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材中的同性恋内容分析
(此文为方刚论文《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材中的性教育内容分析》中的一小节,原文发表于台湾《性学研究》第四卷第一期)
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提到各高校应该将心理健康课程设为必修课。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开设,一些高校已经着手将其建设为必修课。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
“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的第五部分,提到了“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性教育中是否能够传达正确的知识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笔者从年、年、年出版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教材中,每年随机抽取了五本,总计15本教材,分析其中关于同性恋的内容,从而希望从侧面了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性教育的得失。
15本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材,普遍缺乏性人权视角,缺少现代意识,从而将性的多元选择污名化。这既体现在对同性恋及其它性多元选择的态度上,也体现在对“健康”、“变态”的界定上。
这些教材对同性恋的总体态度仍然是偏见和歧视的。
极少数教材以非常正面的态度谈到同性恋。比如一本教材写到:“性取向并不影响个人保持情感忠贞、相互照顾、完成工作、履行职责、保持心理健康。测试表明,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在人格或适应方面没有差异。”(贾晓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走向和谐与适应,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年:页)另一本教材也用一节讨论了同性恋、变性人,完全是正面的评价,强调“只是性取向不同”。(聂振伟主编,大学心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70页)一本教材中令人欣喜地有“别样的爱”这样的小标题,里面谈了“每个人都有爱和被爱的权利,在不妨碍到其他人的前提下,同性之恋是一种别样的爱情”。(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北京出版社,年:-页)甚至还有一本教材提到了“青少年考虑公开同性恋身份时的指导原则”,从而真正将同性恋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内容。(文书锋、胡邓、俞国良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通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97页)
除这四本教材外,其余11本教材关于同性恋的论述均令人遗憾。有二本明确将同性恋归为“性变态”或“性倒错”,,其中一本教材承认“同性恋在一些国家得到了认可”,但是,强调了这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虽然此书的第一版出版的年,中国已经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鉴定标准中去掉。年版中仍然有这样的文字:“对待同性恋的态度和文明程度绝无关系。对同性恋的认可是性解放运动的产物,过于强调性定向是个人私事和爱好,与别人无关,忽略了性的社会性。而事实上,同性恋者的行为,会严重影响同性恋者双方的父母、亲戚以及各种社会关系,绝不可能是个人私事。因此,各个国家有权根据自己的文化来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态度。”这样的论述甚至上升到了政治意识形态——国家的高度,以达成高度统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教材回避谈及同性恋,或貌似采取“中立”态度,却间接地透露出对同性恋的偏见与歧视,而这种歧视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一本教材在“加强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的内容中,建议学生应该“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避免“对号入座”,其中举了一个例子,提到有些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不自觉地对号入座,认为自己有同性恋倾向而产生恐慌……这表面上看可能属于大学生对性取向认同的焦虑的事例。但是,这种恐慌并不是由于看书的对号入座引起的,而正是由于社会主流文化包括主流心理学对同性恋的歧视引起的人们对同性恋知识的盲区造成的。试想,若心理学不将同性恋视为性心理偏差的一种表现,社会对同性恋没有歧视,那么即使“对号入座”又如何能产生焦虑呢?这种举例更在劝导,不要轻易往自己身上贴“同性恋”身份的标签,然而,这个标签本身如果和异性恋一样没有任何贬义和污名,又怎会产生污名的身份效应?另一方面,这些“对号入座”的学生很可能原本就是在自我性取向认同中产生焦虑者,很多人正是在不断充实自己的同性恋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认同的。所以,“对号入座”非但不是造成心理困扰的原因,还可能是个体摆脱原有的自我性取向认同不良的一种主动策略和自救。
同一本教材在列举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时,第五点谈到了“性意识发展但易导致性心理失衡”,其中指出,大学生由于生理发育基本完成加上大学阶段比较宽松,所以对异性的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权威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