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 “学校宽带换成了光纤,带宽由4M提到了20M,教室装上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有了比黑板更直观、便利的书写、绘画等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能轻松地复制、旋转、拖动、展示图片的变化,还可以让学生动手体验、参与,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些方便快捷的操作,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知识实现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近日,崇信县锦屏镇九功九年制学校管理员张大伟结合教学实际介绍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与用途。
“新技术进入课堂,给教育带来了无限活力与生机,同时也为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崇信县教育局局长王崇生说,这正是崇信县实施“班班通”工程所带来的一些变化。目前,崇信县第一批个“班班通”教室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占全县所有中小学教室总数的43%。
崇信县多方筹资、统筹规划、尽早启动、分步推进,采取集中建设“优质资源班班通”、积极开展“班班通”应用全员培训、有效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教学实践等三项措施,着力改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实现中小学教师优质教育资源人人会用、人人共享的目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力争在年底完成继“宽带网络校校通”全覆盖之后,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上的又一个全覆盖。
为了实施好“优质资源班班通”工程,崇信县加强项目衔接,积极筹措资金,对中小学网络宽带接入进行了升级改造,对已接入宽带的学校换上光纤,为偏远学校接入宽带,全县中小学在年11月底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全覆盖目标。该县还将“优质资源班班通”工程列入年崇信县教育重点工作,在“全面改薄”项目中优先规划“班班通”建设,成立了“班班通”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崇信县“班班通”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班班通”建设专门工作领导小组,严把设备运送、接收、安装、调试与验收各个环节。
“通过演示,我体会到,电子白板中的拖放、照相、隐藏、拉幕、涂色、即时反馈等丰富了多媒体的功能,提升了视觉及听觉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想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动手操作,争取早点将电子白板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动起来’。”参加了崇信县“班班通”应用县级集中培训的柏树乡中学教师杜天奎感慨地说。
此外,该县还充分发挥“班班通”设备中的本地资源与乐智教育云平台资源库优势,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资源,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积极组织老师参加第二届全市“班班通”教学应用大赛、崇信县“班班通”小学科创新教学大赛等系列活动。通过“以赛带培、以赛促学,以赛促用”的方式,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深入推进农村小班化教育、高效课堂、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甘肃省“星星火炬杯”说课展示活动举行
本报讯(通讯员吴永昊)3月20日至21日,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少工委主办,张掖市及甘州区两级团委、教育局、少工委承办的“星星火炬杯”甘肃省少先队活动课说课展示活动在张掖市举行。
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全省各市州参赛辅导员和少先队员代表围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红领巾心向党”“核心价值观记心中”“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严实品德教育”等主题和《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内容要求,举行了优秀少先队活动课说课比赛和优秀少先队活动课程PPT展示交流活动。
山丹县学校文化建设突出“内涵+特色”
本报讯(特约记者刘渊德)走进山丹县的每一所学校,内容丰富的文化宣传栏、悬挂名人画像和经典诗词的走廊等,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这正是该县注重学校文化建设所呈现出的喜人局面。
“如何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追求教育事业的更大进步?山丹县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与探索中形成了共识:强化学校文化建设,让学校文化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切实推动学校向内涵式、特色化、高水平方向发展。
“文化是学校经过多年积淀而具有的气质,这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出一所所富有内涵的特色学校。”山丹县教体局局长周兆琼对学校文化建设满怀信心。
《山丹县关于开展学校文化提升年活动实施意见》出台后,从精神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进一步明确与规范,积极提倡在学校建设标准化的基础上,立足教育当前实际,着眼学校未来发展,融入时代精神,积极构建开放、先进、民主、科学的学校文化,以文化孕育学校特色,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该县教体局积极安排人员深入学校进行指导沟通,致力于学校文化的定位、提炼和发展;组织观摩团对全县各学校文化建设情况进行现场学习观摩,全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活动。各学校精心设计、潜心挖掘,不断探索和实践学校文化建设工作。
如今,山丹县“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特色助推质量提升”的步伐更加坚实、坚定。“立德”“明理”“发展”“奠基”等办学理念,“以教学工作为重心、以特色保稳定、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求品牌”等发展思路,“国学经典诵读”等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文化建设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地方教材让传统文化传承有道
庆城县《中小学岐黄中医药文化地方教材》进课堂
本报讯(记者马绮徽)“以前觉得医药知识离我好遥远,今天拿到书一看,原来这么有趣,而且这还是我们家乡的历史文化呢,我会认真学习书上的内容。”日前,庆城县举行了《中小学岐黄中医药文化地方教材》首发仪式,一位庆华小学的学生在领到教材后,开心地说。
据悉,庆城县是中医鼻祖岐伯的故里,是《黄帝内经》的诞生地。为进一步传承好、弘扬好、利用好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庆城县组织人员编写了《中小学岐黄中医药文化地方教材》。课本以现代白话文表达为主,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寓学于乐,通过医案典故和趣闻轶事,全方位、多角度简要阐述和讲解了中医中药发展史教材。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教材分为小学版(4~6年级)和初中版(通用版),共4册,从本年度开始逐步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
作为岐黄故里,庆城县将岐黄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体系的做法,是该县传承岐黄文化的一个新举措、新思路。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中医启蒙教育,普及中医养生、中药材辨识、采集等知识。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逐步增加一些中医药学的知识以及中医药理论方面的知识供学生学习,从而实现中医药知识从小中学生抓起,不断培养中医爱好者,普及和推广岐黄中医药文化的目的。庆华小学教师刘文婷说:“从小学阶段开始进行中医启蒙教育,能够扩大岐黄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让学生们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校园里有了科学“小达人”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科技嘉年华活动小记
□记者赵媛媛
“老师,人会从黑洞里掉下去吗?”“老师,黑洞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黑洞会不会消失?”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的体育馆里,几名小学生围着省科普学会秘书长莫尊理好奇地问着,莫尊理笑着为孩子们耐心地解答问题,而为他们提供这次交流机会的是该校举办的首届“科技嘉年华”活动。
为了落实“以爱育爱”的核心办学理念,开展人人都能动手、人人都能动脑的科技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师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该校举办了科技嘉年华活动,让师生积极参与到科技节活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此次活动共分为科技作品展、科技知识展、科技体验展、极地海洋世界科普进校园、科普书籍阅读及趣味体验竞赛活动,为期一个月的科普活动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孩子们提供不同的科技体验,从小培养他们爱科学、勤思考的好品质。”该校副校长李瑛介绍道。
“快来看,这是我和妈妈用彩纸做的花束。”一年级的王艺睿在向同学介绍展台上自己的作品。他通过彩纸制作,动手能力增强了不少。
“孩子们参与科技节活动的热情非常高,真正实现了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把学生当做活动的主体,通过这些活动,发掘学生的兴趣,把科学的种子埋在他们心里,激发他们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教他们用明亮的眼眸去发现,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校长洪海鹰如是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订阅《未来导报》)
责任编辑:彭雪亮长按治疗白癜风白癜风治疗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