
√
(二十五)
C38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
C
电机制造
√
2
C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
√
3
C
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
√
4
C
电池制造
√
5
C
家用电力器具制造
√
6
C
非电力家用器具制造
√
7
C
照明器具制造
√
8
C
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
(二十六)
C3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
C
计算机制造
√
2
C
通信设备制造
√
3
C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
4
C
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
√
5
C
非专业视听设备制造
√
6
C
智能消费设备制造
√
7
C
电子器件制造
√
8
C
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
√
9
C
其他电子设备制造
√
(二十七)
C40
仪器仪表制造业
1
C
通用仪器仪表制造
√
2
C
专用仪器仪表制造
√
3
C
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
√
4
C
光学仪器制造
√
5
C
衡器制造
√
6
C
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
√
(二十八)
C41
其他制造业
1
C
日用杂品制造
√
2
C
核辐射加工
√
3
C
其他未列明制造业
√
(二十九)
C42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1
C
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
√
2
C
非金属废料和碎屑加工处理
√
(三十)
C43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1
C
金属制品修理
√
2
C
通用设备修理
√
3
C
专用设备修理
√
4
C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等运输设备修理
√
5
C
电气设备修理
√
6
C
仪器仪表修理
√
7
C
其他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
四
D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一)
D44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1
D
电力生产
1.1
D4
火力发电(燃煤发电)
√
1.2
D4
火力发电(燃气发电)
√
1.3
D4
热电联产(燃煤)
√
1.4
D4
热电联产(燃气)
√
1.5
D3
水力发电
√
1.6
D4
核力发电
√
1.7
D5
风力发电
√
1.8
D6
太阳能发电
√
1.9
D7
生物质能发电
√
1.10
D4
其他电力生产
√
2
D
电力供应
√
3
D
热力生产和供应
3.1
—
热力生产和供应(燃煤)
√
3.2
—
热力生产和供应(燃气)
√
(二)
D4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
D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1
—
燃气生产
√
1.2
—
燃气供应
√
2
D
生物质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
(三)
D46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
D
自来水生产和供应
√
2
D
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
√
3
D
海水淡化处理
√
4
D
其他水的处理、利用和分配
√
五
E
建筑业
(一)
E47
房屋建筑业
1
E
住宅房屋建筑
√
2
E
体育场馆建筑
√
3
E
其他房屋建筑业
√
(二)
E48
土木工程建筑业
1
E
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
√
2
E
水利和水运工程建筑
√
3
E
海洋工程建筑
√
4
E
工矿工程建筑
√
5
E
架线和管道工程建筑
√
6
E
节能环保工程施工
√
7
E
电力工程施工
√
8
E
其他土木工程建筑
√
(三)
E49
建筑安装业
1
E
电气安装
√
2
E
管道和设备安装
√
3
E
其他建筑安装业
√
(四)
E50
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
1
E
建筑装饰和装修业
√
2
E
建筑物拆除和场地准备
√
3
E
提供施工设备服务
√
4
E
其他未列明建筑业
√
六
F
批发和零售业
(一)
F51
批发业
1
F
矿产品、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
√
七
G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一)
G53
铁路运输业
1
G
铁路运输辅助活动
√
(二)
G54
道路运输业
1
G
道路运输辅助活动
√
(三)
G55
水上运输业
1
G
水上旅客运输
√
2
G
水上货物运输
√
3
G
水上运输辅助活动
√
(四)
G56
航空运输业
1
G
航空客货运输
√
2
G
通用航空服务
√
3
G
航空运输辅助活动
√
(五)
G57
管道运输业
1
G
海底管道运输
√
2
G
陆地管道运输
√
(六)
G59
装卸搬运和仓储业
1
G
装卸搬运
√
2
G
低温仓储
√
3
G
危险品仓储
√
4
G
谷物、棉花等农产品仓储
√
5
G
中药材仓储
√
6
G
其他仓储业
√
八
H
住宿和餐饮业
(一)
H62
餐饮业
1
H
正餐服务
√
2
H
快餐服务
√
九
M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一)
M73
研究和试验发展
1
M
自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
√
2
M
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
√
3
M
农业科学和试验发展
√
4
M
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
√
5
M
社会人文科学研究
√
(二)
M74
专业技术服务业
1
M
环境与生态监测检测服务
√
十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一)
N77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
1
N
环境治理业
√
(二)
N78
公共设施管理业
1
N
环境卫生管理
√
十一
O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一)
O80
居民服务业
1
O
洗染服务
√
2
O
殡葬服务
√
(二)
O81
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
1
O
汽车、摩托车修理与维护
√
(三)
O82
其他服务业
1
O
宠物服务
√
十二
Q
卫生和社会工作
(一)
Q84
卫生
1
Q
医院
√
注:*指使用含苯系物、正己烷、1,2二氯乙烷、三氯甲烷等物质的胶黏剂、清洗剂等;矽尘作业
提示:以上图文非本网原创,仅转发学习使用,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