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中医诊断学第15课望诊

文章来源:健康_保健养生_健康养生馆   发布时间:2019-6-16 13:50:45   点击数:
  

望诊:

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情况及其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的情况,称为望诊。

一、望全身:神、色、形、态;

二、望局部:头面、颈项、五官、皮肤、小儿络脉;

三、望排出物:痰涎涕唾、呕吐物、二便。

一、望全身

1、望神

(1)神的概念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人的精神思维。

(2)神的产生及与形体的关系

精气:先天(化生)、后天(滋养)——充养形体——变现于外——神

(3)望神的意义

了解人体脏腑精气盛衰。

(4)神的表现类型及意义

①得神

概念:又称有神,是精充、气足、神旺的表现。

表现:神志清楚,反应灵敏,目光明亮、精彩内含,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灵活、体态自如。

意义:主脏腑精气充足。见于正常人,或轻病而脏腑精气未伤者,预后良好。

②失神

概念:又称无神,是精气亏神衰的表现。

表现:精神萎靡,或神错谵语,面色晦暗无华,目暗睛迷,瞳仁呆滞,肌肉消瘦,呼吸微弱,动作迟钝,强迫体位。或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意义:脏腑功能衰败,预后不良。

③假神

概念:是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精神“好转”的虚假征象。

表现:突然目光明亮、神志突然转清、突然语方清亮、突然颧红如妆,突然能食。

意义:脏腑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是阴阳离决的危候。

2、望面色

(1)常色与病色

①常色——正常生理情况下的面部颜色与光泽。

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常色有主色与客色之分:

主色——面色肤色终生不变者。

客色——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人的面色与肤色也会相应改变。

②病色

特点:晦暗、暴露

五色善恶:

善色——五色光明润泽(气至)

恶色——五色晦暗枯槁(气不至)

《黄帝内经》对五色善恶的论述:

善色——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

恶色——青如草兹、赤如衃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烟灰)

(2)面部与脏腑相关部位

《内经》记载望色的方法

①按照五色与五脏对应的关系

青--肝

赤--心

黄--脾

白--肺

黑--肾

隐现于皮肤光泽之间为正常色,称“常色”;

过于明显,暴露于外为病色,又称“真脏色”。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1)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图(2)

五色主病——青色

五色主病——赤色

五色主病——黄色

五色主病——白色

五色主病——黑色

3、望形体

(1)形体的变化及意义:

强——实证、热证

弱——虚证、寒证

胖——形盛气虚,肥人多痰——易患中风、眩晕

瘦——形瘦阴虚,瘦人多火——易患劳嗽

(2)望姿态

动静:

动、强、仰、伸——阳、热、实证

静、弱、俯、屈——阴、寒、虚证

痛证的特殊姿态——护处必痛

(3)异常动态:

痫病——卒然昏倒,四肢抽搐,口中如作猪羊叫声

中风——卒然昏倒,伴口眠歪斜,半身不遂

肝风内动——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双目上视

痿证——肢体筋脉驰缓,肌肉痿软无力

痹证——关节红肿疼痛,活动障碍者

二、望局部

1、望头颈五官九窍

(1)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①头形

过大——脑积水

过小——小脑儿、囟门早闭

方颅——佝偻病

②头摇

——肝风上扰,或气血亏虚

③囟门的变化

囟填(囟门高突)——实热证(温病火邪上攻)

囟陷(囟门凹陷)——虚证(气血精亏、吐泻伤津)

解颅(囟门迟闭)——肾气亏虚

④面部的形态改变

面部浮肿——水肿病

面部红肿——抱头火丹(大头瘟:普济消毒饮)

痄腮——温病火毒

口眼歪斜——中风、风邪阻络(牵正散)

⑤头发的改变

白发、脱发(秋季)、黄干、稀疏——血虚、肾虚、血热

可用药:熟地、制黄精、制首乌、黑芝麻丸

⑥望颈项

瘿瘤——肝郁气结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海带

瘰疬——实:风火时毒

虚:肺肾阴虚

项强——实证

项软——虚证

(2)望目

①目的五轮学说及脏腑分属

②目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意义

(3)望耳

①耳的色泽形态改变及其意义

耳实证(如红肿、流脓)——肝胆火旺

耳虚证(如干枯、瘦薄)——肾虚(耳鸣难治)

耳后红络——麻疹先兆

耳轮甲错——瘀血、肠痈

(4)望鼻

①鼻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色青——腹痛

红肿——胃热、血热

酒齄鼻——肺胃湿热

鼻柱塌陷——梅毒、麻风

鼻渊——久流浊涕腥臭(风热、肝胆湿热)

张仲景望诊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若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也。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5)望口、唇

①口与唇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口唇樱桃红——煤气中毒

口腔溃疡——心脾积热

鹅口疮——脾胃湿热

口僻——中风、风中经络

口噤——动风

(6)望齿、龈

①齿与龈的形态色泽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牙齿干燥——胃热、肾阴虚

咬牙啮齿——胃热、虫积、消化不良

牙龈红肿——胃热

牙龈出血——胃火、脾虚

(7)望咽喉

实证(如咽红肿、乳蛾)——肺胃热盛

虚证(如咽嫩红、少痛)——肺肾阴虚

白喉——外感疫邪

少阴咽痛:苦酒汤,猪肤汤

(8)望下窍

阴囊肿大——疝气、水肿

子宫脱垂——中气下陷

脱肛——中气下陷

痔疮——大肠湿热、大肠燥热(雄黄散)

2、望皮肤

(1)色泽形态

红——丹毒

黄——黄疸

白斑——白癜风

肌肤甲错——血瘀

(2)斑疹

斑——阳斑:热迫血行

阴斑:脾不统血

疹——麻疹:风热时邪

风疹:外感风邪

隐疹:营血亏虚,风邪入络

(3)白?

——湿郁,汗出不彻

(4)疮疡

痈:——湿热火毒

疽:——气血亏虚、阴寒凝滞(黄芪“托法”)

疔:——外感风热,或内生火毒

疖:——外感热毒,或湿热内蕴

3、望络脉

(1)适用年龄——3岁以下小儿

(2)三关划分:分为风关、气关、命关

(3)形色主病

三、望排出物与分泌物

1、望痰涎

(1)痰

寒痰——清稀色白、灰黑点

热痰——痰黄质稠

湿痰——痰多色白易咯

燥痰——痰少而粘难咯

脓血痰——肺痈

痰中带血——肺络损伤

(2)涎

清稀——脾胃虚寒胶粘——脾胃湿热

2、呕吐物

清稀无臭——寒呕

秽浊酸臭——热呕

黄绿苦水——肝胆郁热

清水痰涎——痰饮

呕血——胃热、肝火、血瘀

呕吐不消化食物——食滞

3、大便

清稀如水——寒湿

黄褐稀烂——湿热、食滞

完谷不化——脾虚

脓血便——痢疾

便血——近血:先血后便(大肠风燥)

远血:先便后血(胃热、脾不统血)

4、小便

清长——虚寒

短黄——实热

尿血——实热、湿热、脾肾不固

尿中沙石——石淋(石淋散,中医治结石)

小便混浊——肾虚、湿热(萆薢分清饮)

赞赏

长按







































中药清热解毒治白癜风
告别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tf.net/dzys/160122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